分享

《宋朝史》——公元960年陈桥兵变:宋朝建立

 梦想童年594 2023-01-13 发布于江西

前因

公元959年,号称“五代第一明君”的后周世宗柴荣驾崩,七岁的周恭帝柴宗训即位。

公元960年2月3日(正月初四),后周将士们劫持了他们的禁军总司令赵匡胤,在陈桥为他披上黄袍,赵匡胤“被迫”当上了皇帝。史称“陈桥兵变”。

自此,宋朝建立。

这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军事哗变,赵匡胤在“一出”、“一进”之间就完成了朝代更迭,用时仅仅四天。

公元960年正月初一。后周的文武官员正在向周恭帝祝贺新年,忽然有人前来报告,说辽国和北汉联合出兵,准备趁后周刚换皇帝这个时机,夺取后周的天下。

这时候太后二十多岁、小小皇帝八岁,孤儿寡母不知道该怎么处理,执政的两位宰相没多想,慌忙令身为禁军总司令的赵匡胤率军离开开封,北上御敌。

选择赵匡胤可谓是众望所归。

他是个典型的武将,在周世宗时期立下了赫赫战功,“打下四百座军州都姓赵”。另外,赵匡胤在军中也极有威望,后周的高级将领中有一半都是赵匡胤的亲信。

也因为如此,老皇帝周世宗死后,手握重兵又功勋卓著的赵匡胤的地位就变得很尴尬,经常被质疑会篡权夺位,这一次的出兵,又刚好可以给朝廷一个缓和的空间。

初三这一天,赵匡胤率领大军离开京城,驻扎在不远的陈桥驿,一到此处,将领们就聚集在一起,只议论一件事:另立天子。

原来感到赵匡胤地位尴尬的不止领导层,还有跟着赵匡胤出生入死的这帮手下。现在主少国疑,一众将士并不放心将国家放在小皇帝手中。而且大家认为,即使这趟打赢了契丹小皇帝也不会被记着自己的好,不如立赵匡胤为天子。

这时候赵匡胤在干什么呢?他喝多了,在睡觉,这一夜他“睡得非常好”,大军都哗变了也没醒。

不过赵匡胤虽然喝多了,但赵匡胤的亲信赵普和弟弟赵光义还在。

赵匡胤像

眼看士兵要拥立赵匡胤,赵普当然开心了。但他并没有直接同意,反而说,赵匡胤忠于后周,是不会同意你们另立天子的,他醒了也不会赦免你们。

这样一吓,那些胆小的士兵们就偷偷走了,赵普变相把不那么忠心的将士们排除,胆小的走了,但胆子大的那些还在。他们再次跟赵普说要求叛变,说我们已经说了要另立天子,犯的是谋逆大罪,如果赵匡胤不上位,我们必死无疑,赵普这时候看将士们的心态建设已经差不多,也就同意了。

赵匡胤这时候还在睡觉,这群商量好的将士们却开始忙活了。

首先,赵普派人回到开封把赵匡胤的家人保护起来,然后联系赵匡胤在开封关系最铁的两位禁军大将,做好内外接应。至于其他人,就围在赵匡胤的大帐外,穿好铠甲,把刀拔出来露出白刃,一旦情况不对,立马逼宫。

赵匡胤“闻讯惊醒”,刚走出大帐,就有人就拿着做好的皇帝的黄袍,一下子披在了他身上。将领们前一秒还刀兵相向,下一秒就扑通一下跪倒在地,高喊万岁。

赵匡胤当然“坚决不同意”,可这会儿谁管他同不同意呢,众人将他拥上马,回京城即位去也。

就我们能看到的所有文献记载来说,整件事情就是这么发生的,但其中疑点重重。

其一、契丹作为北方游牧民族的代表,冬天粮食缺乏,气候寒冷,是最不适合出兵打仗的时节。为什么会在此时大举入侵?这么重大的事件,《辽史》中对此事只字未提,连《宋史》也记载模糊,只说了赵匡胤做了皇帝后,辽与北汉一同逃遁。

现在看来,“契丹举兵”极有可能是由赵匡胤和其幕僚们编造出来的一个调兵借口,借此机会将重兵调离京城,进可篡位成功,退可割据一方。

其二、陈桥兵变全程赵匡胤都在睡觉。作为统领一军的将领,赵匡胤以军功扬名四海,也因此为朝廷忌惮,他怎么会连手下的人反了都一无所知?

不如说,整场陈桥兵变,其实是赵匡胤自编自导自演的一出上位大戏。

赵匡胤回到京城即位的这一天是大年初四,一天之内,就让后周的文臣、武将,全都俯首称臣。赵匡胤自己则带着大军来到了崇年殿,接受了后周小皇帝的禅让,改元建隆。至此,宋朝建立。

后果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解除武将权力,奠定宋代崇文抑武的风气。

结论

此次兵变导致了后周的灭亡和宋朝的建立,亦标志着五代十国中的五代时期的结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