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独特的闽南建筑(三)——石条厝

 旷达致远 2023-01-14 发布于福建

前言

由于闽南一带盛产石头,尤其是花岗岩,很多闽南的建筑物,不管是番仔楼还是古大厝,都可见到石头的影子。随着时代变迁,在上世纪70、80年代,在成熟的石料开采以及加工技术和成熟的多层建筑工艺(其实就是番仔楼的建筑工艺)的加持下,一栋栋成熟的石条厝拔地而起。

文章图片1

部分结构

在部分石条厝的外面,你可以发现有的厝的石条是比较规整的,有的是很粗糙很坑坑洼洼的,比较规整的叫做“细打”,比较粗糙的叫做“粗打”。

文章图片2

石条厝模型1

文章图片3

石条厝模型2

与我们之前见到的通常的古厝和番仔楼相比,石条厝正眼看过去就是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不是很对称。其实这个我们可以理解为从实用的角度出发而部分牺牲了审美功能。

这个实用的功能指的就是“五脚架”,就是这些个立柱支撑起来的部分。它最早起源于18-19世纪的东南亚地区,当时新加坡的开埠者莱佛士曾立下法规,要求建筑物前都得有一道宽约5英尺且带顶盖的走廊以提供做生意的场所,这条走廊就被称为“five-foot way”(5英尺路)。在英国政府的推动下,“five-foot way”旋即成为英属海峡殖民地如新加坡、槟榔屿、马六甲等城市的普遍风貌。后来这种设计被南洋的华侨融入进了闽南语之中,后来更被华侨带了回来,应用在番仔楼、骑楼等建筑物上,最终在闽南开花散叶。不过,由于语言在流传中所产生的细微音变,导致泉州口音的闽南话偏向“五脚架”。

文章图片4

这幅图大家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出“五脚架”

文章图片5

图为泉州中山路的骑楼

五脚架能很好适应闽南亚热带气候。

降雨量大且骤急时,在五脚架下躲避雨水或者把衣服暂时收回;直射阳光酷烈时,在五脚架下享受蔽荫。

从石头厝的正门看过去,其实还能看出古厝的“三开间”影子,这也算是一种传承了。

然后一般人家会在门匾上写下自家的姓氏的堂号或者郡望之类的。

文章图片6

这个可以看出是一户姓薛的人家

在五脚架或者正厅的天花板上,可以看见一种一圈一圈的,这是因为在闽南语之中,灯圈的“灯”和“丁”谐音。多个灯圈就意味着多丁。这个也是一脉相传自番仔楼的。

文章图片7

这个灯圈就精致得很,拍摄于永宁南门七号

进了正门之后,一般不远处会有一个圆形的拱门(有的家庭可能没有),拱门前一般有一个厅,拱门处一般会有一条走廊,拱门后一般对着的就是用于祭祀和拜拜的厅。其实这里的结构是可以跟古厝的结构对应上的,拱门前的厅对应深井(有的地方也叫天井),通过走廊可以分成顶落和下落,拱门后的厅对应正厅,体现了与古厝的一脉相承。

文章图片8
文章图片9

这个就比较异类了……摄于永宁南门七号

以上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些闽南石条厝的结构,剩下的还请大家在实践中去品味与欣赏。

结语

闽南石条厝虽然是闽南传统民居最朴素最简单的,但是也是离我们最近的,是我们的父辈或者祖辈辛辛苦苦用自己的汗水建起来的,代表了我们闽南人刚毅、勇敢、坚韧的品格。虽然时代的潮流来了挡也挡不住,但是我们应该去好好珍惜石条厝以及它所蕴含的历史。

文章图片10

闽南石条厝的天花板,南安石井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