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漫话地球岩石圈大中小板块(14)
2023-01-14 | 阅:  转:  |  分享 
  
漫话地球岩石圈大中小板块(14)

胡经国



11、加洛林板块

加洛林板块涵盖西太平洋新几内亚以北海域。加洛林板块是新几内亚以北的一个小板块。

加洛林板块与西面的和南面的木百灵板块边界形成隐没带;北面与太平洋板块相接形成转形断层;而与菲律宾板块之鸟首板块之间形成汇聚板块边缘。

12、胡安·斐迪南斯板块

胡安·斐迪南斯板块,位于东太平洋上,南极洲板块、纳斯卡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

胡安·斐南迪兹板块(Juan Fernandez Plate)是太平洋的小板块,位于纳斯卡板块、南极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之间的三向联结构造(Triple Junction),以顺时针方向移动。智利的胡安·费尔南德斯群岛不在这个板块上。

13、长江(扬子、华南)板块

长江板块涵盖中国南部及东海。

长江板块,又叫做扬子板块、华南板块,是指从秦岭、淮河到冲绳海槽这个巨大的稳定地区,是一个位于东亚的板块。在华南板块内部,又细分为扬子克拉通(即扬子陆块、华南地块)、华夏地块(学术界对是否存在华夏古陆有争议,因此有人称之为华南褶皱带),二者分界线为萍乡-绍兴断裂带、江南造山带。

华南板块包括中国南部。东面与冲绳板块被冲绳海槽分隔;东北与阿穆尔板块在东海与黄海交接处相邻;南面是巽他板块和菲律宾板块;北面和西面有亚欧板块。汶川大地震位于与后者边界的龙门山断层。

地质学的中文术语与英文术语,对于华南或扬子板块及陆块的习惯用名正好是反着的。在中文术语中,该板块常称为“华南板块”,并且包括了扬子陆块(即扬子克拉通)与华夏地块(华夏陆块)等较小的陆地结构。而在英文术语中,则习惯将扬子陆块称为“华南陆块”(South China Continent),而华南板块则称为“扬子板块”(Yantze Plate)。 不过,“扬子克拉通”(Yangtze Craton)这个名称中英文是一致的,因为其南邻的华夏地块无论如何不能算是一个克拉通。

华夏地块与扬子陆块接触带之间存在一条深大裂谷,后来江西赣东南地段火山喷发,岩浆流入将深大裂谷胶结填充,称为华夏地区块。

14、毛克板块

毛克板块涵盖新几内亚岛西部。

毛克板块是位于新几内亚西部的一个小板块。其东面与木百灵板块形成汇聚板块边缘;南面与澳洲板块和鸟首板块形成转形断层。

15、戈尔达板块

⑴、板块概述

戈尔达板块涵盖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北部海岸。

戈尔达板块(Gorda Plate),是让德富卡板块以南的另一个残留板块。其南以门多西诺断裂与圣安德烈斯断裂交接;西以洋中脊与太平洋板块为界。一般认为,它也是法拉隆板块的残留部分。

⑵、让·德富·卡板块

让德富卡板块,即让·德·富卡板块(Juan de Fuca plate),是北美洲西海岸外的一个残余小板块。

美国地质学家认为,这个小板块是法拉隆板块被北美大陆超覆后的剩余部分。其西以洋中脊与现代太平洋板块为界;向北延入加拿大南部的外海;南以转换断层和戈尔达板块为界。据认为,1980年圣海伦斯火山爆发,与让德富卡板块的向东消减有关。

⑶、法拉隆板块

法拉隆板块(Farallon Plate),是中生代晚期时位于太平洋东北部分的古大洋板块。

现代太平洋早侏罗世(约185百万年前),在库拉、法拉隆和菲尼克斯板块三联点生成以后,法拉隆板块向东北移动并且向北美洲大陆下俯冲。北美洲西海岸附近的让德富卡板块、戈尔达板块和可可斯板块等,据信就是法拉隆板块的残余。

16、鄂霍次克板块

⑴、板块概述

鄂霍次克板块是一个大陆性板块,其范围涵盖鄂霍次克海、堪察加半岛和日本东北部。

在1968年勒皮雄首次提出的六大板块中,它是亚欧板块的一部分。后来,这一地区被划到了北美洲板块。而最近的研究则表明,它应该是一个独立的板块。

鄂霍次克板块的北界与北美洲板块相接;东界以千岛-堪察加海沟和日本海沟与太平洋板块相接;南界以本州南海槽与菲律宾板块相接;西界与亚欧板块相接;而西南界则可能与阿穆尔板块相接。

⑵、鄂霍次克海

①、概述

鄂霍茨克海(Sea of Okhotsk),是太平洋西北部的边缘海。其南北最长达2460公里,东西最宽达1480公里,面积为158.3万平方公里。该海的海岸线比较平直,总长为10460公里;具有舍列霍夫湾、乌德湾、太湾、阿卡德米湾等海湾。其海水北浅南深,平均深度为821米,最深处达3521米;水容量达136.5万立方公里。(下图来源:网络)







②、位置境域

鄂霍茨克海是太平洋西北部的边缘海,其大部分为东北亚的不同地形地貌区所围绕。

鄂霍次克海西濒俄罗斯的西伯利亚海岸,南起黑龙江河口湾,北至品仁纳(Penzhina)河口;东以堪察加半岛和千岛群岛(KurilIslands)为界;南抵日本的北海道;西南至俄罗斯的萨哈林岛(Sakhalin)。

鄂霍次克海覆盖面积为158.3万平方千米;平均水深777米;海水冲刷着日本和俄罗斯两国的海岸。

鄂霍次克海的大陆沿岸大部分为高峻岩岸;其间散布着注入该海的地区性大河的河口,诸如黑龙江、乌第河、鄂霍塔河、吉日加河及品仁纳河等。

鄂霍次克海海底由北向南和西南倾斜。其北部和西北部为深达200米的大陆架(棚);而其余地区(约占总面积的70%)是水深为200~1500米不等的大陆斜坡。

鄂霍次克海东为堪察加半岛,东南为千岛群岛,南为北海道岛,西、北为西伯利亚,西南为库页岛。鄂霍次克海经千岛群岛诸海峡与太平洋相通;在鞑靼海峡与拉彼鲁兹海峡(宗谷海峡)与日本海相连。

③、地形地貌

鄂霍次克海南北最长为2460千米,东西最宽为1480千米,面积约为152.8万平方千米。平均水深为838米,往南水深增加;中部水深为1000~1600米,东部最深处达3658米。

鄂霍次克海的海岸线比较平直,总长为10460千米。较大的海湾有舍列霍夫湾、乌德湾、太湾、阿卡德米湾等。海水平均深度为821米,北浅南深,最深处达3521米(千岛海盆)。其水容量达136.5万立方千米;海水盐度为32.8‰~33.8‰。

鄂霍次克海北部近岸是宽阔的大陆架区;中央是大陆坡区;南部萨哈林岛(库页岛)东侧和千岛群岛内侧是两个深水海盆。海盆边缘的千岛群岛位于地壳活动带。

鄂霍次克海的北部和西北部为水深200米的大陆架(棚);而其余地区(约占总面积的70%)是水深200~1500米不等的大陆斜坡。

鄂霍次克海海底自北向南倾斜;北部大陆架宽广;东南部有著名的千岛海盆,最深处达3521米。

④、地质概况

鄂霍次克海形成于第四纪(250万年至1万年前),经历了多次冰川的进退。其海底坡度由北往西南向下倾斜。按其地貌特征,其海底大致可分为陆架区、陆坡区和深水海盆。

其中,近岸陆架区占海区总面积的40%。

中央部分海底为陆坡区;零星分布有一些水下高地、洼地和海槽。

深水海盆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在库页岛东面的宽广的捷留金海盆,地形崎岖不平;另一个是在千岛群岛内侧的是千岛海盆,为一深海平原,是全海区最深之处。

鄂霍次克海海底沉积物,近岸带为粗砾、细砾和砂;陆架和岛架区主要为砂;而深水海域沉积物则为粉砂质泥、粉砂粘土和泥质;千岛群岛地区的沉积物,一般多含火山碎屑物质,许多地方已形成各种粒度的凝灰岩沉积层。

鄂霍次克海大陆架面积广阔(占海底面积42%以上),宽约为400千米,分布在北部和西部。靠近千岛群岛的南部是深海盆地(占海底面积9%以上)。中部是带状大陆坡,交替分布有海底洼地和海底高原(占海底面积48%以上)。

海流从东北经中部、千岛群岛流向太平洋,与白令海来的海流汇合,形成千岛寒流(亲潮);南部局部地区有暖流经过。

⑤、火山地震活动

鄂霍次克海海底常发生火山活动;分布有30个活火山和70个死火山。

鄂霍次克海岛屿周围海底常发生地震,并且形成破坏力巨大的津浪(地震海啸)。

香港天文台2008年7月5日10时19分记录到一次猛烈地震,震中位于俄罗斯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之西北偏西大约380千米处,地震规模为里氏7.5级。经初步分析,震中位于鄂霍次克海(53.9°N,153.0°E),尚未有伤亡及损毁报告。

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13年5月24日13时44分在鄂霍次克海(54.9°N,153.3°E)发生了8.2级地震,震源深度为600千米。这次地震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深度超过600千米的巨大地震,这在地震观测史十分罕见;二是由于震源深达600千米(位于地幔中),地震波传播速度更快,能量衰减减慢,低频成份携带的巨大能量得以传播得更远,这使得中国大部分地区均有震感。

⑶、堪察加半岛

①、概述

堪察加半岛位于亚洲东北部俄罗斯远东地区,现在属于俄罗斯堪察加边疆区。其西临鄂霍次克海,东邻太平洋和白令海。该半岛长为1250公里,面积为372300平方公里,是俄罗斯第二大半岛。

②、位置境域

堪察加半岛位于俄罗斯远东地区;西濒鄂霍次克海,东临太平洋和白令海。其南北长约为1200公里,最宽处约为480公里,面积约为37万平方千米。有两条沿半岛延伸的山脉,最高点海拔为4750米。有160座火山,其中有29座活火山。有许多喷泉和温泉。该半岛南端有俄罗斯唯一的小型地热发电站。

堪察加半岛是俄罗斯第二大半岛。从东北向西南延伸1200多公里。其北部以宽度仅为100公里的地峡与大陆相连。

堪察加半岛是一块遍布火山的陆地。沿着该半岛的山脉链,分布有160多座火山,其中29座为活火山。

中部山脉和沃斯托内奇山脉纵贯南北。后者与东海岸平行。两列山脉之间为中央堪察加低地。

沿西海岸为狭长平原,称为西堪察加低地。地壳不稳定,火山活动活跃,地震频繁,多温泉和间歇泉。有火山160多座,其中活火山29座。东部的克柳切夫火山海拔为4750米,为该半岛最高峰。高山有现代冰川。该半岛蕴藏有煤、浮石、金、云母、铜、汞、钼、钨等矿产资源。

③、地质概况

在地质构造上,堪察加半岛属新生代阿尔卑斯褶皱带。中部山脉和沃斯托内奇山脉纵贯南北;前者沿半岛轴部延伸,后者与东海岸平行。两列山脉之间为中央堪察加低地,有堪察加河流经。

堪察加半岛地壳不稳定,火山活动活跃,地震频繁,多温泉和间歇泉。该半岛四周为火山群(有160座火山,其中29座为活火山);中部为堪察加河与谷地。该半岛属于全球火山活动最频繁的地区;有19座火山为世界自然遗产。其中,沃斯托内奇山脉中段的克柳切夫火山,海拔为4750米,是该半岛上最高的活火山。

堪察加火山群的特点是:火山密度高,喷发形式多样;而且这里的地貌十分复杂,有曲折的洞穴、重叠的地层和间歇泉、温泉、喷泉等。奇特的火山地貌和多式多样的喷泉都是这里的著名景点。克罗诺基活火山附近的间歇泉峡谷共有25个间歇泉;泉水所含的矿物质把周围的岩石染成了红、粉红、蓝紫和棕褐。最大的间歇泉名叫韦孔,喷出的沸水与蒸汽柱高达49米,每隔3小时大约喷射4分钟。

而间歇泉峡谷则位于风景秀丽的克罗诺基国家自然保护区内,其面积约为10300平方千米。克罗诺基湖是堪察加半岛最大的湖泊,位于克罗诺基火山西麓之下。

堪察加半岛矿产资源有:西海岸的煤和东部山地的泥煤、浮石、金、汞、硫、铜、钼等,均未大规模开采。

堪察加半岛蕴藏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具备发展采矿业的良好条件。但是,缺乏足够的资金进行矿山企业基础设施建设。如果经济条件适宜,那么堪察加半岛完全能够成为极有发展前景的矿山开采基地。这里天然气、煤炭、天然硫、原生金、砂金、银及其他矿产的储备都十分丰富。这一巨大矿产宝库中最重要的当数金矿。已发现的金矿和金矿点共400多处。虽然大部分产地还没有进行储备预测,已探明的金储量就达200余吨;而堪察加半岛进行金矿开采以来其总产量则仅为11吨。

堪察加还拥有大型建筑原材料产地:已探明64处火山岩渣和浮石产地。

④、地理地质景观

A、火山

堪察加半岛是世界上火山活动最活跃的地方之一。各种各样的火山现象,如间歇泉、富含矿物质的温泉都可以充分证明这一点。半岛上有160多座火山(包括破火山口、层火山、外轮火山及混合类型火山);其中有29座火山活动十分频繁。留契夫卡雅火山是欧亚大陆最高的火山,海拔为4750米;在其南部的克罗斯基自然保护区中还有不少死火山。

堪察加半岛的火山遍布全境。堪察加火山群位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堪察加州。勘察加火山群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火山区之一,它拥有高密度的活火山,而且类型和特征各不相同。其中,5座具有不同特征的火山构成了堪察加半岛的奇异景观。这个半岛所处的在欧洲大陆和太平洋之间的位置,也把这里不断发展的火山活动和各具特色的火山种类这些非同寻常的特征展现在世人面前。除了它的地质特征以外,勘察加火山还以它的优美景观和众多的野生动物著称于世。

B、喷泉

堪察加半岛上的冷热喷泉很多,仅热喷泉就有85处,还有罕见的间歇泉,以克罗斯基自然保护区内为多。喷泉成分多种多样,有酸性泉、硫磺泉、氨碱泉等。在间歇泉中,以“巨人泉”最为壮观。该泉喷发时间虽然不长,但是很强烈。先是泉水注满出口,而后冒泡沸腾;最后巨大的水柱突然腾空而起,喷射高可达10~15米,整个河谷便笼罩在云雾之中。霎时间,河水淙淙,泉水汩汩,热气腾腾,地下隆隆,令人惊心动魄。而在间歇泉密集的舒纳亚河支流地区,则群泉竞喷,此起彼落,云雾缭绕,又是另一番风景。

C、死亡谷

死亡谷坐落在基赫皮内奇火山山麓、热喷泉河上游,在克罗斯基保护区南部。该峡谷长为2000米,宽为100~300米,海拔为1000多米;有山涧穿谷而过,流水清澈见底。山谷四周峭壁峥嵘,峰顶白雪皑皑。这里的西山坡上草木茸茸,而东边却是光秃秃的一片。在该峡谷里,经常弥漫着轻纱般的薄雾。在这里,不管是粗壮的黑熊,还是机灵的田鼠,有时会很快暴亡,难逃厄运,因此人称之为“死亡谷”。其原因在于:在该谷底有含硫岩层,有纯硫裸露,常溢出有毒的硫化氢地下气体。当刮西风时,该峡谷出口被封堵,毒气无法升腾消散,来此觅食的动物便会中毒死亡。只有当强劲的东风和北风刮来时,地下的毒气才会被稀释消散,此时入谷方安全无虑。

D、海潮 2022年11月23日编写于重庆

7







献花(0)
+1
(本文系胡经国图书...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