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色斑的治疗》读书笔记:褐青色痣(1)

 新用户0753Ruur 2023-01-14 发布于陕西
图片
今天和大家一起继续学习《色斑的治疗》这本书。
这一节课,我们来学习后天性真皮黑素细胞增多症(ADM),也就是颧部褐青色痣的定义,诊断与临床表现。
ADM的命名与定义:
图片
实际上,其命名是从不同方面来命名的,并反映出疾病的一些特定特征。如后天性真皮黑素细胞增多症(ADM),这个命名可以看出,褐青色痣是后天发生的(实际上与遗传关系很大,但是迟发),表现为真皮层黑素细胞增多。我们知道,其实,真皮层是不应该有黑素细胞的,黑素细胞位于表皮的基底层。有些色斑会有黑色素由于基底膜的破坏而向下漏出到真皮层,如黄褐斑。但不存在黑色素细胞下沉到真皮层这回事。那么,真皮层的黑素细胞是怎么来的呢?这个与太田痣是一样的,是遗传性疾病,是在胚胎期发育出现了问题。这里注意,许多遗传性皮肤病存在迟发性,并不是说遗传性的就一定是出生后就会发生。
另一个命名是获得性双侧太田痣样斑(acquired bilateral nevus of Ota-like macules, ABNOM这个命名反映出该病是获得性(迟发性),双侧发生,皮肤表现类似太田痣。
Hori痣,是根据发现者的姓名命名的。
图片
颧部褐青色痣,有时也被翻译为(nevus fuscoceruleus zygomaticus NFZ)。
ADM的诊断标准

图片
目前,国际上并无通用的ADM的诊断标准葛西健一郎教授的诊断标准总体上是符合的。但是,对于褐青色痣是否可以累及6个部位,尚有争议。褐青色痣好发部位为双侧颧部,面颊、太阳穴、上眼睑等部位。也可发生于前额、下眼睑、鼻背部。但在鼻背部的特点是不是像葛西健一郎教授书中所说的领结状,并无其他医生支持其观点。
图片
图片
图片
ADM的组织病理变化
表皮的基底细胞层可有色素增多,真皮浅层有梭形黑素细胞,散布在胶原纤维束之间,伴或不伴有噬黑素细胞。免疫组化证实这些细胞S-100 蛋白和HMB-45 阳性。电镜下见黑素细胞被细胞外鞘包绕,细胞内有许多Ⅱ、Ⅲ、Ⅳ期的黑素小体。
图片
图片
ADM的临床表现
图片
以上是葛西教授描述的ADM的诊断方法和临床表现。其观点并未受到学术界一致认可。
颧部褐青色痣皮损好发于颧部、颞部,多数双侧对称分布,少数可见于眼睑 鼻翼部,为圆形、椭圆形或多角形的灰褐色、 黑灰色或黑褐色斑片,粟粒至黄豆大小,边境清楚,孤立不融合,数目不等,数个到数十个,斑点间皮肤正常,口腔黏膜和眼无损害,患者无自觉症状。
该病多为中青年女性发病,起病年龄多在15 岁之后,年龄峰值位于26-30 岁间,且皮疹随年龄增加而增多,日晒、妊娠等可加重皮损。
根据发病部位的不同,也可以分为颧型、 颧-颞型、颧-睑-颞型、 颧-睑型等,最常见的为颧型。
以下为《色斑的治疗》一书中的病例: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下面是我收集的发生在相对少见部位的褐青色痣
图片
图片
小结
1.颧部褐青色痣不属于色斑,而是迟发性的痣。其色素主要存在于真皮层,表皮层也可出现色素增多。
2.其诊断主要依赖于对其典型临床表现的观察,临床上遇到的多数是典型的。当然也会遇到少见的弥漫性、全脸多部位型(注意:即使是大片状的,通常还是可以在皮损内看到正常皮肤)
3.ADM的组织病理特征为真皮层增多的黑素细胞,呈梭形表皮层可有色素增多。但要考虑合并黄褐斑的可能性。
4.由于褐青色痣发现较晚,且主要发生于亚洲人群。目前国内外相关文献较少。主流观点认为颧部褐青色痣(ADM)为一独立疾病,而非太田痣的变异型。
coming soon........
我们将在下次的读书推文中和大家一起学习:褐青色痣的治疗。
参考文献:
  1. (日)葛西健一郎著;吴溯帆译. 色斑的治疗 第2版. 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1.05.

  2. 王永贤, 周俊. 颧部褐青色痣及其研究进展[J]. 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 2015, 032(005):489-495.

    Kubba A ,  Patel A ,  Kubba R . Clinicopathological correlation of acquired hyperpigmentary disorders.[J]. Indian J Dermatol Venereol Leprol, 2013, 79(3):367-37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