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过年

 21楼楼主 2023-01-14 发布于山东

今天农历23,是小年,济南下了今冬第一场雪,也就有了年的样子,“年”开始了——

小年也叫“灶神节、祭灶节”,也就是辞灶日。这一天要给灶王爷上香吃年糖糕,喝送行酒,灶王爷就要上天庭向玉皇大帝汇报工作去了。从这一天开始,我们一年的工作也就算基本结束了,开始正儿八经的准备过年了,无论老板还是员工的口头禅,从今天开始就是“这事儿年后再说”。

小年是过年的开端(红色箭头指向就是灶王爷)。

从这一天开始,打扫房子、擦窗户、洗被褥清洁工作就开始了。

年二十五,做豆腐、摊煎饼、蒸馍馍,准备过年的饭食。

年二十六,割肉、炖肉,准备过年待客的酒肴。

年二十七,赶最后的大集,剃头洗澡买鞭炮,卖鞭炮的场子鞭炮齐鸣,看哪家的鞭炮响就没哪家的。

年二十八,炸酱货、炸萝卜丸子,俗称“过油”,还要赶最后一个年集。

年二十九,门神、对联一齐贴。

年三十,给逝去的家人上坟,请逝去的亲人回家过大年。晚上全家放鞭炮放烟火,喝酒吃团圆饭。晚上12点放鞭炮,吃水饺,打着灯笼去拜年,给家里老人磕头拜年,老人将早就准备好的一角钱塞到手里,这是过年又长一岁的压岁钱。

过了年三十的大年初一早晨,家家都焕然一新,炸响后落了满院子的炮仗红皮碎屑映衬着新年的新光景。新贴的春联,鲜艳夺目,大门上活灵活现的门神——秦琼和尉迟恭,抬头迎门墙上大福字,堂屋门上精美的“挂钱”,无不显示着红红火火、欣欣向荣的节日景象。

这美好的新开始,从小年开始!

这是我在1976年回老家胶南过年的样子。

那时候过年,因为秋收后种上麦子庄稼地里就没有什么活了。就利用冬季这个时间休息一下,盘点一下,为来年更好的生活做一下规划或计划,并且放鞭炮放烟花庆祝一下,为的是来年开春再出发!

现在很多人感觉没有年味了。是的,记忆中的年味可能永远也不会回来了。

过年,是五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的记忆,记忆中的年味大多与吃穿玩有关,因为穷,一年能换一次新冬衣就是经济条件好的家庭,一年也只有过年可以放开吃肉鱼。

而今天,特别是近二十年,人们的生活已经极大的改变,基本的吃喝穿已经解决,原来过年对“过年吃肉换新衣的衣食有余”的愿望,现在已经是日常食物,没有几个人会为了过年吃肉穿新衣盼新年。

特别是进入互联网时代,玩已经不是原来的定义。你看看一家人过年坐在一起,老的少的都拿着手机看微信看抖音玩游戏看新闻,说话啦呱的少了。

年夜饭也只是一个形式了,五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也像以往准备着过年,那是儿时的记忆,认为过年就应该是这个样子。而年轻人回家过年大多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愿望,他们对过年的形式与上一辈的想法已经不一样了。

现在连大年三十聚在一起吃团圆饭也越来越难。看看春节期间去外地或出国旅游的潮流就很清楚了。甚至吃年夜饭,也会去饭店,而不是一家人一起动手做年夜饭了,这样的景象与我们渐行渐远。

过年的形式,也到了需要新形式的时候了,也就是不拘一格皆可行,只要随意就好,只要高兴就好!

过年就会放鞭炮放烟火,其实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是没有烟火放的,个人买烟火放要等到八十年代初了。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工矿企业家属院过年的样子是这样的,那时候过年父母会给买上两三挂100头或200头的小鞭炮,还有两三把滴滴锦,这就是自己可以掌控的全部了。给做一身新衣服,买一双新球鞋或棉鞋,再给一块钱的压岁钱。年前住在附近矿上的小姨父来我家,会给姐姐哥哥我们各两挂鞭炮或两把滴滴金和两毛钱或五毛钱的压岁钱,这就是我过年的全部家当了。

放鞭炮是在年三十这天下午开始,因为鞭炮要有计划的放,不然还没有过完初三,自己的鞭炮放完了,就只能看着别人放。

开年放鞭炮是在年三十晚上5点钟左右,这时家家放鞭炮,放鞭炮是给逝去的家人回家过年的引路,也是年夜饭开吃的礼炮。大人们喝白酒,我们小孩喝什么已经记不得了。反正吃完饭就跑出去放小鞭了。

我们小时候就是这样放小鞭的,哪舍得一起放完,要一个一个的扔着放。

除夕夜的鞭炮是在晚上12点开始的,鞭炮齐鸣意味着将霉运赶走,迎来新年的好运。吃水饺。母亲会在包水饺的时候包几个有硬币的水饺,谁吃到意味着谁新年好。那时候还没有发财一说。吃完水饺,就要换新衣服了,这是一年除了吃好吃的另外一个最期盼的事了。换上新衣服,穿上新棉鞋,打着父亲给扎的简易灯笼出门去拜年了。

小孩拜年就是给老人磕头,老人家就会给一毛钱压岁钱。收了压岁钱也没什么高兴的,只不过在手里热乎一会,回到家里母亲就会要过去,那时候除了缺吃的穿的,更缺钱!

除夕之夜的鞭炮声会随着各种各样的活动,时间都不会相同,一般会在凌晨2点左右结束,还有放鞭的,就稀稀拉拉的了。

年三十晚上主要活动:喝酒、吃肉、吃酱炸、水饺,还有换新衣、放鞭、守岁、打着灯笼去给老辈人磕头拜年,收上一毛钱的压岁钱。

早晨5点前要起床,要抢头鞭,谁放的早和准谁就有福气。

年三十晚上12点放鞭炮是辞旧迎新;大年初一开门放鞭炮,叫做开门响。鞭炮点燃以后会满地都是炸碎的红纸,寓意为满堂红,代表了喜气洋洋的意思。

年三十晚上5点的开年炮,晚上12点的辞旧迎新炮,初一早晨开门响,这三响炮有钱没钱都要放,放多放少在于家里经济条件和是否喜欢放来确定。这就是我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胶东农村和鲁中矿区过年的样子。

九十年代末开始,我老家也开始禁止放鞭炮,但是也没有人真管。没有人管放鞭炮的人也不多,像我们家也就放这三响规定炮,就这样谁去点也是互相推,因为已经过了热心放鞭炮的年龄了,那时候父亲年纪也大了受不了放鞭炮的动静。为什么没人管也没有几个放鞭炮烟花的,因为居住楼房没有放的条件,每年都会因为放鞭炮失火,虽然没有造成大的损失,但过年出事总是不吉利。

放烟花礼炮那是到八十年代中后期的事了。那时候放礼炮烟火,大都是单位组织燃放,个人没有那个财力。像在工地上过年,单位就在食堂屋顶上放礼炮。

职工和家属聚在食堂前的广场或在楼道上观看,一样的欢喜跳跃,其实,那样燃放焰火更有过节的气氛,食堂前的广场上人山人海。

有的单位还曾在年三十晚上安排职工在锅炉钢架上切割废钢,气割下的钢火花从几十米的高空落下来,就有了“火树银花不夜天”的意境。

为什么上世纪七十年代放鞭炮出事少?那时大家的部分是住平房,家里也就有辆自行车,家里院子里堆放木柴树枝等烧火引炭炉用,大人都会叮嘱几句不要柴火垛边放鞭。那时候鞭炮一般是一挂十几响,几十响,几百响的就算多的了。几千响和烟花礼炮要等到八十年代中后期才走进百姓家。

放烟火礼炮是很少家庭能买得起的,一般家庭也就买上几根烟花给小孩过过瘾,要想看大礼炮,得等到单位放的时候才能实现。

到了本世纪初,放鞭炮烟火出事越来越多,这是因为现在的城镇小区楼底下全是停放汽车、摩托车和电动车;小区路边的树木也是落叶的干枝,到处都是易燃物,更别说露天布设的燃气管道。实际上城镇中大部分小区已经没有条件安全燃放鞭炮烟花礼炮了。

城镇中大多是这样的小区,你觉得在这样的环境里能放鞭炮烟花礼炮吗?

在这样的环境里放鞭炮一旦引燃易燃物或直接引燃停放的汽车,那还不火烧连营啊?!

而且我们很多人根本就没有受过燃放烟花爆竹的技术技能培训,也没有基本的消防灭火能力,抓过鞭炮就点,炸伤烧伤自己也是极可能发生的事故。

如果没有可行的防范措施燃放鞭炮烟火,大过年的除了鞭炮烟火声声,那一定少不了救火车和救护车奔驰的警报声。

如果非要放鞭炮和烟花礼炮,而且当地政府许可,小区物业可以在小区门口或小区没有停车和易燃物的区域燃放烟花爆竹,让小区居民可以听到鞭炮齐鸣,看到天空中洒落的烟花就好了,也就满足了过年观烟火听爆竹声的愿望了!

燃放鞭炮烟花礼炮会带来喜悦,但如果防护措施不到位,也可能带来燃放鞭炮的副产品——炸伤或火灾的伤害!

为什么燃放鞭炮烟花容易引燃火灾?

看——导致火灾的三要素,三要素是指:可燃物、助燃物和着火源(点火源),燃放鞭炮烟花礼炮这三要素同时具备。

1、可燃物

可燃物指能与空气中的氧或其他氧化剂起燃烧反应的物质,如木材、纸张、布料等。可燃物中有一些物品,遇到明火特别容易燃烧,称为易燃物品,常见的有汽油、酒精、火药、液化石油气等。

我们燃放的鞭炮和烟火礼炮的原料就是火药。

2、助燃物

助燃物能帮助和支持可燃物质燃烧的物质,即能与可燃物发生氧化反应的物质,如空气、氧气。

我们燃放鞭炮烟火礼炮就是露天燃放,不缺空气和氧气,还可能刮凌厉的北风。

3、着火源

着火源指供给可燃物与助燃剂发生燃烧反应能量的来源。除明火外,电火花、摩擦、撞击产生的火花及发热,造成自燃起火的氧化热等物理化学因素都能成为着火源。

我们燃放鞭炮一般用火机或香,都是点火源。

燃放鞭炮烟火礼炮具备了引燃火灾“三要素”!

燃放鞭炮和烟火礼炮就属于动火作业范畴了。像这样的动火作业,在施工现场就属于危险作业项目,需要办理动火作业许可,需要制定并落实防火、清理易燃物并建立隔离区等措施,并要对动火作业人员进行动火作业操作培训和灭火器实操培训,考核合格才能上岗作业。

明知危险却采取一种放任的态度是不对的!

可以像过去由单位组织在城镇分区域、分点燃放鞭炮,特别是燃放烟火礼炮。规划好燃放地点,尽量让城镇各个方向的居民都可以看到或听到过年的鞭炮声和烟火礼炮的缤纷景象,一样是年的氛围。

我们知道了燃放鞭炮烟花的危险性,如果燃放鞭炮烟花就应注意和采取以下措施:

1、在当地政府允许的划定区域内燃放。

2、燃放鞭炮烟火前要仔细研读说明书,特别是燃放注意事项。

3、不要直接用打火机点燃炮捻,需要用“香”借助工具延长手与炮捻的距离。

4、不能在楼上燃放鞭炮烟火。

5、燃放现场周边没有汽车、摩托车、电动自行车存放;附近没有树木和燃气管道布设。

6、天女散花很壮观,但要确定下面没有停放的汽车、摩托电动车,还得没有干枯的树木才能欣赏这美景。

7、如果小区不大,小区里有刚出生的婴儿,还是换个地方放鞭炮吧!

8、燃放鞭炮附近有灭火器配置,并确认你会操作灭火器。

在施工现场大多数伤害事故受害者本身就是事故的造成者。同样,导致炸伤和隐燃火灾事故的大多也是燃放鞭炮者,所以,要提前做好预防措施及应急措施。

放鞭炮和烟火是传统,但并不是最古老的传统,最早过年是燃烧竹子,通过火烧干竹响起阵阵爆响,爆竹是最古老的鞭炮。随着科技的发展,发现了火药,有了火药以后才有鞭炮和烟火。今天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应该有新的不会导致炸伤和引燃火灾的鞭炮和烟火,应该创造过年燃放鞭炮和烟火的新形式了!时代在前进,民俗也应也必然会有新形式,烧竹到爆竹再到鞭炮的演变过程说明了一切!

如果真想尽情的燃放鞭炮礼炮,就去偏远的乡村吧,那儿燃放鞭炮烟花礼炮不会影响到谁,一般也不会引燃火灾事故,因为,农村各家房屋间隔较远,一般都有硬化的天井,有安全燃放鞭炮的条件。

当然尽量不要让小孩点炮。点炮要用“香”,不要手拿火机直接点,烧伤手的概率非常高。

其实对于放鞭炮烟火我也是喜欢的,但我现在只是欣赏派,不喜欢亲自动手放。而且,放鞭炮也不会对我产生什么不好的影响,我的父母都已经走了,我家现在也没有小孩。但是,明知危险却采取一种放任的态度不管不问是不可取的。想一想那些年每到过年都会有小孩炸伤脸和手去医院就诊,我小时候也曾炸伤手,还有同学炸伤眼睛的。其实你去问问那个年代的小孩有几人没有被鞭炮炸伤过?有时候愿望很美好,但结果很沮丧,总要想些法子避免这样的悲剧发生才好。

我是安全工作者,时刻想隐患与风险并给出基本的防护措施是我的职业病。

今天小年,年开始了,在团圆喜庆祥和的日子里,一家人和和美美的过大年,平平安安过好年才是我们过年的本意!

唯有按照程序和规则做事,并养成这样的思维和行为习惯,才能“安安全全的工作,平平安安的生活”!

安全——是知行的结果!

平安——是行为的回报!

我是安全人,相信只要好好做安全,努力来分享,持续做传播,一定有人会因我而安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