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阿拉伯帝国崛起的原因 | 郁 土

 郁土 2023-01-15 发布于上海

读【英】休·肯尼迪

《大征服:阿拉伯帝国的崛起》

翻阅女儿参加完高考后留下的《中外历史大事年表》(凤凰出版社),关于公元8世纪中期所形成的横跨亚、欧、非的阿拉伯帝国,只有短短三条记述,分别是:
公元622年 伊斯兰教纪元,穆罕默德从麦加出走麦地那。
公元632年 阿拉伯哈里发开始了对外征服战争。
公元8世纪中期 阿拉伯帝国形成。帝国又称大食,疆域横跨亚、欧、非三洲,达到鼎盛时期。同时伊斯兰教也随之传布各地,并对东西方文化交流起了很大作用。
再翻初高中历史课本,关于阿拉伯帝国的内容,也只有短短四五页。至于阿拉伯人是如何走出阿拉伯半岛,打败波斯与拜占庭两大帝国,从而占领包括今天的叙利亚、伊拉克、伊朗、埃及、利比亚、北非、西班牙等地的,其版图西起大西洋,东抵印度河流域,北临锡尔河,南及尼罗河流域,则语焉不详。
而英国历史学家休·肯尼迪的《大征服:阿拉伯帝国的崛起》一书,则探讨了阿拉伯帝国崛起的真正原因。
有真正的问题,方能引来严肃之探索。引发本书的问题来自公元七世纪八十年代,位于土耳其东南部群山中的一座修道院里的约翰·巴尔·彭卡耶修士的疑问:
“为什么?”他自问道,“为什么这群衣衫褴褛的人,这群不披盔甲、没有盾牌的骑手,能够赢得胜利……击败高傲的波斯人?”
然后他又进一步表达了困惑:“仅仅在很短的一段时间内,整个世界都落入了阿拉伯人的手中。他们攻下了所有坚城壁垒,控制了一片又一片海域,从埃及东部到西部,从克里特到卡帕多西亚,从也门到阿兰之门,亚美尼亚人、叙利亚人、波斯人、拜占庭人、埃及人,及其中间的所有领域都被他们掌握。就如先知所说,'所有人都在主的掌控之中’。”(《序言》)
修士给出的答案:这是神的旨意。

假如休·肯尼迪认可这个理由,那么,也就不会有我面前的这本大书了。他不满意修士所给出的造成这一切之简单理由,于是,他沿着穆斯林征服时代所发生事件的顺序,在海量的资料中爬梳,围绕征服者与被征服者、鼠疫、宗教、税收、军事等,得出了令人信服的原因。这些原因可分内外两大部分。
先来看外因。究竟是什么让上述广大地区如此不堪一击呢?
外因一:人口严重衰退
“在540年地中海鼠疫爆发后一个世纪中,就在穆斯林日后征服的大片土地上,人口都严重衰减,其中城市和乡村的人口损失尤为惨重。阿拉伯军似乎时常途径荒无人烟的土地。他们对伊朗和伊比利亚半岛广大地区的征服来势凶猛却抵抗甚微,可以证明当时的人口衰减……”(《结语》)
外因二:波斯军与拜占庭帝国之间的战争消弱了双方的抵抗能力
602年莫里斯皇帝遇刺后爆发的那场战争是其中波及地域最为广大、损失最为惨重的战争。波斯军横扫拜占庭帝国领土,在许多层面对当地社会造成了深刻影响。波斯军摧毁了拜占庭帝国对近东地区的统治,断绝了当地与君士坦丁堡的联系……考古证据表明,至少在安纳托利亚地区,波斯军在进军途中对当地的城镇造成了巨大破坏,当地居民被迫废弃了平原上的大型城镇,转而逃往山间堡垒避难。到阿拉伯军从麦地那开拔时,拜占庭帝国才刚刚收复失地不过一两年,可以说拜占庭帝国在许多地区完全没有建立起军事和政治秩序。
……两大帝国以同样残酷野蛮的手段,耗尽了彼此的国力。与波斯军入侵拜占庭帝国相比,希拉克略对波斯帝国的入侵同样造成了惨重破坏。他摧毁了席兹的大火庙,历代萨珊皇帝都曾在这座火庙中举行加冕仪式,位于达斯特格尔德的皇宫也被他劫掠一空……(同前)
外因三:两大帝国的内部矛盾
641年2月希拉克略去世后,皇子的继位纷争让拜占庭帝国的统治陷入了瘫痪,这场事件也为阿拉伯征服的成功提供了条件。似乎正是由于当时帝国宫廷内的权力纷争,拜占庭军才没能有效支援埃及的防御……由于拜占庭帝国的内乱,穆斯林赢得了一代人的时间来巩固他们从拜占庭帝国夺取的国土(同前)。
外因四:宗教矛盾
比如埃及和叙利亚北部的一性论派基督徒显然不可能用户拜占庭帝国,尽管也罕有证据证明他们曾确实协助过入侵者……信德地区的商人和手工业者据说曾自愿协助穆斯林打击信仰婆罗门的军事贵族……
在第一次征服后,被征服的群体并没有在文化上自觉反抗外来侵略。他们对于实行苛政,执法不公的总督颇有怨言,但就我们所见,并没有传道士或作者呼吁人们挺身而出积极反抗新的统治者……基督徒所要做的只有坚持祈祷和坚定信仰。与其敌视阿拉伯人,基督教不同派别之间彼此的敌意更加强烈,犹太人更是基督徒最为仇视的对象。在被征服者中,并没有人呼吁大家推翻新统治者(同前)。
作者总结道:“拜占庭帝国与萨珊帝国境内存在的以上内部矛盾为阿拉伯大征服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假设穆罕默德早一代人时间出生,并且与其继承者在600年出兵进攻这两大帝国,那么很难想象他们会取得任何成果。”
然而,历史是没有任何假设的。

以上为阿拉伯军大征服之所以成功的外因。其内因如下:
内因一:“当时的穆斯林军本身就拥有十分强劲的实力”
其“宗教热情和殉道与天园的观念对于战斗的激励作用”;“穆斯林军的统帅能力无疑十分高强”“从某种程度上说,强大的领导力是阿拉伯社会政治传统的产物。阿拉伯社会的领导权往往在特定的家族中代代传承,但在这些群体中,志向远大的领袖需要向族人证明自己富有勇气、智谋过人且善于交际。假如领袖没能证明自己的能力,那么族人就会转而支持其他人。领袖还要考虑他所领导的族人有何观点与看法。仅靠父辈的荫蔽是远远不足以成为合格的领导者的……无能或独断专行的将领都不可能长期为人信服”。还有,“极少有将领敢于违抗(哈里发)命令,远方战场或偏远省份的将领也极少有反叛中央的情况发生”。
内因二:“那就是穆斯林军对待被征服者的方式往往相对较为宽松
只要承诺上交贡赋并保证不协助穆斯林的敌人,阿拉伯将领便会乐意缔结条款,为被征服者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提供保护,宗教场所的权利也会得到保证……尽管我们无法确定,但可能至少在征服初期,阿拉伯军对平民征取的物资和劳役要比拜占庭帝国和萨珊帝国宽松许多,他们征收的税赋也更轻一些“(同前)
内因三:宗教及文化因素
在建立以来的头一个世纪,穆斯林帝国的社会环境十分开放。穆斯林是新兴帝国的精英阶层,他们宣称伊斯兰教是面向全人类的宗教。任何想要皈依伊斯兰教的人都可成为这个精英群体的一分子。相比之下,罗马帝国的公民或波斯帝国的贵族则是难以企及的特 权阶层,受既得利益者捍卫。皈依新兴的伊斯兰教之后,被征服者也能够成为征服者,加入统治阶层,并且至少在理论上与其他穆斯林共同享有平等地位(同前)。
在梳理了上述外因与内因后,作者在全书的结为这样写道:
“归根结底,穆斯林征服的成功是整个后罗马世界的动荡衰败、贝都因武士的坚忍顽强以及新兴伊斯兰教的激励与开放特质共同作用的结果。”
也就是说,公元八世纪中期穆斯林大征服成功,是内因与外因相互配合的结果。用中国人的话来说,便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天时者,拜占庭帝国与波斯帝国互相厮杀,两败俱伤;双方内部又因皇位继承及宗教原因,而矛盾重重,不能团结一致对敌。
地利便是恰逢地中海鼠疫之后,中东地区的人口严重衰减,令其抵抗能力大为下降。
人和,便是在新兴的伊斯兰教的激励下,穆斯林空前的团结,战斗力十分的强大。并且阿拉伯军对待被征服者往往比较宽松。
其实,人世间之事,何止当年的阿拉伯军大征服需要天时、地利与人和,即以近代美国的独立与强势兴起,大清帝国之衰败与覆亡,东邻日本的强势崛起,无一不是外因与内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其中,得天时、地利与人和者兴,反之则亡!
二零二一年六月廿日上午

郁土微信相关文章

————————

康熙是如何巧妙地“剔除被支配民族的脊骨”?

李贽如何成为李贽?│ 郁 土

看美国人怎样做母亲

郁土:拳击手哈耶克

中西文化之分野:循环的干支与公元纪年  |  郁 土

“为什么这样的个人会在日本发育成长起来” | 郁 土

康熙的软硬两手

杰斐逊与乾隆皇帝

乾隆的皮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