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抱议郎辛毗颈而言曰:“辛君知我喜不?”毗以告其女宪英,宪英叹曰:“太子,代君主宗庙、社稷者也。代君,不可以不戚;主国,不可以不惧。宜戚宜惧,而反以为喜,何以能久!魏其不昌乎!”太子(曹丕)抱住议郎辛毗的脖子,说:“辛先生知道我的喜事不?”辛毗回去把这事告诉女儿宪英,宪英叹息说:“太子的责任,替代君主主持宗庙、社稷。替代先君,不可以不悲戚;主持国家,不可不惧怕;这应该悲戚惧怕的事,反以为喜,魏国的国运,还能昌盛吗?”鲁芝将出,呼参军辛敞欲与俱去。敞,毗之子也,其姊宪英为太常羊耽妻,敞与之谋曰:“天子在外,太傅闭城门,人云将不利国家,于事可得尔乎?”宪英曰:“以吾度之,太傅此举,不过以诛曹爽耳。”敞曰:“然则事就乎?”宪英曰:“得无殆就!爽之才非太傅之偶也。”宪英曰:“安可以不出!职守,人之大义也。凡人在难,犹或恤之;为人执鞭而弃其事,不祥莫大焉。且为人任,为人死,亲昵之职也,从众而已。”敞遂出。事定之后,敞叹曰:“吾不谋于姊,几不获于义。”先是,爽辟王沈及太山羊祜,沈劝祜应命。祜曰:“委质事人,复何容易!”沈遂行。及爽败,沈以故吏免,乃谓祜曰:“吾不忘卿前语。”祜曰:“此非始虑所及也!”鲁芝将要出城的时候,呼喊参军辛敞同去。辛敞,是辛毗之子,他姐姐是辛宪英、太常羊耽之妻。辛敞跟姐姐商议说:“天子在外,太傅关闭城门,有人说他将不利于国家,事情会是这样吗?”姐姐说:“在我看来,太傅此举,不过是要诛杀曹爽罢了。”辛敞说:“能成功吗?”姐姐说:“怎么会不成功!曹爽的才干,不是太傅的对手!”辛敞说:“那我不出城行不?”姐姐说:“怎么能不去!职守,是人之大义。陌生人有难,我们还要出手相助,更何况你身为别人的部属,还不尽忠职守,那是不祥之至。不过,普通人做到尽职而已,私人亲信才会为他牺牲,你看看大家怎么做,从众而已。”辛敞于是出城。事定之后,辛敞叹息说:“我如果不是和姐姐商议,就有亏于大义了!”之前,曹爽延聘王沈及泰山人羊祜,王沈劝羊祜应命。羊祜说:“委身去侍奉别人,谈何容易!”王沈就自己去了。等到曹爽败亡,王沈因为是他的人而被免职,对羊祜说:“我还记得当初您跟我说的话。”羊祜说:“今天这个结果可不是我所能想到的!”初,锺会之伐汉也,辛宪英谓其夫之从子羊祜曰:“会在事纵恣,非持久处下之道,吾畏其有他志也。”会请其子郎中琇为参军,宪英忧曰:“他日吾为国忧,今日难至吾家矣。”琇固请于晋王,王不听。宪英谓琇曰:“行矣,戒之,军旅之间,可以济者,其惟仁恕乎!”琇竟以全归。癸巳,诏以琇尝谏会反,赐爵关内侯。当初,钟会将伐蜀,辛宪英对她丈夫的侄子羊祜说:“钟会做事一向放纵,恣意妄为,不是能持久居于人下的,我担心他会有其他志向。”后来,钟会请她的儿子、郎中羊琇为参军,辛宪英忧虑说:“之前是为国担忧,如今灾难到了咱自己家了。”羊琇向晋王司马昭坚决辞职,司马昭不听。辛宪英对羊琇说:“去吧!自己注意!军旅之间,可以依靠的,唯有仁恕而已!”后来,羊琇得以全身而退。朝廷下诏,因羊琇曾劝谏钟会不要造反,赐爵为关内侯。 连着看这三段,从辛宪英的谈话中,你会感受到什么?我思考了几点曹丕在听到自己成为王太子的时候,喜不自胜,真的是太开心了绷不住啊,这就是“象”只看到了好处就蹦蹦跳跳,喜悦的情绪充满了大脑,那么,他大脑里面还有剩余空间来琢磨其他事情吗?比如风险....位置越高,担子越重。没有厚德载物,如何做的稳?拿的住?延续的时间长呢?辛宪英的三段对话,都预言的极其准确,那么,这背后有没有可以值得参考的逻辑?3,他凭什么有可能成功?(这句话不好判断准确,那就反着来,他凭什么一定会失败?)如果他一定会失败的,那么,你就会懂得,不要参与,要偏清关系。当一个人未来可能会有出息,那么,在这之前,他一定会积蓄德行,积累才能,积累人缘,修齐治平的第一步——修身,肯定是下了功夫的,这个你是能看的出来的可是钟会恰好相反,他既没有当老大的才能,又没有当老大的德行,做事一向放纵,恣意妄为,这种人喜欢用夸张,张扬的方式来显示自己的能力,但其实越这样,在有智慧的人(比如辛宪英)那里越能看得出来,他的真正本事是没有的....并且他还会有意无意的强调自己的功劳,没有我就没有谁谁谁的今天你跟着他混,下次就可能把这句话用在你身上,一句话就可以抹掉你所有的付出,不管你有多大的功劳还是苦劳...他有想法,要创业,他自己去干就好了,行与不行他自己的事情,最起码没什么生命危险...但是,在三国这种历史环境下,他这种不甘居于人下,有异志,他想干嘛?像他这种行为,一开始就被旁人看的透透的,不失败才怪了成功,或许是讲究运气,是不确定性的,但是造成失败的东西,一定是确定性的,就看你能不能认真对待比如,同事朋友约你一起创业,那么你就要看看他做事的行为,品格怎么样?他有没有身家性命都投入到里面?如果他自己都没有把全部身家压上去,那么,你就得仔细掂量下...在比如婚姻大事上,怎么透过对方的“承诺”看背后的东西?比如对待老人长辈的态度,看有没有“孝”的文化(这跟读多少书没有关系)....宪英曰:“安可以不出!职守,人之大义也。凡人在难,犹或恤之;为人执鞭而弃其事,不祥莫大焉。且为人任,为人死,亲昵之职也,从众而已。”敞遂出。宪英谓琇曰:“行矣,戒之,军旅之间,可以济者,其惟仁恕乎!”琇竟以全归有智慧的女子,不只是让弟弟免于灾祸,让儿子免于灾祸,更是让夫家和娘家家族都免于灾祸你看,人生在世,很多情况下没得选择,又逼得人必须做出选择职守,人之大义也。凡人在难,犹或恤之;为人执鞭而弃其事,不祥莫大焉。且为人任,为人死,亲昵之职也,从众而已心存天理,按照天理行事,处在这个岗位上,就按照岗位的职责把本职工作做好, 其他的随缘...这个天理,就是良知,就是正知正觉,是无所偏倚,是中庸的那个中。什么样的父母,什么样的家庭环境能够培养出这样有智慧的女子?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教育历程才能培育出这样有智慧的女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