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码苏商

 樵夫1964 2023-01-14 发布于云南

少年时代在家乡南通狼山脚下读的小学是“五山小学”,这所学校的前身——山北初级小学就是由张謇先生于1907年开办的公立学校,一间房,约40多个座位,把当时周边的小孩集聚起来接受近现代教育。在我的印象里,家里有好几位亲戚在张謇当年开的棉纺织厂做工谋生,大人教育孩子好好读书大都引用张謇作为励志的榜样,因为说他是有文化有出息的状元。100多年来,张謇 “一山一水一人”“一个人一座城”的人生传奇,可以说浸润在南通这片江海大地上,从童年时代就影响着我们。当然,年少懵懂岁月,对张謇先生的认知仅限于好好读书将来有出息。

2022年11月27日,江苏南通狼山国家森林公园如画美景

2022年11月8日,夜幕降临下的濠河风景区流光溢彩

及至近年来,社会广泛关注企业家精神,认为爱国是近代以来我国优秀企业家的光荣传统。从清末民初的张謇,到抗战时期的卢作孚、陈嘉庚,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荣毅仁、王光英,等等,都是爱国企业家的典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也涌现出一大批爱国企业家。张謇被誉为“爱国企业家的典范”“我国民族企业家的楷模”,学界更是将张謇作为百年苏商的杰出代表加以深入研究。这就引发一系列值得观察思考的话题:作为近现代著名商帮,苏商有哪些安身立命的鲜明特征?从清末民初的张謇到新中国成立后的荣毅仁,为什么能行稳致远、善始善终?苏商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近代实业家、教育家张謇

“坐地商”的安身立命之道

在中国社会的历史演进中,商帮兴衰枯荣风云际会,成为一种独特的经济文化现象为人们普遍关注。知识界认为,苏商与徽商、晋商、浙商、粤商一道,在历史上被合称为“五大商帮”。事实上,我关注研究苏商群体,始于晋商与浙商。

出于关注研究文化旅游与网络舆情的专业本能,我在2019年8月被一则新闻所吸引:文化和旅游部发布消息,对山西省晋中市乔家大院景区予以取消质量等级处理。国家5A级景区、热门电视剧拍摄基地、山西地标性景区……头顶旅游业无数光环的乔家大院却在一夜间跌落神坛。乔家大院靠着导演张艺谋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走入大众眼帘,在学者余秋雨散文《抱愧山西》中展现风采,最后在电视剧《乔家大院》播出后得以扬名,这部宣传晋商文化的电视剧为乔家大院注入了灵魂。文化和旅游部暗访报告与游客感受一致:过度商业化、环境卫生差、门票性价比不高。乔家大院直接被取消5A资格,主要与景区内部管理混乱、商业气息过浓、建筑管理不到位等有关。还有观点认为,近年来该景区内部过度商业化,与其背后经营企业股权频繁变更私有化过程密切相关,而乔家大院商标使用权之争、票价畸高乱收费等问题都备受业界诟病,让经营方内部经营管理问题被重新摆上台面。我在关注这一事件过程中认识到,无论什么原因导致乔家大院陷于窘境,有一条因素是无疑的,那就是景区游离背弃了敬业勤奋、刻苦谨慎、诚信创新的晋商文化精神。

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乔家大院

2019年9月,中央网信办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网络理论传播局)主办“新时代民营经济和高质量发展”网络主题宣传活动,这一活动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新闻宣传司、全国工商联宣传教育部共同指导,中国经济网和浙江、江苏、福建、广东、重庆、湖北、贵州等7省(市)网信办共同承办。作为学者,我受邀于9月3日上午在浙江温州举办的主题宣传活动启动仪式暨研讨会上作主旨演讲。我围绕“打造新时代高质量民营企业家群体”这一主题,对浙商进行了专题研究。作为改革开放先行区和民营经济发祥地,温州立足民力、依靠民资、发展民营、注重民富、实现民享,以家庭工业和专业化市场方式发展非农产业,形成小商品、大市场发展格局,创造了“温州模式”与一个又一个“全国第一”。1984年被称为“中国民企元年”,在温州,像正泰、奥康、德力西、青山控股等一批浙商企业勇立潮头,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改革浪潮中涌现的民营企业以生生不息创业火种,激励着越来越多浙江人奔向创业梦想。

我在研究中自我发问:一路走来,对今人与后代来说,浙商至尊珍贵的是什么?无疑是值得大力传承弘扬的“浙商精神”,比如“五千精神”,即千辛万苦去创业、千方百计来经营、千家万户搞生产、千山万水找市场、千头万绪抓根本;“三永精神”,即永不平庸、永不放弃、永不满足。具体含义更为实在,即吃苦耐劳,艰苦创业;重商亲商,市场敏锐;厚道诚信,义利兼顾;谦逊低调,稳健务实;抱团打拼,合作制胜;抢占先机,速度取胜;小处着手,微利是途;模仿学习,开拓创新。精神之火不灭,这些民营经济“创一代”用血汗生命谱写凝聚的精气神力量,某种意义上说比物质财富更加具有神圣性价值,是支撑民营经济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

2022年9月29日,江苏省南通市,航拍夜色下的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

也许是机缘巧合,首届长三角苏商大会暨上海市江苏商会第三届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于2019年12月10日成功召开,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常委、月星集团董事局主席丁佐宏当选第三届理事会会长,李昌钰、孙晋芳、徐建光与我等受聘担任商会高级顾问,这就与苏商结下不解之缘。我了解到,苏商有着悠久的历史、辉煌的过去,更有着今日的实力、美好的未来。改革开放以来,苏商规模实力空前壮大,苏商创办的实业无论数量和规模都引人注目,堪称中国民族工业的翘楚。仅以上海市江苏商会为例,作为拥有约25万家江苏在沪企业与市场主体作为支撑的商会,聚集了沙钢集团、苏宁易购、苏宁环球、红豆集团、亨通集团、东方恒信、波司登、春秋航空、中锐控股集团、宜安控股、东昌集团、易居中国、红星美凯龙、上海港湾、福然德、德汇集团、瑞尔实业、江苏银行等具有全球视野和国内影响力的著名企业,以及海内外知名的苏商企业家。

2021年5月13日南通博物苑,爱国企业家的典范、民族企业家的楷模、民营企业家的先贤张謇展

那么,如何解码苏商?学习研究中我认识到,苏商与徽商、晋商、浙商、粤商做比较分析具有一些共性特征,比如爱国情怀、创新意识、务实风格、精细品质、崇文禀赋等,苏商安身立命的独特鲜明个性化特征怎么认知呢?江苏省政协原副主席、江苏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长罗一民先生在相关苏商研讨的表述中用了一个“坐地商”概念,引起我的关注思考:从张謇到荣毅仁,他们均立足本土大地,以实业为基础,热爱事业、办好企业,践行产业报国、实业强国,实实在在创造财富,赚了钱后以兼济天下救济苍生的胸怀积极回报社会,大办教育、慈善、公共服务等民生事业,把钱全部用在地方发展上造福一方,养活几十万普罗大众。正因如此,历经大浪淘沙,越显爱国企业家典范价值与民族企业家楷模本色,为后人所敬重。

大生码头和张謇创办的大生纺织公司

发端于唐闸、建于张謇故里的大生三厂,如今,厂门外的河已成马路,但高高的钟楼仍见证着近一个世纪以来的变迁

百年苏商风云际会薪火相承

穿越历史隧道,苏商起于明清、盛于民初,事实上是伴随着近现代中国社会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过程中形成的新兴工商业群体。鸦片战争后,江河文明与海洋文明激烈碰撞,中国一步步陷入了半殖民地的深渊,国亡家破之祸时时笼罩在中国人的心田,人们担忧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中国会成为下一个波兰、印度、埃及或者罗马。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实现国家富强,仁人志士们苦苦寻觅救国的良方,这种沉重而鲜明的时代烙印深深影响了苏商,他们把实业救国、产业报国、企业兴国作为企业的基本宗旨和最终追求,发挥企业家的特有功能,促进祖国繁荣昌盛。

鸦片战争后,在民族危机刺激下,江苏诞生了近代苏商群体,他们大多以办实业、制造业为主,主要从事纺织、面粉、火柴、香烟、造纸等轻工业,以及钢铁、水泥、化工、煤炭、矿山、建材、机器制造等重工业。据江苏方志梳理的权威信息显示,在清末“产业报国”浪潮中,苏商创办的实业无论在数量和规模上都让其他商帮望尘莫及。据统计,从1895-1911年,江苏先后创办了218家工矿企业,资本总额为4252万元,约占全国新办民族企业的50%,涉及行业有纺织、冶金、航运、成衣加工等制造业。

民国十三年(1924)交通银行第三届行务会议合影,后排右六为张謇

近代苏商群星璀璨,张謇、荣毅仁作为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人物,在其他领域也是翘楚迭出、各领风骚。比如被称为“中国商父”的盛宣怀,创造了11项“中国第一”:建立第一个民用股份制企业轮船招商局;建立第一个电报局中国电报总局;建立第一个内河小火轮公司;建立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建立第一条铁路干线京汉铁路;建立第一个钢铁联合企业汉冶萍公司;建立第一所高等师范学堂南洋公学(今交通大学);建立第一个勘矿公司;建立第一座公共图书馆;建立第一所近代大学北洋大学堂(今天津大学);创办中国红十字会。“纺织巨子”刘国钧,8年工厂增长了8倍,创造了中国纺织业发展的奇迹。他高度重视人才、技术,为国大量捐款。“企业大王”刘鸿生,在煤炭、火柴、水泥等方面均成“大王”,每进入一个行业,都务必将其吃透,他说自己的“全部理想,只是为了发展民族工业。”“中国的摩根”陈光甫,创办了中国最成功的民营银行——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同时,他还是中国近代旅游业的首创者。还有“传奇商人”陆小波;“缫丝巨子”薛寿萱;无锡杨、周、薛、唐蔡、唐程五大家族……他们身处非常之世,是实业救国的呼唤,是与时俱进的自觉,让江苏成为了中国近代工商业的发祥地,让苏商走在了民族工商业发展的前列,成为当之无愧的“执牛耳者”,国家一半商运在苏商身上。

张謇

荣毅仁

电视剧《破晓东方》正在热播,将拥有中国的“洛克菲勒”之誉的荣氏兄弟以及“红色资本家”荣毅仁的故事呈现在公众面前。荣氏兄弟在太湖之滨白手起家,“面粉大王”“棉纱大王”这样的王牌称号,百年来一直围绕着荣氏家族。资料显示,在20世纪初期民族工业大发展中,无锡帮的异军突起令人瞩目,形成了数个有名的民族工业系统:荣宗敬、荣德生资本系统,杨宗濂、杨宗翰资本系统,周舜卿资本系统,薛南溟资本系统,唐定谦、蔡缄三资本系统,他们主要投资经营轻工业,资本增长极为迅速,这五大系统的工业资本由1915年的122.95万元增至1920年的528.8万元,6年增长了3.3倍。他们成为近代工业发展的领军人物,江苏被誉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无论数量和规模,苏商创办的实业都让其他商帮望尘莫及。及至20世纪30年代,苏商空前壮大,成为当时上海滩最重要的一股经济势力。荣氏兄弟无可置疑是苏商领军的执牛耳者,毛泽东评价说:“荣家是中国民族资本家的首户,中国在世界上真正称得上是财团的,就只有他们一家。”

1956年1月,荣毅仁(左)陪同毛泽东、陈毅视察上海申新九厂

历经百年,荣家及其传人荣毅仁至今为什么还受到人们的怀念与敬重?我认为有其内在的逻辑:荣家从荣毅仁祖父荣熙泰开始,就在上海开办钱庄,后来荣毅仁的父亲荣德生号称“棉纱大王”,他的伯父荣宗敬号称“面粉大王”,在1932年左右的时候,荣家企业基本上就垄断了中国一半左右人的吃穿,属于服务民生、产业报国的富豪家族;逐步成为荣氏家族顶梁柱的荣毅仁遭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面对严峻局势,当时很多民营企业家都选择了搬迁出大陆向外国迁移资产,荣氏家族的很多成员也都纷纷远赴海外,而荣毅仁深为入城的解放军露宿街头的严明纪律深深感动,和父亲毅然达成共识:“我不走,我留下”;在整个上海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荣毅仁正面对待、积极参与,率先提出将他的产业实行公私合营,为新中国工业振兴作出了重要贡献;改革开放时期,荣毅仁代表国家利益,承担重任成立中国国际信托公司,开创了中国利用外资、引进技术大潮流,凭借着荣氏家族身份,积极联系外资洽谈对外合作,甚至把前美国国务卿基辛格都拉来当顾问;荣毅仁于1987年被评为世界50位最富魅力的企业家之一,到1993年,77岁的荣毅仁被选举为国家副主席,这是新中国历史上首次由一名资本家担任国家副主席。荣家与荣毅仁的传奇昭示一条道理:民营企业家与民族资本家,应当将个人与家族的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为民富国强创造财富,时代就会造就与成全一代风流人物。

邓小平和荣毅仁的合影

1993年3月,江泽民与荣毅仁在全国两会上

生命中应能承受财富之重

秉承“坐地商”血脉精神,改革开放初期,苏南地区的苏州、无锡和常州利用比邻上海的优势,“户户点火、村村冒烟”,在社队企业基础上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其主要特征是:农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乡镇企业;乡镇企业的所有制结构以集体经济为主;乡镇政府主导乡镇企业的发展;市场调节为主要手段,走出一条先工业化、再市场化的发展路径。费孝通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初率先提出“苏南模式”,也使苏商重新进入人们的视线并大红大紫起来。

大生纱厂钟楼

我在研究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中领悟到,改革开放以来,从苏南到苏中到苏北,从大江南北到华夏大地,乃至于欧美日西方发达国家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苏商不断成长壮大,已经成为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强大群体。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上半年,江苏市场主体总数为1371.6万户,同比增长4.9%。如此庞大的苏商群体,大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以实体制造业为立身之本,创造积累了大量的物质财富,使江苏GDP稳居全国前列,被誉为“苏大强”的“十三太保”都进入了内陆GDP百强城市,其中苏州、南京、无锡和南通四座城市进入GDP“万亿俱乐部”城市,而第五座也将呼之欲出。江苏经济实力富可敌国,因为如果将江苏经济总量与东盟10国比较稳居第一。

张謇雕像

苏商作为市场主体,无论是做实体企业还是做经贸生意,都是创造财富、创新产品、提供就业的重要力量,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能。有学者朋友说,中国人穷有穷的毛病,似乎富起来比穷的毛病更多。对苏商群体来说,增福添财是自然而然的追求,但面对物质财富的迸发涌动,应当树立怎样的财富观就是说生命中如何承受财富之重?就这一话题,在2020岁末由上海市江苏商会举办的“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争做新时代'张謇式’企业家”座谈会上,我与南通大学张謇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南通市委宣传部二级巡视员黄正平有过一次思辩式的对话,围绕“跨越时空的张謇精神与当代标杆价值”这一主题,从状元实业家张謇的精神遗产里得到一些有益启示。

张謇出生在海门乡村,从小参与农业生产,亲历田间耕作之事,熟知农业之艰难,对劳动人民的疾苦耳濡目染,加之自幼饱读诗书,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因此可以说与生俱来就具有民本思想。面对近代中国饿殍遍野、民不聊生的现实,作为儒商,一步步艰辛走向成功巅峰的民营企业家,张謇既用自己的如椽大笔抒发对民间疾苦的同情,为民生福祉大声疾呼、慷慨陈词,也通过自己的实干苦干为改善民生作不懈努力,也正因为办了大生纱厂,农村穷苦的小脚女人转身成了收入正常的纺织女工。他发现在上海就有好多出身贫寒、处在底层来自的南通穷人,并把这一“发现”告诉了周围人,使这些“南通穷人”得到一定救助。张謇通过兴实业、办教育、广慈善等多种途径,从生活资源到文教卫体,从普通百姓到弱势群体,从城区市镇到海滨滩涂等全方位、多层面致力于民众生活的改善,体现了其为百姓谋福祉、为社会作贡献、为政府担责任的思想,体现出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儒家情怀。

纺织学院学生实习织布

女工传习所合影

张謇创办的纺织专门学校毕业证书

为了慈善公益事业,张謇多次发起募捐,然而所得总不敷用,他公务繁忙之时还要去写字筹资实为万不得已。张謇最看不得那班有钱却一毛不拔的守财奴,而今要适应那些有钱人的心理,不能用鬻字印,与他们一起做那些自欺欺人的事,张謇的内心自然“痛之恶之”。

史料记载,1926年11月1日,张謇灵柩出殡,墓中陪葬品只有一顶礼帽、一副眼镜、一把折扇,还有一对金属的小盒子,分别装着一粒牙齿、一束胎发。张謇就是这样把自己的“皮骨心血”全部奉献给了社会和百姓,而他给南通留下的是一个拥有50多家企业、2400多万两白银的当时全国最大民族资本集团,是由400多所各类学校、场馆组成的教育文化体系,是一套完整的水利、交通、供电、通讯、园林等市政基础设施,是一系列的公益慈善事业。在张謇的领导下,南通由一个封闭落后的封建小县城,变成了令世人瞩目的近代化新兴城市。张謇说:“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故踊跃从公者,做一分便是一分,做一寸便是一寸。鄙人之办事,亦本此意。”他不仅把个人所得无私捐助社会,不仅为南通事业奉献了金钱财富,更是奉献了皮骨心血,奉献了全部生命。

张謇和儿子张孝若

张謇写给儿子张孝若的家书

(本图选自南通市档案馆、张謇研究中心编《父爱如山:清末状元张謇写给儿子的信》一书。)

从张謇的成长道路、思想形成、惟新理念、实业实践、社会贡献中我们可以看到,张謇在去世近一百年后又拔得头筹,是因为他在近代民族危难之时提出“实业救国”“父教育而母实业”,由农业立国到工业立国,奠定了苏商的大商之魂,对后世苏商影响深远,成为民族工商业的先驱,成为不断救国图强、奋力前行的历史转型期代表性人物,其思想和作为不仅在南通,在全中国都有示范意义。他的一生,集中体现了爱祖国与爱家乡的高度统一,为社会增添物质财富与创造精神财富的紧密结合,强毅力行与敢为人先的贯通一致,经营企业实业与经营乡里村落的有机融合。没有永远的企业,唯有永恒的企业家精神,张謇的企业家精神是祖国大地永存的丰碑。

张謇为通州师范学校所写的校训和校歌

生活是一种智慧,如何面对财富是一种境界。10年前,我的大学同学、南通老乡、小说《伤痕》作者卢新华,结合自己在美国赌场发牌经历以及对财富人生的观察思考,策划写作《财富如水》一书,提出对财富的贪婪和执着,是这个世界这个时代的伤痕。确实,财富像水一样流来流去,应当树立正确的财富观。我的老母亲有一句话:“人是铁、饭是钢、钱是胆”。生活中的一些难题是需要钱解决的,但拼命赚钱积累财富也不是人间行稳致远的正道。民谚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宜谨防德不配位、命不压财,更不能为了钱胆大妄为、胡作非为,那必然惹祸上身、牢狱之灾。

张謇、荣毅仁这些前辈苏商遗存的精神财富启示我们,对民营企业家来说,应当有家国情怀,企业做大了就是做社会,并不只是多挣点钱,事实上是做贡献,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发展环境,企业家“做好自己”,站得直行得正,身正不怕影子歪,有理走遍天下,脚踏实地行稳致远。新时代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不单是物质制造层面的产品高质量,更是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高质量,更为关键的是民营企业家群体的高质量;而高质量的民营企业家群体无疑是当今社会最重要的财富,必将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续写新篇章、创造新辉煌!

责编:邵子怡   校对:张   宇

制作:季宇亮   图编:赵雁旎

审读:朱建华   监制:张晓光   签发:潘林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