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郭继恩】变了,海子灘(续)

 西岳文化 2023-01-14 发布于陕西

作者\郭继恩

廖永旭排行老大。1977年,他搬离生活了30多年的老宅,在曾经的生产队的打麦场(二声)上,盖起了一院新房。那时,他没有什么经济实力,奋斗刚刚起步。视频中,房屋的下部,一出地面,大约七、八十公分是砖墙(我想下面的地基也应该是用砖砌成),再往上应该就全是土坯啦。他说,哪些土坯全是他自己脱的。其他,最费神的就是筹措那些木头,千方百计,好不容易才凑齐了。如果放到今天,根本不算事!而且,现在人们盖房子,也很少用木头。

廖永旭说的没错:现在都盖砖房: 房顶架预制板,窗户是塑钢,再安上防盗门,的确不用木头。

依照他的实力,如果现在盖房,还不搞他个两层乃至三层小楼?外墙贴上瓷砖,内里现代化,浴室、冲水马桶,一应俱全……。当然,这是我的想象,不做数。

提到浴室,我绕了个大弯,小心翼翼地问道:家里用上洗衣机电冰箱了吗?他回答:都有了,电气化了!我问:洗衣机的水能排到外面吗?他说,用盆接上倒出去。我接着问:洗澡咋弄哩(其实,这才是我最关心的问题)?他答道:想洗澡了,就去谭家井洗洗——想当年,我们在乡下,根本就不敢有什么洗澡的奢望。前不久我还问过刘树海:咱们在乡下三年没有洗澡,那是咋过来的?刘树海答道:要不怎么身上那么大的味道?确实,我一直认为,老乡们身上那是烧炕的味道,其实长时间不洗澡,谁的身上味道都很大。

至于洗衣服,那时的老乡们则认为:穿不烂洗烂了!故而,一件新衣上身,直到穿破,从来不洗。如今,谭家井有人开了澡堂! 乡亲们洗澡又洗衣,陈年陋习终于改观——看来只要条件允许,美好事物人人都会争相接受!

谭家井,在廖家井东面约三、四公里处。哪儿有个火车站。车站西南不远,是个粮站。当年,麦收季节,生产队都要赶着马车去那儿交公粮。我还在那儿当过一个月搬运工,天天在粮站扛麻袋装车皮,向外运粮。

廖永旭说:现在的粮贩子(我想可能还有粮食加工集团的采购人员)都到家门口来收粮,省时省力,不用担心。

视频中,廖永旭的院子,干干净净,环顾一周,也未发现什么鸡窝猪圈之类。问了廖永旭才知道,现在,除了专业户,很少有人养猪。想吃肉,就去超市,那儿的肉多得很;不知为啥,廖永旭的院子里好像连鸡也没有见到,难道怕弄脏了院子,连鸡也不养了?另外,据说老乡们日常吃的清油,也都上超市或油坊去买(麻籽也不种了)。

这还是那种一家一户,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吗?

他家的房顶上,赫然立着太阳能热水器,我立马顾忌到冬天的防冻问题。谁知人家轻描淡写一句话:冬天就关掉不用了。对呀!屋里有烤箱,取暖烧水一举两得嘛!

当年生产队饲养院散伙的时候,廖永旭分到了一头骆驼、一头牛、一头骡子,还有十几只羊。如今,他说,三分之一的人家在养羊。好了,养羊的人家有羊粪填炕,那其他人呢?廖永旭说,有人插上个电褥子就不填炕了。嗯,相信人们迟早会用电褥子替代填炕的。若干年后,讨厌的烧粪味道,再也不会污浊环境!

黄河水自景泰通到海子整整三十年了。一个老同学告诉我:通水那天,古浪县还专门组织了一个相当规模的祝贺团到场庆贺!当然啦,这是大事,怎能不贺!

奔流不息的黄河水滋润了海子滩,也改变了海子滩,就像慈母养育了孩子。当然,水价也由最初的每立方八分钱涨到了现在的四、五毛钱(廖永旭的信息:)。这很正常!你卖出的粮价涨了,各行各业的工资涨了,水价不涨,何以为继?抚今追昔,相信大家心中都有一本账  

由衷地祝愿乡亲们发挥聪明才智,勤劳奋斗,让大家的生活如芝麻开花,更上层楼!

[2019-12-18] 郭继恩于上海临港


作者简介:郭继恩,男,汉族。1946年农历腊月初七,生于山西长治。1954年在甘肃入学,曾就读于夏官营、甘草店、兰州、打柴沟、武威、黄羊镇、古浪,1966年高中毕业于甘肃省古浪县第一中学。文革在校两年后,1968年底到古浪县裴家营公社元庄大队廖家井生产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1971年8月,招工到天水铁路电缆工厂,1998年退休,现在上海临港女儿家闲住。

投稿方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