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期间,胶东八路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发展壮大起来,各级抗日民主政府随着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也逐渐成立并不断走向完善。 抗战爆发的1937年,胶东的抗战部队不过千余人,1938年8月统计的蓬黄掖抗日根据地正规部队是8000多人。但是到了1945年,光是渡海北上的10个团总人数达到46500人。 一支庞大的军队和完善的政府机构,战斗人员和机关工作人员的吃饭是一个很大也是首要的问题。 胶东抗日根据地的粮食问题是如何解决的?是怎样源源不断地提供到前线的? 1、没收汉奸资产。 土地革命时期,我党的政策很明确:打土豪,分田地,革命初期,有效地解决了后勤供应问题。 但是抗战时期,为了更广泛地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地主、富农不再被列入革命对象而成为统战对象。 抗战初期,随着日军的入侵,伴生了很多汉奸,这些汉奸为虎作伥,作恶多端,民愤极大,所以,惩治汉奸,没收其资产既可以打击汉奸的气焰,又顺应了民意,还充实了后勤保障,可谓一举三得。 这些汉奸中,一部分是好吃懒做的二流子,相当一部分是受到镇压的地主分子,粮食是其家庭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抗战初期没有稳定根据地的八路军,作用还是很大的。 2、捐赠 抗战初期,没有稳固的根据地作为大后方,也没有相对应的基层政权作保障。缺乏生产基地和生产条件,只有大批作战部队,又多是流动作战,部队基本是走到哪里,吃到哪里,以解决温饱为第一要求。 抗战时期的政策是有钱出钱,有人出人,有粮出粮。主要靠政治说服的方式劝募,也有相应的强制手段加以辅助。比如,抗战初期,在胶东有一项专门针对地主富农的爱国捐(1941年2月取消)。还有面向大众救国捐、救国公债等。 有物出物中,对一般农户而言,更多更直接的是粮食或者是食品。地方游击队大多是靠摊派熟饭来解决吃饭问题。 正规部队则以军事附加的方式筹集粮食。1940年夏季,北海专署在麦收时,以军事附加筹募小麦250万斤。这种方式属临时性,也缺乏公平性。 1940年前,大多是采取这些办法向富有者募捐和摊派,号召广大群众自愿捐献。 3、征收 随着抗日根据地的稳固和各级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胶东根据地制定统一的征粮办法,实现公平负担。 1941年,胶东根据地推行甲种公平负担办法。简单说就是去除两头,中间农户接贫富程度分为十等分别负担。两头指的是特别富户要特别捐助,特别困户可免取负担。 1942年8月,又推出了更加简单合理的征收办法:将土地分成17级,按级定产量,按每人每年平均产量征收公粮,并有累进比例区别贫富的交纳数量。最高征收35%,每人每年平均产量100斤以下的免征。 以后各个不同时期,征收公粮的政策不断调整完善。 大体平均折算一下,每亩地缴纳粮食在15斤左右,当时胶东农村的粮食产量亩产约180斤。 1940年征收粮食数为2364万多斤,1945年为13000万 4、根据地生产。 在度过最初的艰辛日子后,胶东根据地逐渐相对稳固,从1940年开始,胶东抗日根据地开始腾出精力发展农业生产。 推出了一系列刺激和保障农业生产发展的措施。 一是减租减息,减少剥削,增加普通农户收益。 二是政策鼓励垦荒,规定新开荒地3年不负担公粮。到1941年,全区新增土地10万余亩。 三开展是大生产运动。1944年,胶东区发动大生产运动,兴修水利、推广良种,改良农业生产条件;军分区机关以上办实验农场。共挖井2万余眼,东海区1944年打井5667眼。1945年上半年,掖县、掖南打井9300眼。 胶东主力部队1943年共开荒1000余亩,收获粮食12万斤、蔬菜百万斤。 四发放低息惠农贷款。胶东根据地的北海银行长年发放低息或无息贷款,帮助农民解决燃眉之急。1942-1946年,共发放贷款1.87亿元。 五是武装保卫胜利果实。胶东日伪军疯狂推行“三光政策”,每逢夏收秋收到来,都要组织兵力出来抢粮食,胶东八路军则寸步不让,派出最强力量,运用各种手段阻击鬼子的抢粮行动。 5、缴获。 胶东八路军通过端掉鬼子据点,袭击鬼子粮库等,缴获鬼子手中的粮食,补充根据地需求。 尤其是抗战后期,胶东八路军把炸药用于攻击敌人炮楼、碉堡,许多大的据点都被攻破,缴获除了装备,粮食不在少数。 攻克大夼据点时,光战利品就运了3天3夜,除了弹药、被服、机器,剩下的就是大批粮食。 另外就是半路设伏,拦截日伪顽的运粮车辆,1941年,赵保原派其30支队由发城向吉格庄押运粮食,13团中途截击,歼敌大部,缴获大量粮食。 6、充足的资金收入保障粮食购入。 胶东区是山东最富的根据地,除了以上取得粮食的渠道,还有一个重要的保障,就是不差钱。 胶东区战时经济发展特别好,除了农业生产,海关、黄金、银行、盐业、手工业、副业都比较发达,比如食盐生产,1942年产量达到400多万担,最高时的产量达到700万担。 尽管胶东军区各种条件比较好,但是,这种好,一方面是相对的,另一方面,是无数胶东儿女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至今流传在胶东民间的很多故事,听了令人泪目。尤其是1942年前后,为胶东抗日根据地最艰难时期,根据地面积压缩,战事频繁发生,战斗相当惨烈,胶东军民生活同时陷入困境。 为了保障部队战时需求,很多胶东老百姓都是节衣缩食,除了足额缴纳税费,还向进驻的部队免费送蔬菜、食物,遇上过年过节,胶东的大饽饽、大包子,猪肉、羊肉都会大量送到部队,拥军爱民一直是胶东军民的优良传统,涌现出了很多感人的典型。 部队和机关为了减轻百姓压力,数次进行精兵简政,压缩机关人员和支出。最艰苦的1942年前后,部队平时的饮食由三餐改为两顿,伙食标准也急剧下降,战士们很多时候都是饿着肚子与敌人战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