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朝史》——公元1131年秦吕之争:赵构的“地域歧视”

 梦想童年594 2023-01-13 发布于江西

前因

苗刘兵变:1129年,南宋御营军统制苗傅、刘正彦在临安府(今浙江杭州)发动兵变,诛杀了宋高宗赵构宠信的大臣王渊及宦官康履,并逼迫赵构将皇位禅让给太子赵旉,史称“苗刘兵变”。

1131年,秦桧担任宰相,他在朝中任用亲信、培植党羽,并与另一位宰相吕颐浩争权;但由于秦桧始终未能在对金议和一事上取得进展,高宗对他失去信任,将他罢相,吕秦之争以吕颐浩的胜利告终。

吕颐浩的主政让南宋朝廷逐渐从混乱中稳定下来,特别是财政方面得到了好转。

吕颐浩像

秦桧在靖康之变时被金军俘虏北上,后来设法逃到了南宋。因为秦桧主张对金和谈,宋高宗十分器重他,为了入主中枢、担任宰相,秦桧先后攻击参知政事谢克家和右相范宗尹,高宗将他们相继罢免后,秦桧离宰相只有一步之遥。

秦桧扬言称:“我有二策,可耸动天下。”高宗以为他有什么治国安邦的妙计,就任命他为右相,让他负责对金和谈。为了牵制秦桧,高宗又任命和秦桧关系不好的吕颐浩为左相。

为了独掌相权、打倒吕颐浩,秦桧采取了两面的举措。

秦桧雕像

一是培植党羽,秦桧担任右相后,引荐了很多在政界和学术界有很大影响力的人,例如大儒胡安国,他们大多是洛学门人。当时高宗正大力清算王安石的新学,由程颢、程颐创建的洛学备受高宗推崇。

此外,秦桧还提拔了大量姻亲、同乡和同学。秦桧还设立了修政局,名义上是讨论如何节省财政开支、征发兵员,实际上是秦桧结党营私、攻击吕颐浩的大本营。

二是把吕颐浩调离朝廷,让他远离中枢。当时襄阳府将领桑仲想出兵,从伪齐手里收复汴京。秦桧就趁机向高宗建议,说吕颐浩懂军事,让他在外面负责战事,高宗果然就让吕颐浩在镇江建都督府,“专治军旅”,秦桧在朝廷专门负责内政。

秦桧揽权的行为引起了高宗和吕颐浩的警觉。

高宗专门下了一道诏书,强调那些得到提升的官员都是出自皇帝授意,与其他人没有关系,实际上是在警告秦桧和依附他的党羽。接着高宗还警告说,台鉴官员要及时报告在朝中搞朋党活动的行径,一经发现,严惩不贷。

吕颐浩因病从镇江回到朝廷后,意识到自己的外调是秦桧做的手脚,便开始着手进行反击,他向高宗推荐曾担任宰相、时任知绍兴府的朱胜非代替自己任同都督诸军事兼侍读,以增加自己的势力。

吕颐浩对朱胜非的引荐遭到了秦桧党羽胡安国的反对,但经过吕颐浩的再次力荐,高宗同意了对他的任命,胡安国愤而辞职。

秦桧向高宗再三乞求,希望他能留下胡安国,但高宗没有同意,相反还将秦桧的大批党羽一并罢职,接着,吕颐浩推荐的黄龟年等人都得到了高宗的重用。

吕颐浩的势力增强后,矛头直指秦桧。黄龟年上任后,第一次弹劾就杀气十足,说秦桧和王莽、董卓一样,把持朝政,很快高宗就罢免了秦桧的宰相职务。

为什么高宗站在了吕浩颐一边,而抛弃了秦桧?

因为高宗以为秦桧有对金和议的妙计,没想到秦桧当了一年宰相,对金和议没能取得进展,金军反而在川陕地区大规模进攻,还想让伪齐取代南宋。

秦桧所谓的“二策”也不过是“南人归南,北人归北”,宋高宗听了十分反感,说他自己也是北人,回哪里去呢。

而吕颐浩是北方官僚集团的代表,是建炎南渡以来高宗所依赖的政治团体,秦桧是南方人士,高宗定都临安后,为加强中央集权,对南方官僚一直很忌惮,而秦桧的党羽大多是南方人,他们结党营私自然会引起高宗的不满。

后果

赵张之争:1136年,伪齐对南宋发起进攻,宰相赵鼎主张放弃淮河,退保长江,但遭到另一位宰相张浚反对,后来他率军击退了伪齐的进攻,张浚在朝中地位上升,他趁机逼迫赵鼎罢相。

结论

吕秦之争,既反映了吕颐浩和秦桧的个人野心,也是反映了南宋政府对金政策变化、地域政治势力交锋和洛学与非洛学的斗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