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欣赏|秘色瓷,荡漾在宋人眼底的似水流年

 天宇楼33 2023-01-14 发布于黑龙江

图片

图片

 后司岙窑址出土的“秘色碗”匣钵

秘色瓷源于青瓷,而又有别于一般青瓷。
那是宋徽宗一生追寻而不得的颜色。


北宋年间,秘色瓷渐渐消逝,可是宋人依然喜欢秘色之青,传说“雨过天青”就是为了追寻秘色而生。

 
它的魅力,能让一些才高八斗的文人也深感词穷,故而在形容秘色瓷之美时,人们常用比喻,像云,像月,像玉,像冰,像荷叶,像雨过天青,像很多种美好的物事。

图片

图片

唐五瓣葵口小内凹底秘色瓷盘(法门寺博物馆藏)


不过,中国古代文人描述或记述器物太过意象,让人如坠云里雾中。但其实,后人从文学或诗歌中去寻找答案,是自己找错了门道,怪不得古人的。

图片

唐五瓣葵口秘色瓷碗(法门寺博物馆藏)

如果拿法门寺出土的秘色瓷来对照徐夤的这首《贡馀秘色茶盏》,我们就不得不惊叹诗人对秘色瓷的描述和赞叹其实是十分妥帖和具象的。

图片

图片

图片五代 越窯 秘色青瓷洗

图片


《贡馀秘色茶盏》诗云:“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古镜破苔当席上, 嫩荷涵露别江贲。中山竹叶醅初发,多病那堪中十分。”

图片

唐五瓣葵口大内凹底秘色瓷盘(法门寺博物馆藏)


捧着这个说明书而不得其解,只能说这一千多年来人们并没有真正理解这首诗,或者是缺乏想象,又或者是过度胡思乱想。

图片

浙江省临安市吴越康陵出土的秘色瓷罐


因为汉字改革,诗中的“馀”被简化为“余”,很多引用者包括网络诗词资料均把诗题中的“馀”字写成了“余”,即“贡余秘色茶盏”,顾名思义地理解成“进贡我的秘色茶盏”。“余”作我、作为姓氏解并不是“馀” 的简化字,作“多余”等义时才与“馀”同,所以,诗题正确的理解应该是“进贡之后余下来 的秘色茶盏”,贡馀者,贡之余也。

图片

浙江省临安市吴越康陵出土的秘色瓷盆


也就是说,徐夤本人并没有进贡秘色茶盏给君王,也不是替贡秘色茶盏的官员或窑工写诗, 他只是偶得了一只秘色茶盏,是进贡所余的。尽管落选贡品,名落孙山,品质依然相当不错,诗人爱不释手,不愿掩饰自己的喜悦之情,写就了此诗。

图片

唐五瓣葵口大内凹底秘色瓷盘(法门寺博物馆藏)

从徐夤的喜不自胜可以看出,秘色瓷,确实有着非同一般的质感,让人怜惜不易,得之如获至宝。不过,在漫长岁月里,由于战争和朝代更替等原因,它被覆埋在厚厚尘土之下,后来更由于匠人缺失和方子失传,从人们的视野里彻底消失,它究竟是什么模样?千百年来,求而不得。

直到20世纪80年代,这个谜底才最终被揭晓。

图片

唐五瓣葵口秘色瓷碗外壁(法门寺博物馆藏)

1987年,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唐代塔基地宫出土了13件越窑青瓷,同时出土的物帐碑明确表明这种越窑青瓷就是大名鼎鼎的“秘色瓷”,千古之谜终于有了答案。地宫还出土一件越窑青釉八棱净瓶,与衣物账碑记载的13件秘色瓷特征一致,因此,也被认为是秘色瓷。由此,秘色瓷有了可资参考的标准器。

图片

唐五瓣内凹底花口秘色瓷碟(法门寺博物馆藏)


法门寺出土的秘色瓷,淡雅而柔和,釉层轻薄而莹润,宛如美玉一般青翠秀丽,呈现出一种如冰似玉的温柔之美,给人以恬静柔和之感。这种贴近大自然的充满生机的颜色,是一种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自然语言和美的符号。

图片

唐五瓣葵口小内凹底秘色瓷碟(法门寺博物馆藏)


青色不仅有含蓄、冷静、自然、质朴、平淡之美,而且表现出坚韧和容忍的品格。这正是传统儒学思想在瓷器中的表现,与文人士大夫所推崇的“中庸”之道不谋而合。

图片

唐八棱净水秘色瓷瓶底


每当提起秘色瓷,人们最先想到的并不是《衣物账》碑里记载的秘色瓷碗盘,而是在《衣物账》碑之外的这尊秘色瓷八棱净瓶,只因他:

超凡脱俗,挺拔俊秀。自然的颜色,是很容易被世人偏爱的。

图片

唐八棱净水秘色瓷瓶(法门寺博物馆藏)


八棱净水秘色瓷瓶在发掘时,瓶口覆有1颗大宝珠,瓶内装有29颗五色宝珠。从佛教的仪轨看,此瓶出土时内有宝珠,应属于密教的供养器“五贤瓶”“五宝瓶”之类。用它盛上五宝、五药等以消除烦恼、去除尘垢,系为佛家宝物。

图片
唐八棱净水秘色瓷瓶顶视图

这个瓶子,还在为今人寻找越窑秘色瓷烧造地时立了大功。慈溪上林湖后司岙窑址中出土的八棱净瓶底部带有一个“公”字款,有意思的是,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秘色瓷八棱净瓶,底足上亦发现有两个“公”字款。这一巧合证明了法门寺出土的秘色瓷八棱净瓶就是上林湖后司岙窑的作品。

图片
后司岙窑出土的净瓶底部“公”字款

如果说,秘色瓷盘如一泓春水的窈窕淑女,那秘色瓷八棱净瓶则如一袭青衣的翩翩君子。

胎质细腻纯净,气孔小而少,像翡翠一样悦目清心,给人以恬静柔和之感,完美体现了“如冰似玉”的美感,不愧为唐代青瓷的巅峰之作。一时间只觉得它是被观音托在手中。

图片

浙江省慈溪市上林湖后司岙窑址出土的瓷质匣钵与秘色瓷净瓶


秘色之美,不仅在于色,更在于它的“水感”。

深秋露凉,越窑一出窑,便冰清玉洁似风露。

诗人陆龟蒙说:“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秘色瓷,一份荡漾在宋人心底的似水流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