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郭威得知自己将被处死,召集下属演戏:皇帝让我处决你们,该咋办

 历来现实 2023-01-13 发布于北京

“诸位,我接到了皇上一份密诏,列位想不想知道,诏书里写了什么?”

后梁乾佑三年(公元950年),邺城(河北省临漳县),天雄军节度使官邸,节度使郭威对属下的军事将领神秘兮兮地说。

“当然想知道,大人快说!”众将掩饰不住强烈的好奇心,异口同声地说。

郭威走到门口观察了一下,确信门外无人,这才压低了声音对大家说:“皇上说,在座的各位有二心,他要我处死你们,并且要满门抄斩!”

郭威为何要泄露诏书内容,他这样做目的何在?在座的大将会作何反应?

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必须从后梁的建立说起。

公元878年,黄巢起义爆发,敲响了唐朝丧钟。

公元907年,唐朝大将朱温灭了唐朝,建立起一个新的政权——后梁。

但朱温和他的继承人能力有限,没办法统一中国,国家持续四分五裂,进入动荡的五代十国时期。

除了后梁之外,中原地区又先后建立起了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等政权。

从公元907年唐代灭亡,到公元979年宋太祖赵匡胤篡后周、消灭北汉,建立大宋,正式结束五代十国割据的局面,这五代持续了七十多年。

到了乱世,所谓的“真龙天子,受命于天”的理论,被彻底扔到了垃圾堆。军阀们的口号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谁的拳头大,谁就可以当皇帝。”

因此,那个时期改朝换代是英雄们的梦想,那些英雄也包括郭威。

郭威,邢州尧山县(今河北省隆尧县)人,出生于904年,生在大唐的阳光下。他的父亲郭简,还是顺州刺史作为官二代的郭威,无论努力与否,将来的都是大唐事业的接班人。

可非常不幸,他3岁的时候大唐就寿终正寝,接班成为泡影。

更可悲的是,郭威担任刺史的父亲不久后又死于非命。

年幼的他只能跟母亲相依为命,四海为家,受尽欺凌和白眼。祸不单行,在逃亡的路上,郭威的母亲也倒毙于途。姨妈无可奈何,收留了这个可怜的外甥。

自古英雄多磨难,童年悲惨的人,长大极可能有所作为。这话虽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用在郭威这里还是很准确的。

父亲早早离世,没有给郭威带来万贯家财,但是却给了郭威一份无形的资产,那就是强壮的体魄和军事基因。

郭威身材魁梧、膂力过人,从小就喜欢舞枪弄棒,天生就是一块带兵打仗的料。18岁那年,郭威被泽潞节度使李继韬选中,当了其身边的一名亲兵。

可惜李继韬鼠目寸光,没有远大理想,没过多久就败在了晋王李克用的儿子李存勖的手里。郭威武艺高强,非常抢手,随之成为后唐开国皇帝李存勖的贴身保镖。

李存勖倒是个有远大理想的皇帝,他在位期间,灭掉不少割据政权 ,成就了霸业。

但是成功之后,李存勖开始追求享乐,声色犬马,不理朝政,大权被皇后把持,宦官得志,忠臣良将受到排挤,国家搞得一团糟。

不作死不会死,李存勖43岁那年被部下杀死。这一来,郭威失去了靠山,人生一度开始迷茫。

一次次应聘,一次次跳槽,目标究竟在何方啊?直到他遇见了刘知远,郭威的事业才开始稳定,人生之路出现一片坦途。

刘知远生于公元895年,比郭威大了9岁。

他的父亲是李存勖父亲李克用手下的一个低级军官,因此他和郭威一样,也是一个官二代。

正因如此,刘知远有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成为李克用养子李嗣源手下一名干将。

不过刘知远并没有得到李嗣源的重用,很长时间都默默无闻,直到他生命中出现一个贵人,命运才发生转折。这个贵人就是契丹的儿皇帝,后晋的开国皇帝石敬瑭。

石敬瑭是李嗣源的亲信,军事能力极强。为了笼络石敬瑭,李嗣源把姑娘嫁给了他。如此一来,石敬瑭成为当朝驸马,权势熏天。

刘知远非常聪明,紧紧抓住石敬瑭这个靠山,对其忠心不二,曾经在战斗中几次救过石敬瑭的命。

石敬瑭可不是省油的灯,对岳父的忠心是有水分的。李嗣源死后,石敬瑭随即发动叛乱,灭掉后唐建立后晋。

刘知远作为石敬瑭的左膀右臂,在建立后晋的战斗中立下汗马功劳,刘知远也青云直上,官运亨通,手握大权,先后担任了北京(今太原)留守、河东节度使等职。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句话真没有说假。

公元947年,石敬瑭去世第五年头上,刘知远效仿自己的上司,将上司的公司变更法人,在开封建立后汉。

不过这时候的刘知远,已经52岁,按照古代人的寿命,很明显已到了暮年。因此,郭威就动了小心思,希望自己不再给别人打工,有自己的公司。

最好的办法,就是更改后汉的法人。反正从后唐、后晋到后汉,大家都是这样干的。前有车后有辙,既然大家都这样做,郭威已没有心理障碍了。

郭威这时候也已经四十出头,正是精力旺盛的时候,现在不干,更待何时?

不过郭威也只是动了点心思,并没有立即付诸行动。刘知远在世的时候,过不了感情关。直到后汉建立第二年,即乾佑元年(948年)正月,刘知远病逝于万岁殿,郭威心里的念头像雨后春笋一样,噌噌往上长。

不过郭威的篡汉之路也不平坦,甚至是充满艰辛。刘知远死的时候,其子刘承祐也18岁了,属于成年人。刘承祐的帝王之术也学了,身边也聚拢了一帮文武大臣,形成一股不小的势力,手中掌握着很多资源。

而且刘知远是个深谋远虑的皇帝,在临终前就已经考虑到政权的稳定,虽然他信任郭威,但也没到完全信任那一种。临终时,刘知元搞了一下平衡,仅托孤大臣就任命了4个:史弘肇、王章、苏逢吉、郭威。

刘知远经历了太多的打工者吞并老板公司的事件,也担心自己死后,后汉被别人灭掉,未雨绸缪采取了防范措施。

可惜的是,刘知远认为只有大臣杜重威才是隐患。所以在刘知远死后,遵照他的遗愿,大臣们秘不发丧,一举消灭了大臣杜重威一伙。

没有了杜重威,在军事上,新皇帝只能依赖他郭威,别无选择。

在那个时期,多个政权存在,大家相互攻伐,加上后汉国内的形势也不稳定,根本没有条件搞经济,只能一个劲地发展军事,用枪杆子巩固政权就可以了。

在此情况下,刘承佑必须要依赖郭威。

新皇帝上任后,郭威就成了维稳的工具。郭威也确实不负圣望,先后镇压割据军阀李守贞等人的叛乱,然后还北伐契丹,让后汉政权坚如磐石。

不过外部稳定了,内部的争权夺利却愈演愈烈。

确切地说,就是托孤四大臣之间的争斗。

准确地说,是顾命大臣苏逢吉和其他三位托孤大臣史弘肇、杨邠、郭威之间的斗争。

斗争结果,史弘肇、杨邠被皇帝杀害。郭威因为不在京城,躲过了一劫。

但是疑心极重的刘承佑并没有打算放过郭威,他在舅舅李业的撺掇下,把矛头对准了郭威。按说托孤大臣是父皇深受父皇信任的,是江山稳定的基石,不到万不得已,不能随便动。

再说了刘知远指定4个托孤大臣是有深意的,那就是利用四人之间的矛盾,相互制衡,以达到驾驭他们的目的。

4个大臣如果杀了2个,平衡就基本失去了,江山就会动摇了。刘承佑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

话说回来,历史上都是皇帝驾崩于太子未成年的时候(如三国蜀汉的刘禅是16岁,曹魏的曹芳是7岁,清朝的康熙是8岁,同治皇帝5岁),需要指定托孤大臣。刘知远去世的时候,刘承佑都18岁了,还要托孤,足见他的能力不行。有出息的话,根本就不必这样做。

正因为无法驾驭郭威,刘承佑才要除掉。但这样做等于是拆弹操作,拆不好就有生命危险。

乾佑三年(公元950年)十一月,刘承佑密令大臣李弘义去邺城,让马军都指挥使郭崇威和步军都指挥使曹威(大家都太爱取威这个名字了),杀掉郭威等一大批功臣。

郭威作为一名军事将领,手下也有一套情报班子,对于京城发生的争斗洞若观火,同为托孤大臣的史弘肇、杨邠被杀,都城掀起腥风血雨,郭威开始时刻保持警惕。

这时候,送信的李弘义也动摇了。

李弘义想,皇帝跟郭威这个能征善战的将军叫板,肯定难以取胜,即使我把诏书送到了郭崇威和曹威那里,二人也不见得执行皇帝的命令,到时候我也难逃一死。既然如此,不如向郭威告密,等于交个投名状,既可以保住性命,也能飞黄腾达,何乐不为?

这些想着,李弘义拿着皇帝的密诏直接交给了郭威。

郭威一看又惊又喜,惊的是这皇帝是个昏君,竟然要杀有功之臣;喜的是,皇帝滥杀大臣激起民愤,正好利用这个机会灭掉后汉。

不过,起兵造反这种事,自己一个人是干不来的,还需要取得下级的广泛支持,下级到底是什么态度,郭威心里没谱。

他灵机一动,就想到一个妙计:伪造一个诏书,就说皇上要自己杀众大臣,看大臣们如何反应。

如果那些大臣对小皇帝愚忠,愿意躺在地上伸着脖子任人杀戮;或者那些大臣不相信诏书真伪,质疑郭威,那就只能痛下杀手,把这些大臣杀掉。

如果大臣们因此动摇了对皇帝的忠心,决定跟着他郭威走,那正好把大臣们争取到自己一边,向小皇帝开刀。

于是就出现了文章开头一幕,郭威拿着密诏对大臣说:

皇帝要我杀你们。

郭威声泪俱下地说:“我是先帝指定的托孤大臣,是坚决忠于皇上的,应该无条件执行圣上的命令,但是我跟大家一起出生入死这么多年,又不忍心这样做,良心上过不去。”

“可是不这样做的话,又是欺君抗命。”

郭威在屋里反复踱步之后,突然停下脚步,大义凛然地说:“现在我决定不杀你们,我自己去皇帝那里负荆请罪,任凭皇上是杀是剐。”

戏演到这个份上,手下全都被感动了,其中一个将军开口说:“皇帝如此昏庸,还跟他干什么劲,不如我们跟着郭节度使,反了吧!”

“对,一个不知道好歹的昏君,根本不值得我们为他卖命,一不做二不休,反了吧!”将军们随声附和道。

郭威一看喜上眉梢,但是他还不能露出喜色,要压在心底,来一场表演。

他装作非常痛苦、矛盾的样子说:“我效忠后汉多年,你们这样做是要陷我于不仁不义之地啊,但是我如果当忠臣,在座的各位兄弟们又性命难保。罢罢罢,一切都是天意,我就听从大家的意见吧。”

历史上总是惊人的相似,曹操封魏王、加九锡的时候也是反复推让,十年后,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时候,也是如此操作。

说不好听点,都是套路,都是戏精。

郭威假意退让一番后,随即带领大家在邺都起兵,渡过黄河南下都城汴京(开封)。

刘承佑昏庸无能,亲小人远贤臣,还滥杀托孤大臣,早已经失去人心,郭威所到之处,各地纷纷迎降。

得知郭威谋反的消息后,刘承祐气急败坏,于是便下令将郭威在京的所有家属诛杀。不久后郭威大军攻破汴京城,而刘承祐也在逃跑的途中被乱军所杀。

刘承祐在皇帝宝座上,只坐了3年,就寿终正寝了。

郭威入城后,后汉政权已经名存实亡。然而,大权在握的郭威老谋深算,他并没有立即自立称帝,因为他并没有控制全局,刘知远的侄子刘崇还担任着河东节度使,手握重兵。

因此郭威请李太后下懿旨,将刘知远的养子、武宁节度使刘赟请到了前台,来继承皇位。刘赟是武宁节度使,他是刘知远的侄子,河东节度使刘崇的儿子。郭威立刘赟为帝,手握重兵的刘崇暂时被麻痹,丧失警惕性。

结果刘赟在上任的路上,就被郭威废黜并杀害。

这时候,边关告急,契丹入侵,郭威领兵去御敌。到了半路,士兵哗变,逼着郭威称帝——“裂黄旗以被威体,共扶抱之,呼万岁震地,因拥威南行,威乃上太后笺,请奉汉宗庙,事太后为母”。

说白了,就是士兵把队伍中的黄旗撕下来,披在郭威的身上,随即“万岁”声四下响起,震耳欲聋。

公元951年正月,由太后下旨,郭威登基称帝,也就是周太祖,史称后周。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9年后,也是外敌入侵,也是半路上士兵哗变,让将军黄袍加身,逼着他称帝。

这个被取代的王朝,正是后周,取而代之的那个人,叫赵匡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