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独家内部视频 | 南怀瑾先生:三句话,你就能教好孩子,开发出“别境慧”

 大山860 2023-01-13 发布于内蒙古
以下视频来源于
老古文化

 教育总题就是改变人性 

好,请坐诸位。我们这几天讲的啊,就从教育这个问题开始。教育总题就是改变人性,那么人性是善的恶的,还是不善不恶的?这个里头又分两层,一个是人性的生命的本体论,这个没有讲;现在是,变成人的这个生命,这个自性,这个知性,我们人怎么有思想,有感情呢?从人生命这里开始讲人性。那么,这个人性认识了,就从婴儿,从肚子里开始,一直到生出来,长大成人,乃至到老了,死了,这个人性是怎么一回事?然后我们才懂得教育,做老师的自己知道,然后怎么看这个孩子,去教育他。讲“孩子”是个代表,就是教育一个人,怎么成人,是这个路线走的。那么我们几次的讨论,我都自己后悔了,这已经讲过了,不满意。从这个角度下去,大家听了能不能理解?能不能吸收?我们这次的这个讲法,我可以吹牛讲,古今中外所没有过的一个创作,试试看。所以讲了几次,在我个人都是后悔,推翻了,不是我讲的东西不对,是这个方式不对。等于说,都是一碗米把它做成饭,可以做成稀饭,可以做成干饭,可以做成炒饭,也可以变成米粉,有很多的方式,使大家能够吃进去,变成营养,吃饱,变生命的营养。因此每一次上课,我都把这个主题给大家讲一道。

那么到昨天为止,最后是这几天,没有办法,中间借用玄奘法师的《八识规矩颂》的这两点,不是讲佛学哦,借用他的,其实他也是这个路线。那么由他,真正由这个著作文字,从他这个线路,这个著作文字来的,是/只借用了八句话。我再背一道哦,大家先记得,你不要说这是《八识规矩颂》,学佛用的,错了,我们讲教育。不过我是再三提出来要背来呢,它的文字不像诗词那么漂亮、容易记,它是逻辑性的文章,可是他能够做到这样,已经是了不起的了不起,所以给大家好记啊。那么记也用八句话,就两首诗,两个偈子,不叫做诗了,它不够那个诗词的感情化,它是理性化、逻辑性的文章。

以下视频来源于
老古文化

 教育孩子,重要的三句话

第一句“带质有覆通情本”,讲我们这个人,生下来,有这个生命,他的知性是带质性的,大家都听过,“带质”;“有覆”,盖住了,我们人的生命有这个知性,“见、闻、觉、知”,能够思想,能够有感觉有知觉,盖住了形而上的本性,清净光明面已经不知道了,所以“有覆”;“通情本”,我们有了生命以后,一个婴儿在肚子里,已经有了意识的知性,很少,它变成胎儿,变成这个生命,已经带来。“带质”,带物质的,身体这一部分。“通情本”,有感情了,“喜、怒、哀、乐”,一切感情,有感觉,有知觉,有感情,有情绪。所以“带质有覆通情本”。

第二句话它是“随缘执我量为非”。虽然我们从娘胎里开始,两三个月以后就有思想,有知觉,有感觉,但是很含糊,知道有个“我”,这个生命就是“我”,把这个肉体变化的,父亲的精虫,也说基因变化,认为这个身体、这个生命就是“我”,这个认为的“我”不是真的,是生命的第二重作用,不是本体的作用。所以这个“我”是,在逻辑的范围是“非量”,自己的认识这个“我”,认为我们生命有个“我”的存在,是错误。譬如我们现在讲“我”,这个肉体是“我”吗?你们诸位的肉体是你吗?像我这个肉体现在活了九十多岁,随时会死亡,每分每秒钟都可能马上死了,死了怎么?什么都没有。这个肉体上无“我”,那个能够思想,有感情(的)这个灵魂到哪了?你平常的你教育,我也从,同现在我们在校的小孩子一样,从那个,同他们一样,从小受的教育,这些学问、这些东西到哪里去了?都没有。所以,这个不是“我”。我那个知性,究竟灵魂是怎么一回事?不知道。所以现在认为是“我”,这个“我”,“量为非”,非量。人人把假的这个生命的“我”当成真的“我”,错误了。所以第一句话“带质有覆通情本”;“随缘执我量为非”,第二句。这帮助大家好记忆,只好借用他的。我找了半天,古今中外,没有人东西像他,这个可以借用来讲教育,最清楚了。

那么第三句,可是这个“我”里头的成分呢,这个知觉感觉这个成分,第三句“八个大随烦恼”注意了,八种哦,我们生命下来,我们活到可以体会到。我们活到的生命,前两天讲过,白天乱想,“散乱”,思想没有定,散开的,乱的。“散乱”两个字注意。一无是处,你看我们每天二十四个钟头,想过了多少事?这个思想用过了多少?在哪里?没有,散开的,乱的。不思想呢,就睡觉了,就昏沉了。这里儿八个大烦恼,我在重复哦,不厌其烦的重复,提起大家注意。“散乱、昏沉”,还有个“不信”。“不信”就是多疑心嘛,自己对自己这个生命,譬如一个小孩,他对自己有信心吗?没有,“老师,我要做什么啊?”“我为什么去读书啊?”都在个“不信”啊。人对自己没有,对自己没有信,虽然觉得有个“我”,你是个什么东西?他自己做事思想散乱昏沉,都“不信”。这三个很重要。

还有个懒惰,我们普通叫懒惰。这个生命的“我”天生有懒惰性,它把懒惰的分析呢,几个,一个“懈怠”;一个叫“放逸”。分析的非常清楚,还比较,再分析还有,不过这不能分析,我们普通叫懒惰,天生有个惰性。所以你要教育一个孩子,谁也不愿意上课啊,最好是玩,他对玩有兴趣吗?玩也懒得玩,最好睡觉,那你永远睡吗?哎,睡了也讨厌睡,始终是这样。所以这八个你要搞清楚,叫“八大随烦恼”,不是根本的,与生命俱来的。“放逸”,自己放任自己。

以下视频来源于
老古文化

 引导出孩子的“别境” 

你看,我们看许多人非常任性,我们现在讲任性,“爱怎么样就怎么样”,不听父母,不听师长,不听朋友,也不听别人的话,放任自己,很奔放的,这叫放逸。这些都要知道。还有最重要,没有记忆力,一件事情学习了,永远记不得,“失念”,“不正念”,这个就是我们平常教育,教人家学会静坐,“大学之道”,唔,“知止而后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就是这个路线,最后做到正念永远存在,不昏沉,不散乱,都是这个东西。还有个呢,“不正知”,我们喜欢玩邪门,不正的东西特别好玩,偏差的东西好玩,譬如说我们正在看,看到一个稀奇古怪来,一下给它吸引走了,他会失念了,马上就放逸开去了,马上跟到是散乱,就是不正知。

这个第三句话第一句,这个“我”的这个知性作用,八个大随烦恼,五个正遍知(应为五遍行),同生命俱来的,从娘胎开始有个感觉,有个知觉,它把感觉、知觉分的很详细呢,叫做触和受。感觉一定要碰触来的,譬如现在我这里这杯茶,究竟里头烫到什么程度,你非这样接触到才知道,有触就有受。它分析的,我们普通叫感觉,这感觉是由触、受来的,心跟物两个接触,知性碰触一个物理东西、生理东西,有感受,就是思想。思想,如果拿现在医学来讲,脑的关系。也可以呀,左脑,呵,我们经常两句土话,“你这个人怎么搞的,左思右想”,哎,左脑管思,右脑管想,管情感、管记忆,这有差别,研究现在脑的科学,思,左思右想、前思后想,都不错,普通的话,都是科学。这个思想,这个五个遍行。那么这个八个大随烦恼、五个遍行。

那么这个“我”里头都是这样坏东西吗?没有,有一个别境慧。它有个特别的作用,有智慧的,所以每个孩子、每个人,最笨的人,都有他的特别的智慧,有特别聪明一面,这个叫“别境”,特别有的,每一个人。我们教育、领导,就把这一方面把它引出来。他有,都有“我”,每个人都想出人头地,都想自己变成了不起,这一念要把它钓出来,这是管教育,“欲”。“胜解”,这个“我”里头啊,有特别的见解。任何一个笨人,有时候说一句话,超过圣人,超过老师,这些都是“别境”。这个知性里头的特别,它有智慧的,这个智慧从这里发生,教育偏向是后面这四个正路,把它引导出来。所以叫“八大遍行别境慧”。

Image

繁体版

简体版

有声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