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战时日本的子弹供应有多悲催?

 James5291 2023-01-14 发布于北京

【二战时日本的子弹供应有多悲催?】说起日本的6.5毫米有阪步枪弹,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这种子弹自1897年开始生产以后,很长时间里都是日本军队的当家主力,像抗战中日军大量使用的三八式步枪(俗称三八大盖)、大正十一式轻机枪(也就是歪把子机枪)、三式重机枪(外号鸡脖子)、九六式轻机枪和九一式车载机枪等等,都是使用6.5毫米有阪步枪弹。

不过日军在实战中也发现6.5毫米有阪步枪弹在远距离上存在着杀伤力不足的问题,因此又开发出了7.7毫米有阪步枪弹。7.7毫米有阪步枪弹有两种型号,一种是九二式重机枪、九七式车载机枪用的7.7毫米半凸缘弹,另一种则是九九步枪、一式重机枪用的7.7毫米无凸缘弹。这两种子弹之间不能互相通用,再加上海军装备使用的英式7.7毫米子弹,日本实际上装备了三种不同的7.7毫米子弹。

另外由于6.5毫米有阪步枪弹已经使用多年,子弹库存数量不少,配套武器装备量也大,而日本的工业能力有限,无法彻底换装,只能继续使用。因此直到二战结束,日军的6.5毫米有阪步枪弹依然在大量生产,以保证部队之需。

四种不同的步机子弹无疑给日军后勤添加了很多麻烦。更为悲催的是,受自身工业和资源的限制,日本的子弹产量也不高。

侵华战争爆发以后,日本就开始了军需动员,逐步加强军需物资的生产,其中弹药因为消耗量大,更是军工生产的重中之重。在1937年抗战刚开始的时候,弹药费就占到了军械费总额的56%,1938年这个比例又提高到了76%,此后也是居高不下,以至于影响了其他武器的生产。

不过即使如此,战争期间日本子弹年产量最高的1941年也不过生产了49518万发子弹,其中包括6.5毫米有阪步枪弹1.3亿发,7.7毫米半凸缘1.4亿发,7.7毫米无凸缘弹8千万发,其他各类子弹1.4亿发。

相比之下,中国当时虽然工业底子非常薄弱,战时受到封锁资源无法进口,而且管理也比较乱,军工生产效率不足,不过在抗战期间,军工厂还是生产了各类步机枪弹10.62亿发,手枪弹1057万发,冲锋枪弹10万发,平均算起来每年生产子弹也达到了13408.375万发。而到了抗美援朝时期,通过整合设备,提高工人工作积极性,中国就在33个月的时间里生产了15亿发子弹,平均年产量达到了5.45亿发,已经超过了二战时的日本。

日本和还没有全面建设现代工业体系的中国相比都是这个结果,和二战时期其他强国那差距就更大了。

比如以苏联为例,1943年苏军共消耗了54.1474亿发子弹,其中包括7.62毫米莫辛·纳甘弹2905355200发,7.62毫米纳甘手枪弹15450400发,7.62毫米托卡列夫手枪弹2446501100发,12.7毫米DShK 机枪弹21817000发,14.5毫米 反坦克子弹25720000发。而白俄罗斯战役苏军就消耗了2.7亿发子弹 ,柏林战役则是3.72亿发。这么算下来,日本巅峰时期一年的子弹产量大约只够苏军用一个月,或者是一场半战役之需,可见双方差距之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