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豆瓣评分9.5的神作被炮轰,可怜的却是中国家长:孩子,没你想的那么脆弱

 亲子学乐 2023-01-14 发布于河南

最近,在B站刚刚播出三集的动画片《中国奇谭》火了。

火到什么程度呢?

刚开播两集,就被网友们原地#封神#

如今,B站评分9.9,豆瓣评分9.5,播放量近7000万,超300万人追番,10万多人打分。

但正所谓“树大招风”、“人红是非多”,这边刚一出圈,那边就传来了声声“炮轰”

有家长称:

全网都在吹中国奇谭,我很想问你们看过吗?

一个动画片一般是给儿童看的吧,那作为一个儿童看了是什么反应呢?我的孩子看第一集的时候被乌鸦的装鬼给吓哭了,第二集开始不到一分钟就吓哭了。这是拍给孩子看的吗?孩子看了绝对的童年阴影。

这样一部动画片,想教给孩子什么呢?有什么教育意义吗?如果没有教育意义,那么可以给孩子带来欢乐吗?如果会带来童年心理阴影哪怕一丁点,作为家长也不愿意孩子看这样的。

有人说这部动画在讽刺社会,暗喻打工人的生活卑微。那么这动画片如果是给孩子看的,是教育孩子从小就厌世吗?

如果不是给孩子看的,作为一个成年人看过之后,感觉也还是幼稚的动画片,有些剧情就是强行搞笑。

而且,由于热度较高,短短几天,#家长炮轰中国奇谭#这一话题,在微博的讨论次数超10万,在知乎的浏览量也超400万。

甚至,已经有人借此举报该片,要求下架。

从原则上讲,对任何一部文艺作品的讨论,都应该是开放的、多元的,在铺天盖地的各种解读中,允许被赞赏,也应该允许被批评。

但文艺批评不应该涉及到“孩子”就上纲上线乱扣帽子,更不应该“家长一吐槽,作品就下架”。

近些年,已经有不少图书和影视作品因为被家长举报而下架或短暂下架。今天,和大家讨论一下家长该怎么看待儿童向的文艺作品。

首先,学乐君想说:

动画片就应该只是给儿童看的吗?

显然不是!

没有谁规定动画片就只能给孩子看,也没有谁规定长大之后再看动画片就一定是幼稚、没长大。

因为动画片的美就在于可以超越现实,来到一个可以想像的任何世界。

电影的力量在于动人,卡通的力量在于纯真,两者达到一个完美的平衡与融合,对任何一个心灵来讲,都会是一种震撼,不论观影者是孩子,还是成年人。

就像刚刚获得第80届金球奖最佳动画的《匹诺曹》导演吉尔莫·德尔·托罗所说:

“这是电影的好时代,也是动画的好时代,因为动画就是电影,动画不只属于孩子,它是一种媒介。

要知道,动画片不是低幼的代名词,它只是一种独特的视听表现形式,因其摒弃真人表演和僭越每秒24帧的运动速率而在电影家族中独具一格。

甚至,从现实意义上讲,每一部火爆荧屏的经典,都在于:

它既能让一个孩子在从电影中寻找欢乐,也能让一个大人从更深层次进行思考。

它不仅能洞察人类丰富的精神世界,还可以切入复杂深刻的社会议题。

此次《中国奇谭》的出圈,不正是因为故事讲得好?

以第一集《小妖怪的夏天为例》:

虽然脱胎于大家都耳熟能详的经典神话《西游记》,却把主场地放在了一个连九九八十一难都排不上号的“妖洞”里,主角更是一个毫不起眼的“小妖”。

这个小妖,是一头猪。

作为妖洞最底层的小兵,它每天过得都很苦逼:

大王要吃唐僧肉,它就要在直属领导熊首领的指派下完成各种任务。

哪怕它绞尽脑汁、锐意创新,把活做得漂亮又实用,得到的也只有一通臭骂:

“你在教我做事?给我去重做!按照我的方法做,要一模一样,不然我拧下你的脑袋。”
熬了一个通宵,累到四脚朝天把活干完了,领导一个“换方案”了,就又得眼睁睁看着通宵达旦的成果成为一堆废物。

在妈妈眼里,它是全家最有出息的孩子,一眼就被妖洞大王相中;

可在妖洞,它其实不过就是最不起眼、被用作刷油锅的“鬃毛刷”。

一天天被虐到全身光秃、体无完肤。

而也恰恰是这些,让太多在职场996、为了生活疲于奔命的社畜深深共情。

字字不提打工人,却帧帧都是打工人。

每一个场景、每一个故事都是打工人会经历的事情,尤其是被拿去刷锅的场景,简直就是:

“小猪”=“我”

“熊掌”=“生活”。

而且,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故事最后还完成了神“反转”,既没有为了博出位无脑暗黑,又保护了每一位把“孙大圣”当做光一般存在的心灵。

学乐君也有孩子,但学乐君对于和孩子们一起看动画片这件事却一直是乐在其中。

我们一起看宫崎骏,《千与千寻》《龙猫》《天空之城》《风之谷》《悬崖上的金鱼公主》……

我们一起看皮克斯,《寻梦环游记》《飞屋环游记》《头脑特工队》《海底总动员》《心灵奇旅》……

我们一起看新生的国漫:《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哪吒之魔童降世》《白蛇·缘起》《魁拔》……

在那里,孩子们有孩子们在意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而我们,有我们在意的能触动心灵的某一句话、某一个瞬间。

所以,若真想对中国动漫提意见,学乐君倒觉得建议其明确分级即可。

哪些是限制较少的“成人向”,哪些是没有敏感话题和血腥暴力的“子供向”,哪些是一家人都能看、老少咸宜的“合家欢”,越早明确,就能越早少些如此炮轰。

此外,对于炮轰家长提到的“童年阴影”,学乐君想说:

哪一位顺利长大的成年人,没点荧屏上的童年阴影呢?谁的童年,不是一次次“吓大”的?

看微博评论区,也都是句句回怼:

“现在的家长真难伺候,我妈就没这么多事。”

是啊,都是从“童年”过来的,谁还没被吓到过。

就像一网友说的:

“我看林正英,也没影响我长大啊!”

甚至,说起这些童年回忆,还有人因为看林正英,学会了憋气。

也有人因为被《黑猫警长》中“女螳螂吃男螳螂”吓到,意外科普到一个个奇怪的知识点,绝对印象深刻,再也不会忘记。

孩子们看到什么,并不意味着他/她就会去做什么。

孩子们听到了什么,也不代表着他/她将来就会遭遇或成为什么。

哪怕小的时候不懂辨别,长大了,也会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执导出《杀死比尔》《被解救的姜戈》《好莱坞往事》等经典影片的鬼才导演昆汀·塔伦蒂诺(Quentin Tarantino)的妈妈,在他3岁的时候,就允许他的继父带他去看一些普遍观念中绝对属于儿童不宜的电影作品。

以至于,他10岁左右,就把《教父》《法国贩毒网》《日落黄沙》《生死狂澜》等全看了遍。

直到在和同学们交流的过程中,他才慢慢意识到那些影片其实是被其他同学的家长所禁止的。

而他之所以能成为“漏网之鱼”,也是因为他的妈妈坚信:

“那只是一部电影,电影里没有什么东西你看了,就会毁了你,那就是一部该死的电影而已。”

从另一个层面讲,从小就把容易造成孩子“童年阴影”的因素强制屏蔽,让孩子处于完全过滤后的“真空”环境,才更容易害了孩子。

记得《黑镜》第四季里的“方舟天使”吗?

萨拉3岁的时候,曾因追赶一只猫咪而与妈妈在公园走散,为此,她的妈妈决定试用科学家新推出的一项科技成果:

在萨拉脑袋里放置一块芯片,她妈妈就可以通过智能监控设备清楚知道她的定位,还可以看到孩子看到的一切、听到的一切,甚至通过开启“过滤”功能,能为孩子屏蔽掉一切不好的东西。包括让她害怕的、愤怒的、可能导致她危险的、犯罪的、血腥的、暴力的、色情的……

一旦“过滤”功能打开,萨拉看到不好的事物、听到不好的声音时,视野、听力就都会被立即打上马赛克,模糊一片。

一开始,不谙世事的萨拉,对于自己的不同毫无察觉。

可慢慢的,她发现自己是同学们眼中的另类

其他人在看一些视频的时候,会表情夸张,极度兴奋,而她看到的,就只能是模糊的一团;

甚至,她没有了其它情绪,不知道什么是悲伤,什么是恐惧,连愤怒都没有过。

一天,为了知道到底什么是“血”,她用削尖的铅笔狠狠戳手,可等“血”出来了,她看到的仍然是模糊一团。

为此,她第一次动手打了她的妈妈。

她的妈妈,在科学家的建议下,决定收起监控设备,放孩子进入到真实的现实世界。

不过,对于萨拉来说,“恶魔”的种子却早在妈妈决定放置芯片的那一刻就种下了。

进入现实世界后,她开始疯狂迷恋曾经被禁止的一切

包括:观看黄色录像、暴力影像。

15岁,还在上学的萨拉,甚至已经学着录像带里的样子和男朋友上了床,第二天,又怂恿只运不吸的男朋友让她吸毒……

为什么事情的发展能如此剧烈地滑向另一个极端?

其实,在心理学上,早有一个解释—— “禁果效应”

不禁不为,愈禁愈为。

在好奇心和逆反心理的驱使下,越是被禁止的东西,越想去了解,越想去尝试,越想去得到。

所以,最后,对于《中国奇谭》被炮轰一事,学乐君想说:

对任何一部艺术作品,每个人都有评价的权利和自由,因为审美是丰富多元的。

但喜欢也好,讨厌也罢,不必动辄上纲上线,因为世界是丰富多样的。

对于家长,最重要的是:

别把自己的责任,推给社会!

谁的锅谁背,别把谁都当成背锅侠!

教养孩子,父母永远是第一责任人,这一点,从孩子出生那刻起,就是赖不掉的。

帮助自己的孩子辨别哪些可以看、哪些不可以看,本身就是家长的责任,放着自己的责任不谈,整天希望整个社会都变成无菌的“儿童乐园”,这不合理,也不现实。

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家长骨子里就不信任自己的孩子:不相信自己的孩子能分辨好坏,不相信自己的孩子能勇敢坚强。

孩子的适应性是很强的,没有那么脆弱;但如果真的把孩子养育在一个真空的环境里,那他可就真的变脆弱了。

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很重要,但别忘了:

父母的终极使命,是培养出适应社会的孩子。

孩子小的时候,您可以提供舒适的生活,极致的呵护,但不可能陪他一辈子。

迟早有一天,您的孩子,是要走进这个现实社会,独自面对这世界,自己解难题,自己担风雨,自己杀血路的。

如果真的爱他,就应该在他离开之前,知道这个世界原本的模样,并教会他如何与之相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