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言韵语·题<明耻篇>》:毛主席鲜见的诗,是他诗词最早的手迹

 青山绿水是家园 2023-01-13 发布于陕西

毛主席是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古体诗词写得最好的人之一。他的诗风大气磅礴豪迈雄浑,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融为一体,兼具天马行空的艺术想象力和石破天惊的情绪感染力。

但是严格来说,毛主席其实并非是一位“天生”的诗人。因为一切诗人的诗歌创作,都有一个缓慢的成长的过程。

同时,他们创作的诗歌也大多经过了岁月的打磨与洗礼,最后才能如星辰日月般,在天空中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那么问题来了,毛主席最早的一首诗歌,是写于什么时候呢?汪建新是井冈山干部学院的教授兼副院长,他认为毛主席最早的一首诗是创作于1915年的《四言韵语·题<明耻篇>》。

一、《四言韵语·题<明耻篇>》赏析

《四言韵语·题<明耻篇>》

一九一五年五月

五月七日,民国奇耻。

何以报仇?在我学子!

这首诗创作于袁世凯执政时期,1912年溥仪退位后,袁世凯当上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这一事件,正式宣告清朝在中国的统治结束了,中国的历史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那个时候人们设想的中国,是一个参照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建立的民主共和国。然而袁世凯上台后不出一年就开始实行“总统制”,将国内的军政大权一揽在手。

不过三年的时间,袁世凯已经觉得当总统不能满足他的野心了。他开始设想在1916年“复辟帝制”,国号就叫“中华帝国”,年号就叫“洪宪”。

为了能让自己的复辟,取得国际社会的认可,袁世凯在1915年5月25日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密约。

袁世凯的这一举动,激起了全国各界爱国人士的愤怒,因此在国内掀起了一场反袁浪潮。毛主席的《四言韵语·题<明耻篇>》,就是针对这一事件而创作的。

“韵语”不同于标准古体诗,因为它不讲究平仄格律。在押韵方面,也只是在偶句的句末,押大致相同、相近的韵。诗的正文内容接近大白话,非学浅白,所以它其实是一首“打油诗”。

毛主席在这首诗的标题下面,注明了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一九一五年五月”,然后第一句写的是“五月七日”。

前文中我们曾经提到过,袁世凯是在一九一五年五月二十五日才与日方签订的条约,为什么毛主席在这里要强调是“五月七日”呢?

原来,正当袁世凯正与日方就签订“二十一条”进行磋商的时候,突然在五月七日这天接到日方的“最后通牒”。

日方要求袁世凯必须在两天之内,就日方的要求作出答复。袁世凯在收到这份通牒后,马上就怂了,因此当时的国人都认为这一天是“国耻日”

五月七日这一天,是中国人民遭受奇耻大辱的一天。堂堂华夏,泱泱大国,居然被海外番邦逼迫,签订了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毛主席因此发问:“何以报仇?”用什么来维护我们国家的主权,用什么来洗雪这段耻辱的历史呢?最后他自问自答道:“在我学子!”

旧中国,旧一代的人,整个人由思想到躯体都腐朽了。想救中国,只有在将来,靠我们这一代的年轻人了。

二、《四言韵语·题<明耻篇>》相关介绍

毛主席写成这首打油诗后,还在后面注明,这首诗之所以叫“题《明耻篇》”,是因为他读到了学校的教习石广权集资刊印的书籍,这本书就叫《明耻篇》。

当时毛主席是湖南第一师范学校的学生,石广权应该算是他的老师。有史料记载,石广权是一位经学家兼教育家。

石广权从小熟读六经,少有报国之志,曾经东渡日本参加同盟会,创办军队起义反清,事败后流亡在外清朝倒台后又回到国内反袁,晚年一直在湖南高校里教书育人。

根据地方史志记载,这位石广权原来还是清末一位贡生,也有人说他曾经考中进士。他不光时政文章写得好,诗也写得很好。北洋宪政时期,他在《船山学报》上发表了一首诗:

江山如画梦犹温,遍地繁华有血痕。

苦笑那容谈得失,冤亲何处辩雠恩。

西方佛寂天为醉,东海澜狂日已昏。

无限流亡无限泪,忍看车马塞侯门。

又有一诗云:

老成欣健在,随地獲津梁。道力钦孤往,仁言启众盲。

奇方今抱仆,神化古庚桑。恰喜尘根净,人天仰佛光。

似翁强不息,端为法天行。学道心无欲,通经体至明。

高龄齐渭水,往事忆蓬瀛。世局清犹待,迴旋仗引擎。

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条”后,石广权痛心疾首,于是撰写了七篇谈国际政治的文章,向国人介绍这一事件的起因经过,以及后续的对中国政治和国家安全的严重影响。

最后石广权没钱出书,还是学校老师和同学集资将这部书出版的。不过这部书出版以后,却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毛主席读到这部《明耻篇》以后大受震撼,因此写下了这首四韵诗。

随后,毛主席连书带诗一起寄给友人湘生。并对湘生说:“又《明耻篇》一本,本校辑发于中日交涉,颇得其慨,阅之终篇,亦可得新知于一万也

意思就是说,石广权的这部《明耻篇》,抓住了当时中日外交问题中的关键,阅读全文不仅可以了解时事政治,对于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也有一定的帮助。

毛主席一生留下的诗词手迹比较多,但是这首《四言韵语·题<明耻篇>》的手迹,却是他留下的最早的诗歌手迹。

三、毛主席早年写的一些诗

毛主席出生于一八九三年,创作这首《四言韵语·题<明耻篇>》的时候,是一九一五年,当时他已经二十二岁。

个人认为,虽然这首诗的手迹是毛主席留下的最早的诗歌手迹,但是应该不是他最早的一首诗。因为早在一九〇一年,他八岁时就写了一首《杂言诗·迎春》,诗云:

狮子眼鼓鼓,擦菜子煮豆腐。酒放热气烧,肉放烂些煮。

一九零六年秋,毛主席又写了一首《五言诗·井赞》,诗云:

天井四四方,周围是高墙。清清见卵石,小鱼囿中央。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

一九一〇秋年,十六岁的毛主席又创作了一首一仿改诗,名叫《七绝·改<咏蛙>》,诗云: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同年秋天,毛主席还写了一首仿改诗,名叫《七绝·改诗呈父亲》,诗云: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七绝·改<咏蛙>》、《七绝·改诗呈父亲》,这两首诗的原创度相对较低,但是《五言诗·井赞》这首诗,已经写得可圈可点,颇有些诗味儿了。

结语

毛主席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探索他生平的革命经历,了解他学习与成长的过程,也可以让我们从中学习到不少的宝贵的经验。

除了在初学阶段“仿写”过前人诗歌,毛主席在三十五岁至六十六岁的漫长三十一年当中,一直都在不断进行“仿写”练习,相继仿写、改写过鲁迅、陆游等名人的诗作。

初学写诗的人,需要大胆地学习与模仿经典诗文中的遣词造句、章法结构,通过不断大量地反复练习,最终才能形成自己的风格。

这就好比婴儿学习走路,刚开始必定要牵着大人的手,或者扶着一个小推车,等到掌握了走路的要领,才能大胆地放开大人的手自己独立行走一样。

因此“仿写”至今都是语文教育中,帮助我们提升文笔的不二法门。同时,毛主席青年时代看到教习石广权的旧体诗文之时,一定也对其中的爱国情怀与古诗的韵律之美有所触动。

正因为懂得了中国传统诗词之美,所以毛主席才没有像五四时期的众多青年文人一样,跑去钻研新诗,而是选择了终身坚持旧体诗词的研究与创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