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环县历史悠久,根据出土文物和文化遗存考证,这里旧石器晚期已经有人类活动;五六千年前,先民集居在这片土地上农耕养殖、繁衍生息。就因为一个“环”字,使人思索和联想。环县为什么以“环”为名?其中必有可观之辞。 旧《环县志》曰:“环州古城,以环江流绕城西,委屈环抱,故名。” ![]() “流绕,委屈,环抱”,这绝非文字游戏——这是环江的真实面貌。环江早于环县,环县因环江而名,这种逻辑关系不可颠倒,也完全符合人类“逐水而居”的生存之道。否则,环县是周人发祥地之说,便不能成立。环江亦称环河。 所谓曲折回转、穿峡越涧,动感尤其强烈,最终形成“剪不断理还乱”的广大流域,成为人类最理想的栖居地。少了漂泊之虞,也是对环县怀有一份特殊的情感所致。现在看到的环河,早已经不是古时候的模样。经年累月之间,洪水的冲刷和人为的改造,环河的河床逐渐移到现在的西山脚下,没有了昔日环抱城池的丰姿。 水,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环县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 ![]() “环,古用武地也。”区区六个字,拆解开来,延伸而去,就是一部风起云涌、金戈铁马、惊心动魄的战争连续剧。古有御胡屏障秦长城、关中要塞北萧关、城镇堡寨烽堠墩、肃宗拜将灵武台、宋夏交兵主战场、李过辗转环江岸等;今有西征首捷降野骡、红军决战山城堡、西野收复环县城、胶泥崾岘五壮士、剪除土匪保政权等。篇幅所限,不能展开来细述,仅就罗列的这些标题,足可调动读者的兴趣。由此也不难看出,环县这个地方人文积淀深厚,教育昌明,民风淳朴,老百姓很有文化,他们总结起自己家乡的历史时,是很自豪的,一套一套,如数家珍,甚至像说书、写章回小说似的,既高度概括,又生动活泼,还透着那么一股风趣、幽默的劲儿。还有被列为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环县道情皮影。 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曾经三次到环县,把在这里的所见所闻记入他风靡世界的名著《西行漫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