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享一张敛汗方,用于体质虚弱或病后自汗、盗汗,其汗出不止

 顺康堂 2023-01-14 发布于广东
图片

图片

文/喜乐小语

喜乐的心乃是良药

本文是纯干货,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今天我们来介绍一首敛汗剂的代表方牡蛎散

本方的主要功用为:益气固表、敛液止汗。

汗由津液外泄所致,故《内经》说:“汗出,是谓津。”

自汗,与卫气(阳)虚,肌表疏松,毛孔不能固密有关,所以有“阳虚自汗”之说。

由于肺主皮毛,所以卫气虚常与肺气虚有关,因而自汗常伴有气短乏力、活动后出汗明显的特点。

但自汗并非均由表虚所致,如风热表证、太阳中风证、里热实证等亦有自汗,应与表虚自汗进行鉴别。

汗为心之液,自汗过多,心阴受损,心阳不能潜藏,则使虚热内生,而进一步迫津外泄。

又因夜属阴,由于阴虚内热,故夜卧汗出更甚,称之为盗汗。同时伴有心烦悸、惕然易惊等症状。

本方的药物组成是:黄芪(去苗土)、麻黄根(洗)、牡蛎(米泔浸,刷去土,火烧通赤)各一两(30克)。

上三味为粗散。每服三钱(9克),水一盏半,小麦百余粒,同煎至八分,去渣热服,日二服,不拘时候。

以上的用法是指煮散剂,若作汤剂煎服,则各药剂量可减半,小麦可用30克,煅牡蛎须先煎。(用量仅供参考)

方中牡蛎咸寒,潜虚阳、敛津液,煅用则加强其固涩之力,是为君药。

黄芪甘温,补气强卫、固表止汗,而为臣药。

黄芪有生、炙之分,生黄芪偏于走表,能固表止汗,炙黄芪重在走里,能补中益气。故本方以用生黄芪为宜。

麻黄甘平,功擅止汗,并能引领补气药到达卫分,而固腠理,是为佐药。

甘平入心经,功能养心、退虚热,用为使药。

小麦与浮小麦在功能上有所侧重。浮小麦是将小麦置入水中后,漂浮于水面之干瘪体轻或枯瘦带皮者,其沉于水中而不上浮者为小麦。

浮小麦甘凉,常用于去心经虚热而止汗。小麦甘平,重在养心除烦,故甘麦大枣汤治疗脏躁症的悲伤、欲哭,即用小麦。

牡蛎散中的小麦,以用浮小麦为是。

合而成方,补敛并用,兼潜心阳,共奏益气固表、敛阴止汗之功,可使气阴得复,汗出自止。

《局方》指出牡蛎散其主治的症状为:诸虚不足,及新病暴虚,津液不固,体常自汗,夜卧即甚,久而不止,羸瘠枯瘦,心悸惊惕,短气烦倦。

牡蛎散既能益气固表,又能敛阴潜阳,故能用治表虚自汗及盗汗之症。

作为敛汗剂的代表方,一般用于体质虚弱或产后或病后而有自汗、盗汗,其汗出不止。

病情较轻者,同时伴有虚烦气短、心悸寐差等症状。

但若汗出量多、病情较甚,在运用本方时还需酌情加减。

如汗出不断、气虚明显者,则重用黄芪,并加人参、炒白术、五味子等,以补气固表,收涩止汗;

若阳虚自汗、四末清冷者,可在原方基础上加炮附子,益气补阳,敛津止汗;

属阴虚阳亢,盗汗心烦,失眠多梦者,原方可加生地、五味子、白芍、糯稻根、地骨皮等。

但若大汗淋漓,有阳虚之危象者,单用本方即不能胜任,必须重加参、附、龙骨等回阳固脱之品。

中医以“牡蛎”命名的方剂约有十七八首之多,载于不同的典籍中。

所有的同名方剂均以牡蛎为君药,但因配伍的药物不同,其功用主治也迥异。

这次我们说的这首牡蛎散,是载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主治体虚自汗、盗汗证。流传广泛,迄今应用不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