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个不善言辞的人

 书鱼知小 2023-01-13 发布于北京

想用一种方法,让2022年结束得更有仪式感一些,因此打算开始一场持续21天的自由写作,灵感来自同事,在书写中跨年,多有意思呀。

今天,是我自由写作的第一天。

今天的内容,关于说话。

很小的时候,我就给自己贴上了一个“不会说话”的标签。过年走亲戚时,妈妈叫我跟大家打招呼,我扭捏半天憋不出来一句话,噩梦一般的场景。长大后,“不会说话”的场合变成了工作聚餐,要轮流敬酒,要说出一些漂亮话。每当这个时候,童年的噩梦复苏。我坐在人群中,局促不安,旁观着别人一轮轮地敬酒,仔细地听他们在说什么,脑海中不断编辑自己将要说的话。有时候我会跟在别人后面,借着别人的话糊弄过去,有时候我会沉默不语,假装隐身,希望领导忘记我的存在。

“不会说话”的标签,在我身上贴了很多年。看到那些在饭局中谈笑风生的人,看到那些可以在公众面前演讲的人,我为无法突破自己的恐惧感到自责,同时也害怕,我这样的人,能在社会上生存下去吗?

这其中有一个人让我印象深刻。2016年前后,我因为工作缘故,要和一位体制内的工作人员对接,初次见面,他一下子就吸引到了我的注意力。他看起来四十来岁,穿着黑色的羽绒服,貌似平平无奇。吸引到我的,是他身上的笨拙。第一次见面上,他做自我介绍,我在他身上看到了常常出现在我身上的那种局促感,他细微的表情和肢体动作,暴露了他的紧张。那一刻我安心了——原来我这样的人,也是可以生存的,不仅可以生存,而且可以在体制内生存。我已经不记得他的名字和样貌,但是我一直记得他的不安,他的不安让我安心很多。

这种局促感,在这两年才松弛很多。转变历经了几个阶段。第一阶段,社会磨砺了我,在工作场合中耳濡目染,我终于能“表演”得像一个正常人,我也会在工作场合说一些漂亮话,也会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那不是出于我的本能,但起码我能模仿出来。第二阶段,我领悟到了,我不必伪装成一个面面俱到的人,因为他人对我的印象,在第一次见我时就确定了,我不必再努力伪装成一个所谓的“正常人”,来迎合其他人对我的看法。第三阶段,也就是去年和今年,我花了很多的时间和钱去学习如何和人沟通,可以说我掌握的理论知识已经超出了大部人,再加上第一阶段的铺垫,大部分时候,说话对我来说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我会根据脑内思考的成果、谈话对象、谈话气氛来调整我要说的话。看起来,我终于像是“正常人”了,如果是不了解的人,看到我侃侃而谈的样子,完全想象不出来以前的我的样子。

但同时,我知道,我永远地失去了某些东西。失去的到底是什么呢,是我在那个人身上看到的笨拙,那其实是一种很可贵的东西。

而且,当我看到有些人由于不知道要说什么而选择不说时,我羡慕那种勇气。而我,就算不想说,被问到时也会为了避免尴尬,回答一些没有营养的话。

但我依旧保留某些东西,我相信真诚永远是沟通中最重要的事。大部分时间我不会说假话,我为我的感觉负责,无法描述出没有感受到的东西。如果不得不说假话,我会选择闭嘴。

以这种方式来看待我的改变,其实也蛮有意思的。作为一个典型的在被打压环境下成长的女性,我一直害怕和别人不同,害怕自己不符合这个社会的规则。其实没有人要求我要和别人一样,也没有人一直告诫我社会规则是什么。是我在这种环境下,自动地把“会说话”等同于“正常人”了。

我给自己带上的枷锁,可真重啊。但我也要恭喜自己,不再把自己定义为一个不合时宜的人。现在,当我坐在一群人当中,我可以理所当然地成为一个旁观者,而不会觉得不安。

 也许你会感兴趣:

如何一步步丧失对生活的敏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