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成年人,请远离线性努力

 扫地僧一一 2023-01-14 发布于江苏
阳康之后,我们正在从“躺平”的状态中起身,试着与久违的精彩世界抱个满怀……

然而,世界并没有像我们想像的那样,一下子好起来!

这源于我们生活在一个复杂的非线性世界中,远不是一个简单的科学模型就可以预测准确的。面对复杂性,科学也无力。

科学有时非但不是万能的解药,它的高速发展还给人类带来了不少问题,比如生活中处处充斥着“科技与狠活”,我们与自然渐行渐远。

博物学家利奥波德说,工业支撑着我们,但我们却忘记了是什么在支撑着工业。难道我们只能被科技裹挟着前进吗?

今天上午,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物学家刘华杰做客混沌app,从博物学的角度给出了解决方案。

刘华杰老师提出,作为普通人,我们可以启动自己的博物学,了解自己的生存环境。科学世界不能背离生活世界。学会和大自然打交道,学会与人打交道,比耗尽精力获取无边无际的科学知识更加重要。

以下为课程笔记:(篇幅所限,本文内容仅为课程十分之一,请前往混沌APP听完整课程!)

授课老师 | 刘华杰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博物学家
编辑 | 混沌商业研究团队
支持 | 混沌前沿课


图片


图片

复杂世界是分形与混沌,

线性思维会毁了你的人生


在复杂性世界中,横向看空间分布是分形结构,纵向看时间演化是混沌运动。

分形,简单理解,就是整体与部分之间相似。

比如,人的大脑皮层就是分形结构。大脑能够记忆相当多的东西,检索能力超强,计算机检索都做不到这一点,为什么?因为大脑皮层是分形结构,展开有一个足球场那么大!不仅仅是大脑,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支气管系统,小麦的须根系、菜花、河流等等都是分形结构。

大物理学家惠勒说,当年如果不知道熵这个概念,你是科盲,现在不知道分形,你还是科盲。

如果把菜花掰下来一块,忽略颜色的变化,拿手机拍下来以后你是不知道它的大小的,除非你拍的过程中放一个尺在边上,这叫无标度对象。它在标度变换下有一种不变性,这就是分形的自相似。

在时间演化上,非线性世界的混沌过程需要分清两大类系统。简单系统:包括昼夜变化、日月食、嫦娥5号登月、编制万年历等,是简单的、规则的、周期化的;复杂系统:包括天气、股市、湍流等。

达芬奇那个时代就在研究湍流,下图是达芬奇画的。到现在也没有解决,成为一个经典难题,方程能写出来,但是解不出来。

图片

这个世界上绝大部分系统都写不出来方程,没法用数学语言来描写,而混沌系统即便能用方程来描写,也解不出来。

非线性混沌现象给我们很大的启示:

图片

上图是荷兰的版画家埃舍尔创作的版画,这幅画的特点是荒唐,用不可能的东西来表现。假设我们拿一个放大镜看这张图,只是局部上看,先别看整体,缓慢移动放大镜,你会发现这幅图没有毛病。但如果你关注到画中的水流,就会发现惊奇的一幕。

图片

为了更加明显,换一个更简单的三角框。

这张图说明,部分与整体不是简单叠加的关系,部分怎么叠加也叠加不出来整体,任何木匠都造不出来这样的三角框。

我们是理性的动物,每天都按理性行事,每一步好像都要有规矩和规则,就像一个小爬虫在一个框上爬,但加起来会怎么样呢?你只适合于局部思考,整体上看可能是荒唐的。我今天做得对,明天做得对,后天还做得对,今年做得对,明年做得对,但加起来我的一生可能是非常失败的、荒唐的。因为人生不能这么累加,人生是非线性的。


图片

胡塞尔:我们的生活是第一位的,

模型世界是第二位的


现象学之父胡塞尔在《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中说科学出现了危机,现代的科学遗忘了其意义基础,科学不知道想干什么,只知道发展,只知道生产知识。他说这可以追溯到300年前,从伽利略、笛卡尔那个时代就开始了,我们今天只不过是延续它而已,没有好的办法来克服。

胡塞尔提出了两个世界的划分,他认为生活世界是第一位的,模型世界是第二位的。科学危机表现为模型世界对生活世界的背离。我们现在正处于这么一个背离状态,我们相信科学,科学提供了我们的世界观,科学蒸蒸日上,全世界都去激烈竞争。


图片

如何面对复杂性?与你所爱的人在一起


面对复杂性,面对科技的蒸蒸日上的发展,老百姓实际上可以做的东西很少,我们被裹挟而前进。

那么我们普通人怎么去应对复杂性呢?《预见未来》这个电影提供了一个重要的隐喻,叫关联。当你遇到复杂性,现有的工具都解决不了的时候,你要找个人去分担共享。当我们遇到困难、遇到复杂性的时候,不要抱怨这个系统多么复杂,非线性多么强,关键是你与什么人一起面对这个困难。

当我们遇到最大的问题时候,首先想的是与家庭成员一起来承担,这是目前所知的最智慧的一个想法。与你所爱的人在一起,尽情地感知,你的能力可以扩展,你会有一个超自然性的扩展,你会对复杂性有一个好的预见,看得更远。

扫描下方二维码,回顾精彩直播!


图片

面对复杂性,你也可以启动自己的博物学


博物学,一个古老的词汇。大家都要强调新的东西,但我找了好多年,找一个东西能够概括我的想法,最后发现博物学可以。

博物学对应于英文Natural History,字面的意思是自然史。但History在这里不是历史的意思,是探究的意思。从词源上考虑,它是记录、描述、探究、分类,简单地探究的意思。

博物学是在宏观层对这个世界的研究,直接面对复杂性,但是并没有用科学的手段去分析、建立微分方程、差分方程,然后迭代等等。它用一种人文的办法、自然的办法来应对。而且不仅仅是人这个物种这样应对,其他的生命也这样应对。动物也有自己的一套办法,没有科学也活着、留后,不比我们做得差。


图片

我们的爷爷奶奶都是博物学家


博物学早已有之。演化生物学就是博物学的一个现代形态,达尔文是杰出的博物学家。我们的祖先、我们的爷爷奶奶都是博物学家,但到我们这一代博物学家就很少了。因为我们不需要了,我们需要科学,我们生活在钢筋水泥世界中,我们不需要辨识哪个物种、哪个草能吃,哪个东西能治病,哪天有风雨,哪天有什么危险,我们都交给专业人士了。我们自己像行尸走肉一样,只懂得科学,只知道吃加工食品。这个状况并不是个理想状况,它蕴藏着极大的风险。

博物学重视横向的联系、关联,在某种意义上是肤浅的,它没有力量,所以它伤害也小。博物学不仅仅是知识,它同时包含情感和价值观。在某种意义上,我们要弱化它的知识维,要强调它的情感维和价值观。

植物极为复杂,极其精妙,跟人的关系很密切,这个观察过程中你能够有一种快感,能够理解大自然是怎么演化的,你能够感受到进化的精致和复杂性。这里头既有知识,也有情感,也有价值观。


图片

中国人在这一点上很吃亏!


博物学有两大类,一个叫帝国型博物,一个叫阿卡迪亚型博物,就是田园牧歌型的。

第一个类型是为了帝国的发达、富裕、征战来考虑的。田园牧歌是为了生态、社区发展以及个人更好的生存来考虑的。

瑞典博物学家,现代生物分类学的奠基人林奈属于帝国型。虽然瑞典是个小国家,但他的学说被英国放大,他的弟子被派到世界各地去探险搜集标本,他坐在家里进行命名,就像亚当一样。

帝国型的另一个典型代表是洪堡。洪堡已经成了德国的民族英雄。洪堡在那个时代没有做太深刻和创新的工作,他做的就是博物层面的考察,只不过他走得远一点,消耗得比较多。他到东亚,甚至到过新疆边境,用了上万匹马。没有帝国的支持,没有他家庭财富的支持,根本没戏。洪堡最后把他家的积蓄全部用来考察,出版他的博物学著作,最后变得很穷。他的工作间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这是帝国型博物学的一个特点。

帝国博物学对我们国家来说还是很重要的。我们国家是第二大经济体,但是缺标本,还没有国家自然博物馆。香山下有个植物标本馆,号称亚洲最大,但里面大部分都是中国的标本,有极少的亚洲其他国家的标本,还有国际上别人送的标本,基本上没有其他世界各地的标本,这是在世界前十大国家中唯一的例外。

中国人对域外的自然东西不感兴趣,中国人出国都去看人文景观,很少去看自然景观,对外部的自然世界不了解。而美国、英国、俄罗斯、日本他们对世界各地都非常熟悉,都采集了大量的标本,在200年前就开始了这个行动。

我们对周边的国家根本不了解,我们不了解蒙古、日本、哈萨克斯坦、非洲的文化、宗教和自然环境,就想去赚钱,那肯定是有问题的。所以帝国博物学对中国仍然有意义,可以由国家去倡导做一些工作,也可以由企业财团爱好者来做这个事情。

扫描下方二维码,回顾精彩直播!


图片

人人都可以博物


阿卡迪亚型博物跟每个人都有关系,它是一个人人可以尝试的,面对复杂性、提高我们生活质量的知行合一的东西。

吉尔伯特·怀特是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观鸟人、博物学家,被誉为现代观鸟之父。怀特一辈子就写了一本书《塞尔朋博物志》,塞尔朋是他的家乡。这本书成了英语世界印刷频率第四的书。他的影响非常大,达尔文因为这部书特意到塞尔朋去感受怀特是怎么做博物的。现在生态文明史都会写到怀特,他的书变得越来越有价值。

博物学影响更大的一个人是缪尔,现在影响到了中国。国家林草局在建立一个自然保护体系,就采用国家公园保护体系。而国家公园的概念正是缪尔提出来的。他写过《我们的国家公园》。

他和美国总统罗斯福共同的爱好都是观鸟。老罗斯福是猎人,也是博物学家,他们一起扎营,扎营的过程中缪尔就向总统说,你有权力,你不能让国家不断地开发,应该把荒野保护起来,给子孙后代留点东西。老罗斯福听从了他的建议,国家公园的概念就诞生了。

扎西桑俄堪布也是阿卡迪亚型博物的一个代表,我专门去青海见过他。他不懂科学,但是他做的东西非常有科学价值。他是个博物学家,他喜欢观鸟,各种鸟他都能区分出来。他观鸟然后用笔来画鸟。他还进行生态保护,后来人们都知道他的事迹以后送给他望远镜,教会他怎么去进行记录,他也发表了论文。

英国农民诗人克莱尔去世快100年了,但是他的地位越来越高。他大谈品味,对专业化的植物学不满,讽刺过用拉丁文描述植物,反对为科学研究而杀生。他说,学人与乡巴佬有相似之处。乡巴佬对草木视而不见或仅当作无价值的东西,而学人也不过如此,只是把它视为植物的一种特别模式而已。而有品味的诗人,能在不同的环境、历史、文学语境中欣赏植物。

他的批评有一定的道理。他善于关联,进行人文的跨时空的关联,能把千百年的历史纠缠在一起。他说诗人有这种广泛的链接能力。我们现代诗也一样,一个诗人的品质在于他有丰富的想象力。他说这种关联的能力是需要练习的,需要不断地去观察,没有生活体验创造不出来优秀的诗歌。


图片

我先拿自己做实验


面对复杂性,如果自然科学做不了,社会科学又不是我们的专业,唯有博物我们可以做,我们可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通过它重返世界。

重返世界意味着我们跟土地联系在一起。我首先拿自己做实验,看看自己能不能认识身边的东西。我对动物不敏感,对植物还可以。于是我先后写了《燕园草木补》、《崇礼野花》、《青山草木》、《勐海植物记》和《檀岛花事:夏威夷植物日记》。

博物是关心物,关心我们周围的东西,但是触物而不伤,不伤害万物,也不是只有物没有精神,重要的是我们在物当中看到精神、发现精神。

今天我重启博物之学,最主要想重申普通人也有访问大自然的权利和能力。做博物的人心情都很好,蠲忿忘忧、自在生活。对于人类来讲,博物可以致远,对于我们这个星球来讲,至少它会减少折腾,使得我们活得久远一点。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