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是中午大家午休的时候,是我27岁中的某一天,这一天,我突然觉得自己又长大一点点。站在窗前的我,俯视着楼下的车水马龙,人来人往,觉得人突然就那么渺小。内心深深感谢读书这一件幸事,感谢这本书让我仿佛站在了一个高度俯瞰了曾国藩的一生,大概和一览众山小的感觉类似吧。 先简单介绍一下今天我们要讲述的主人公: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汉族,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曾国藩出生于晚清一个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道光十八年(1838)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 曾国藩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无论如何以自己的资历不敢去妄加评论这个伟人,只是想把自己所学到的一些人生智慧分享给大家。 人的一生,就如同一个果子成熟的过程:不能着急,也不能懈怠。 曾国藩这个人的一生,起点极低而抵达的高度很高。曾国藩的智商平常,一个秀才考了七次。遭受了七次名落孙山的打击以及他人无数的嘲笑讥讽。他身体禀赋很差,一生与多种严重疾病相伴。出生也很平常,祖上几百年间都是平头百姓。年轻的时候,不仅智商平庸,在性格修养方面,也有很多常人常见的缺点和毛病。之所以能抵达很高的高度,关键在于他不懈的努力。 人的一生,就如同一个果子成熟的过程:不能着急,也不能懈怠。 人的努力与天的栽培,会让一颗树静静长高,也会让一个人慢慢成熟:“勿忘勿助,看平底长得万丈高。”曾国藩的修身过程之于后人的最大意义是,他以自己的实践证明,一个资质平庸的人,如果真的实心实意地进行自我完善,通过“陶冶变化”,可以成为超人。他的胸襟可以扩展十倍,他的见识可以高明十倍,他的气质可以纯净十倍,再愚钝的人也会变得跟以前完全不一样。 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 曾国藩一生中最推崇的品质就是“有恒”,也不断强调恒之重要性,他说:“有恒为作圣之基”。他在写给几位弟弟的信中说: 凡人作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 要做到有恒,当然很不容易。曾国藩说:“极耐得苦,故能艰难驰驱,为一代之伟人。”曾国藩也经常遇到熬不下去的情况。在这个时候,他只有一个方法:以强悍的蛮近打通此关。他以练书法为喻,说明人在困难、倦怠、麻木面前应该如何做:(写字写到)手愈拙,字愈丑,意兴愈低,所谓困也。困时切莫间断,熬过此关,便可少进。再进再困,再熬再奋,自有亨通精进值日。不特习字,凡事皆有极困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 在自我完善的过程中,一个人肯定会经受无数次的反复、失败、挫折甚至是倒退。关键是不能放弃,要持之以恒。很多的性格弱点是深植于人的本性中的,要想彻底改掉它们,需要用一生的时间慢慢磨砺,慢慢化解,这是一个终生的事业。 曾国藩的一生就是不断自我磨砺的一生,一天也没有停止修炼的脚步。从青年到老年,曾国藩都生活在不停地自省中,每天都在日记中不断反省自己的缺点,纠正自己的行为。每天都在读书更新自己的知识,读书一定程度上造就了其大眼光大见识。 自我管理的十二军规 曾国藩道光二十年(1840)到北京做官,咸丰二年(1852)离开北京。在这十多年里,曾国藩“十年七迁,连跃十级”,从翰林院检讨的七品,升迁到礼部侍郎的正二品。这个升官速度,创造了道光朝的纪录。也就是说,曾国藩用十年的时间,就做到了“省部级”。 曾国藩出生普通,既非官二代,也非富二代。为人笨拙,不善机变,土里土气,那么他为什么能在官场上如此春风得意呢?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得益于他的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 在日记当中,他给自己立下了十二条做人的规矩和课程的标准,翻译成现代汉语,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早起。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绝不赖床。 二、静坐。每天静坐半个时辰,也就是一个小时。让自己的心静下来,不要天天处于浮躁状态,被事务牵着走。 三、读书不二。每天读十页经书、十页史书,不论遇到任何问题,绝不改变。而且不读完这本书,绝不摸下一本。 四、谨言。就是时时警惕不乱说话,每句话都要慎重。 五、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节欲,就是要节制欲望。节饮食,吃饭也要有节制。这是养生的办法。 六、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就是记笔记,找一个笔记本,起个名,叫茶余偶谈,专门记朋友们聊天时谈到的各种有启发的事情。 七、每个月要做几篇文章,写几首诗,有固定任务。 八、练字。每天早饭之后,要写半个小时的字。 九、夜不出门。天黑了就不要出门找朋友瞎聊天。 富兰克林对自己也曾经定下了十三条要求,伟大的人都是相似的,平庸的人各有各的不同,思考一下,你我能做到几条,共勉之。 平易近人、乐道人善、慎终如始、修节庄敬 曾国藩在江西数年之间步步荆棘,处处碰壁,树敌无数。在极端痛苦中,他像一个闭关的和尚一样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一坐就是一整天,他反思到自己在官场上一再碰壁,碰得鼻青脸肿,不光是皇帝小心眼,大臣多私心,自己的个性、脾气、气质、风格上的诸多缺陷,也是重要原因。回想自己以前为人处世,总是怀着强烈的道德优越感,自以为居心正大,人浊我清,因此高己卑人,锋芒毕露,说话太冲,办事太直,特立独行,做事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当然容易引起他人的反感。 他意识到,行事过于方刚者,表面上似乎是强者,实际上是弱者。这片土地上真正的强者,是表面上看起来柔弱退让之人。所谓“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所谓“大柔非柔,至刚无刚”。中国社会的潜规则是不可能一下子被扫荡的。那些他以前看不起的虚伪、麻木、圆滑、机诈,是在这边土地上生存的必要手段。只有必要时和光同尘,圆滑柔软,才能顺利通过一个个困难的隘口。只有海纳百川,兼收并蓄,才能调动各方面的力量,达到胜利的彼岸。 曾国藩“大悔大悟”以后,思维方式、为人处世都发生了重大转变。 咸丰八年(1858)四月,他写下了这样的自箴: 矫激近名,扬人之恶,有始无终,怠慢简脱; 平易近人,乐道人善,慎终如始,修节庄敬。 他开始做事平心静气,更多地考虑他人的心理,站在他人角度立场想问题;更多地揄扬他人,表扬他人的长处;做事有始有终,越到后来越慎重;接人待物更成更敬。 曾国藩所教会我的远远不只这些,我更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人,可以亲自去读读这本书,我相信你将一定不后悔你所做的这个决定。 |
|
来自: 武ph166ysvf6pk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