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朝是清代书法最为繁盛的一个时期,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君主醉心书画,想必臣子也会附和。当时宫廷的书画氛围非常浓厚,不少朝廷重臣、宗室子弟都极善书法,比如首席军机大臣刘统勋之子刘墉、内阁学士翁方纲、铁保,以及成亲王永瑆,他们也被并称为“乾隆四大书法家”。 不过,最得乾隆器重,甚至有“御用笔杆子”之称的不在这四人之列,他就是太子太傅梁诗正。很多人看到梁诗正的字,都会用“美”来形容,相比于“宁丑毋媚”“宁拙毋巧”的书风,他始终秉持着“唯美主义”的原则,没有其他书法家字里的奇崛诡巧。 当代书法家启功的字中颇有梁诗正的影子,虽无确切证据显示启功学过他,但二人学书经历的相似,促成了这种殊途同归。启功曾自述:“先摹赵董后欧阳,晚爱诚悬竞体芳。”即先学赵子昂、董其昌、欧阳询,之后学柳公权,而梁诗正亦是如此,受馆阁体书风和当时“无欧不点元”风气的影响,赵、董、欧也成了梁诗正的主学对象,此外则师法颜柳。 不过,启功确实对梁诗正评价很高。而在乾隆朝,梁诗正受到的恩赏更多,不仅身居高位,还是君主艺术上的知己。据说梁诗正写书法时,乾隆亲自为他拽纸;此外,当时皇宫内不少珍贵字画上都有他的跋文,比如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仇英《清明上河图》、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等。 在他传世书法真迹中,《骆宾王帝京篇》尤为精彩,全卷共44行,630余字,是他为乾隆代笔而作,此作原是写于仇英《清明上河图》之后。此帖精秀雅致,单字大小只有2.5厘米左右,字小而笔画无败笔,足以见其功力深厚。 此帖行笔秀美俊逸,笔画轻盈灵动,无丝毫赘笔,不仅有馆阁体书风的端庄,还有赵子昂的妍美;结字肃整中带有险奇,体现在笔画的连带和向右上结势上,跌宕多姿,因字赋形;《骆宾王帝京篇》布白合理、章法雅正,左右呼应、上下连绵,一气呵成,有赵孟頫《洛神赋》《行书千字文》风采。 梁诗正的字不仅突破馆阁体的局限,直接学赵、董、欧诸家,深谙法度,还能加入个人唯美华贵的书风,其作品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不愧是一代宗师。 现在,我们将梁诗正这帖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骆宾王帝京篇》真迹原作进行了超高清1:1复制,我们用市面最先进的技术,达到了与真迹相差无二,非其它版本所能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