藿香是大家都熟悉的藿香正气水的主要成分,其药性很平和,一般都是全草入药。其实,单用藿香叶入药疗效亦极好,而且尤其独特的疗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名老中医张琼林先生,如何用藿香叶方居臣佐,攻克三大顽疾。 藿香叶,余从学徒后即听到这味药名。恩师刘惠卿的庭院中种有生药标本。本药产在广东省者,名“广藿香”;产于其他地方者,则名“草藿香”“土藿香”等;两者都是唇形科藿香地上部分的叶片和嫩头。其枝干称为“藿梗”,另有他用。 花叶性上浮走上焦,根茎性下沉走下焦,是为用药的一般常理。根虽有香味,但无效或少效。每到开花前期,枝叶茂盛之时,剪取带叶的小枝,摘下叶片,曝晒至干,密藏备用。一药在室,满堂皆香。具有芳香化浊、醒脾和中、止呕止泻、清利肝胆之效。 ![]() 遗憾!“文革”之后,很少再用得到藿香叶。本人近30年多年来,只好委托农民或近郊菜农代种,每遇以下三大棘手的难顽之疾用之,组方列为臣、佐,常获良效,特为推荐。 肝胆之病,黄疸(胆红素)指数高至500μmol/L以上,持续不降,面目成橘黄色,浑身瘙痒,皮肤搔抓出血或显血痕者,拟茵陈蒿30~40g、郁金15g、赤芍30g、虎杖20g、藿香叶15g为小方组,加入处方中,并以鲜天胡荽煮水代茶饮。 ![]() ![]() 方药:鲜满天星100~150g。 用途:为急性重症黄疸型肝炎、淤胆型肝炎等,深度黄疸持续不退、身痒不止者的最佳饮料,淡服或稍加生蜜亦可。 按:满天星为伞形科植物天胡荽的全草。又有翳子草、江西小金钱草等35种别名,常生于向北的墙脚阴湿之地,上海名医陆士谔著《万病验方大全》,引据各家经验,对本品退黄疸奇妙之效,作长篇论述。新中国成立后亦有相关报道。1982年全国第一次中医急症会议在上海召开,对本品治疗重症肝炎、急性重型肝炎的探讨,有多篇文章在大会交流。 本人凡遇重症肝炎,深度黄疸,身痒不已,搔抓出血者,必用之煮汤代茶,视为得意裨方,常获满意疗效。医家应栽植标本,以救疾苦。本品经冬不凋,四季皆有,不过茎叶纤细而小,分布稀疏。常与小蓟并煎,同服。 肝胆之病,谷丙转氨酶高达1000U/L以上,居高持续不降者,拟茵陈30~40g、田基黄20g、垂盆草30g、平地木20g、藿香叶15g为小方组,加入处方中,并配服鲜小蓟茶。 方药:鲜小蓟(全草)150~200g。 用途:各型急性肝炎,谷丙转氨酶增高者,代茶时饮,淡服或稍加生蜜亦可。 按:小蓟本为血家药,然治疗急性肝炎早有报道,现流传于民间,有显著的降酶作用。同科属植物,一般效能大体相同。益肝灵冲剂的主要原料即水飞蓟(原产非洲好望角),而小蓟药源较广,取之不尽。《食疗本草》称之为蓟菜,是一味无毒的野菜,用于肝炎作饮料,可谓简廉易行。 慢性鼻炎、副鼻窦炎、上颌窦炎、筛窦炎,涕浊而臭,额痛缠绵,迁延难愈,手术和其他疗法无效者,拟藿香叶居方之君位,加龙胆草、白芷、辛夷花等(见“方药评述·内服方剂·五味霍胆丸”)。本病实属耳鼻喉科之顽症,往往引起萎缩性鼻炎和“臭鼻子”,折磨欲死。 ![]() ![]() 功效:苦辛通窍,清泄风热。 主治:鼻渊(急、慢性单纯性鼻炎,慢性肥厚性鼻炎、慢性副鼻窦炎、上颌窦炎、筛窦炎及部分慢性萎缩性鼻炎)。 方药:藿香叶(当年新品)250g,龙胆草150g,香白芷60g,辛夷花60g,猪胆16~20个。 制法:取猪胆汁拌药,密盖 1 夜,令其浸透,晒干,研极细粉,炼蜜为丸,如绿豆大。 服法:每服50~60粒(10g左右,小儿酌减),1日3次,饭后服。 应用藿香叶需要注意的是: 1.处方配伍时,多列为臣、佐,丸剂例外;臣为反助,是方组的增效剂。 2.一般剂量12~15g(2日量),《中国药典》标准3~10g(1日量)。 3.煎法相对特殊,一般标注后下,但往往病家很难掌握时间,不过通常可用。但对难急之症必用冲浸法,可确保疗效。先将藿香叶放在锅中备用,将煎好的头汁药液,滗到锅中略搅拌,盖实;再炖二汁,药液煎成后,连药带渣一起倒入搅拌之,与头汁混合均匀,再次煮沸后旋即离火。至此煎煮毕,服法遵医嘱。 按:医者司命之业,“圣智之长”(《韩氏医通》)。医必通药,是对中医临床家的特殊要求,否则不能济危克顽,起痼扶衰,遇到危顽之疾,束手无策,十分尴尬。大多“明医”,都是经方时方并用,验方单方兼行,博学广识,不拘一格,是为“全科大医”。本书“佐治饮料”中的满天星茶和自备藿香叶,就是生动的例子,望实践之。 畅销10余年
《临证碎金录(第三版)》 扫码免费试读 本书是安徽省名老中医张琼林先生及其上、下三代人从事中医临床60余年的经验总结,内容分为方药评述、专病论治、诊余话医、论著选录四个部分。本书一经问世,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关注、欢迎和赞许。十余年来,本书受到了来自全国各地基层中医读者的一再好评。本次增订第三版之际,增献方药评述26篇、专病论治29篇、诊余话医7篇、论著选录2篇、养生保健5篇,以及药对15个、疗养须知1则。 ❖本文仅作知识分享,不构成对任何药物或治疗的推荐和推广,不能代替专业医生的医疗建议。如有诊疗需要,请咨询和联系正规医疗机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