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十四章:马里亚纳海沟:中国人来了!​(5)世界纪录:7062米!

 河南文苑 2023-01-15 发布于河南

  世界纪录:7062米!

乘胜追击,再下一城。

2012年6月27日,天气睛好,海面平稳。经过了三天的休整,“蛟龙”号焕然一新,又跃跃欲试了。海试队决定实施本年度第五次、也是总第五十次下潜试验,继续固化7000米成绩,并进一步验证潜水器的各项功能。

本潜次由总指挥顾问于杭教授带领,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潜航员傅文韬、唐嘉陵轮流作为主驾驶,计划再创新纪录。7时05分,指挥部发出“各就各位”的号令,7时18分,“蛟龙”号布放入水,开始注水下潜,7时34分钟,母船与“蛟龙”号建立声学数字通信,以每分钟41米速度潜向深海。

各随船媒体仍是现场报道。刘心成继续担任新闻发布人:10时10分,“蛟龙”号经过2小时40分钟,下潜到6000米深度,潜航员报告人员正常,设备正常。10时45分下潜到7009米深度,“蛟龙”号第一次成功坐底。

11时20分,国家海洋局刘赐贵局长、王飞副局长通过视频,与正在组织蛟龙号第50次下潜试验的现场指挥部、临时党委有关领导进行座谈,重点是充分利用现场媒体记者的有利条件,加强对“蛟龙”号海试及深海装备发展需求的宣传议题。北京方面有大洋办主任、海试领导小组副组长金建才、“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总设计师徐岂南等人参加。

这已是惯例:除1000米级海试时,徐老夫妇坚决深入现场外,后因年大体弱不宜随船出海了。但每年海试时,大洋办金主任总会把他们夫妇请到北京,坐镇国家海洋局八楼大洋办陆基保障中心,观看视频,随时提供技术指导。

试验母船上参会人员有现场指挥部、临时党委成员,并特邀随船记者们参加。刘赐贵局长十分重视宣传文化工作,坚决支持现场直播,有好说好,有不足说不足,实事求是最能令人信服。他一一与在场每位记者打招呼、问候,进而坦诚地说:“再次感谢记者们从现场传回来的好消息,你们做了大量工作。我们要把'蛟龙’号潜水器的作用、性能、先进性说足,以提振士气,为国争光。

“'蛟龙’号今后的任务会很繁重,要成为海底勘探科考的永久装备。目前我们对海底的认知度还不够,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必须下到大洋深处去。'蛟龙’号是我们自主设计、自主知识产权、集成创新的产品,还有不少的技术和零部件是从国外进来的,今后还会有'蛟龙’号系列产品,向其他领域拓展,像海底旅游、潜水等。需要我们对潜水器的所有技术完全掌握,将来要转给大洋协会和深海基地,就需要我们有产业化综合配套,还任重道远。

“要通过新闻媒体讲透彻,在现场有利条件下,要马上做这些事情,首先由专家向记者讲准确,变成记者的现场感悟,用媒体记者自己的语言来报道。不要仅关注下潜的最大深度,要做深层次挖掘报道,今后讲和现在讲效果是不一样的。'向阳红09’船是老船,我们需要造工作船,不要让'蛟龙’号成为阶段性的成果,要成为系列性的产品,要有长远的考虑,让社会都知道,这也就是我今天为什么要与每一位记者都打招呼的主要原因……”

语重心长,推心置腹。在场人员特别是每位记者都深受触动。

主持会议的王飞副局长最后说:“刘赐贵局长对大洋工作和海试十分重视,每次下潜都通过视频进行座谈,探讨大洋工作如何科学发展的问题。这是对我们大洋工作者尤其是对参试人员的鼓励和支持。通过与海试现场视频沟通也是海试工作的一种创新。我们要按照计划和要求,扎扎实实把本次海试工作完成好。”

座谈会结束,刘赐贵局长、王飞副局长还有其他工作,就下楼到自己办公室去了,留下大洋办金建才主任等人在陆基保障中心继续观看海试。突然,这时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几乎搅动了整个试验母船和海洋局大楼,海试现场还好说,远在万里之遥的北京,不明就里,通讯不便,着实受到了震惊……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且听笔者慢慢道来---

当天11时47分,“蛟龙”号近底巡航移动位置,第二次在7059米深度上坐底,进行一系列试验。半个多小时后,具体时间是在12时37分钟,试验母船与“蛟龙”号的通信联络突然中断了!

“'蛟龙’、'蛟龙’,'向九’呼叫、'向九’呼叫……”

“'蛟龙’、'蛟龙’,我是'向九’,你在哪里,情况怎样?请速回复,请速回复……”

声学控制室一直不停而焦急地呼叫着,却听不到一点反馈回音,无论是声音通信还是文字图片传输,都没有一点消息。指挥部决定立即布放6971应急水声电话通信系统,开启另一套通信手段。

但是,仍然没有回答。“蛟龙”号犹如遭遇了“百幕大三角”一样,无声无息……

刘峰和刘心成两位领导者非常着急,不时地跑到声学控制室去看看。其实在现场指挥部里已经显示的非常清楚,出去走走只不过掩饰一下他们焦虑的心情罢了。情况十分不妙。“蛟龙”号已经下潜到7000米的海底了,外表压力达到了700个大气压,每平方米承受着7000吨压力。尽管在设计上留有一定安全系数,但这是“蛟龙”号首次试验潜入这么大的深度,万一发生不测,那将是不堪设想的巨大损失。

现场指挥部里鸦雀无声,只有声学控制室里深潜部门长胡震一遍遍呼叫:“'蛟龙’、'蛟龙’,'向九’呼叫、'向九’呼叫!请回答、请回答……”不停地回荡在母船上,显得是那样的忧心如焚和无奈无助。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十分钟、二十分钟……当年在50米试验时,曾下水失联五分钟,大家都吓得不轻,如今是7000米啊,又是这么长时间,想想就不寒而栗。

不知道是哪位记者,用自带的通信设备把这一意外情况传到了北京、传到了大洋办陆基保障中心。金建才主任听后手脚一阵冰凉,感到事态严重,立即下楼告知了王飞副局长。啊?!作为一名“老海洋”,王飞也是倒抽一口冷气,神色骤变。他们丝毫不敢怠慢,马上来到了刘赐贵局长办公室报告情况。

“不要慌,再好好观察分析一下。”刘局长不愧有大将风度,泰山崩于前而不形于色,可心里还是发紧:“你们先上去与前方保持联系,我就来。”

两位海试领导小组正副组长,肩头上陡然增加了沉重的压力,快步上楼来到陆基保障中心会议室,面对着大屏幕,一边请总设计师徐芑南分析情况,一边紧急呼叫太平洋上的海试队,询问究竟发生了什么事?“蛟龙”号联系上没有?

依然没有回音,有一个情况却引起了大家的注意:虽然通信中断,但通过母船超短基线可以跟踪到“蛟龙”号,清楚地看到载人潜水器的活动轨迹。这说明“蛟龙”号上的超短基线还在发射声波信号,其设备应该处于正常状态。而这一设备是由舱内供电的,现场指挥部立刻得出结论:舱内供电正常!水声系统换能器也按预设的时间间隔传回“嗞嗞”的声音,那么面对指挥部的呼叫,试航员们为什么不应答呢?莫非是生命支持系统出了差错?舱内人都昏迷了?

在北京的徐芑南总师密切观察后,安慰说:“请领导们不必太着急,这条线一直在动,我认为潜水器本体没问题,可能是通讯系统出了故障。”

“但愿如此!”王飞、金建才还是一脸凝重。

正说着,刘赐贵局长上楼来了。就在这时,前方奇迹出现了,水声通讯机突然响起来:“'向九’、'向九’,我是'蛟龙’、我是'蛟龙’,一切正常……”

主驾驶傅文韬的声音传来了。试验母船上刘峰、刘心成,崔维成、胡震,还有现场指挥部和声学控制室所有人员,包括记者们几乎同时激动地跳了起来。谢天谢地,总算没有发生不测事件!

那么,这是怎么啦?原来,两个年轻的潜航员傅文韬和唐嘉陵在“蛟龙”号坐底后,发现前方有一只大海参,决定互相配合抓取这个样品。机械手沉重而僵硬,而海参湿润粘滑,一次次抓住,又一次次滑脱。他们丝毫不放弃,聚精会神,终于成功抓到手,放入采样蓝并盖好盖子。正当他们坐下来喘口气时,突然发现与母船通话的话筒不知道何时掉落在地板上,压住了语音通话的按钮。坏了!立马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通信中断,大家肯定非常着急……

在通信功能设计上,“蛟龙”号每64秒钟会自动将有关信息打包通过声波发往母船声控室,母船收到再解译显示在各个显示屏上。由于数字与语音都是通过同一套声学设备,所以在设计上有一个“语音通话优先”原则,也就是说语音通话开启,其他一切都不能使用。当话筒掉落后,被他们身体压到按钮,触发了语音通话通道,结果数字传输关闭。语音通话接通了,可又没有进行语音通话,致使母船呼叫传不下去,“蛟龙”号信息传不上来。直至13时17分,通信中断了整整40分钟。后来,大家把这一过程叫做“黑色40分”,造成了一场不大不小的虚惊!

北京保障中心里,刘赐贵局长刚走进会议室,还没说上一句话,一切就“多云转晴”了。王飞副局长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好啊,还是你刘局长面子大,你要是早点上来,也许就早没事了!”

“是嘛,没事就好。不过,他们回来后应该'严厉’批评一下,这可不是好玩的,快把我们的局长吓出毛病来了。呵呵……”

通过这个意外事件,也提醒研发团队需要改进“蛟龙”号话筒的设计,以便杜绝此事再次发生。

有惊无险,“蛟龙”号继续下潜试验,在7062米的深度上坐底并开展相关作业。按照潜航员傅文韬的心愿:最大下潜深度应在7091米。因为2012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1年纪念日,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党的十八大定于这年11月召开,而小傅已经被选为出席十八大的基层党员代表了。他多么想用这样一个“7091”的数字表达庆祝心情啊!可这片海底最深处只有7062米,虽然稍有遗憾,但已经是中国载人深潜的新纪录了。这是神州儿女引以为傲的中国深度!

15时15分,“蛟龙”号完成了本潜次所有试验项目,开始抛载上浮。

一项新的世界纪录诞生了!后来,有网友置疑“世界纪录”的提法,说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瑞典人皮卡德就下潜到10000米了,前几年美国人、大片《泰坦尼克号》的导演卡梅隆也曾在马里亚纳海沟潜深11000米,怎么能说“蛟龙”号潜到最深呢?

实际上,这些网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国际深潜界是以同类型潜器做比较的,就像竞技体育中的赛艇比赛一样,有单人双桨,双人双桨、有舵手和无舵手的,各有各的规则和名次。上面所说的瑞典和美国人都只是两人或一人下潜到11000左右,但不能开展任何巡航作业,只是为了探险试验,如同坐电梯一样,潜到预定深度再返回海面。而“蛟龙”号是可乘载三人、下潜到7000米开展科学考察的潜水器。

目前全球同类型三名乘员的,只有日本的“深海6500”号,最深下潜到6500米。俄罗斯的“和平号”、法国的“鹦鹉螺”号和美国的“阿尔文”号大都潜在4500—6000米左右。毫无疑问,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的“蛟龙”号就是创造了世界纪录

作者简介
许 晨,男,59岁,山东德州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山东文学》杂志社原社长主编、一级作家职称。青岛市政协委员,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9897月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200312月鲁迅文学院高研班结业。出版有《居者有其屋---中国住房制度改革纪实》、《人生大舞台---样板戏启示录》、《血染的金达莱》、《钢铁铸造的岁月》、《巍巍“泰山”》、《真情大援川》和《再生之门》等十几部长篇报告文学。电视文学剧本《战歌没有消逝》、《鲁氏兄弟》(合作)。作品曾获得《人民日报》文学版一等奖、“冰心散文奖”、山东省“文艺精品工程”奖、电视剧飞天奖提名等多种奖项,并入选山东新文学大系。20146月至8月,许晨受国家海洋局、中国大洋协会之邀,随同我国深海潜水器“蛟龙”号前往太平洋科学考察,走进一线,体验生活,经受住了种种考验,积累了丰厚的素材,为写作长篇报告文学《第四极----中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纪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朗读者简介

胡春燕 ,山东广播电视台一级播音员。播音风格沉稳大气,感情充沛,所播《闯关东》等多部长篇小说深受听众好评。

许晨第七届鲁迅文学奖作品《第四极》展示区

点击以下阅读

许晨鲁奖《第四极》连载|(代序)|李炳银

(朗读版)许晨鲁奖《第四极》连载|序 章:人类的极地探索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一章:我随“蛟龙”去探海

(朗读版)许晨鲁奖《第四极》连载|第二章:华夏“海洋梦”(1)远古的潮音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二章:华夏“海洋梦”(2) “郑和”们的遗憾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二章:华夏“海洋梦”(3)洋人的坚船利炮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二章:华夏“海洋梦”(4)寻回失落的“海洋”

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三章:“蛟龙”公众开放日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四章:神秘而诱人的海底世界(2) 从“的里雅斯特”到“阿尔文”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四章:神秘而诱人的海底世界(3)新海权时代

(朗读版)许晨鲁奖《第四极》连载|第五章:钻进“蛟龙”过把瘾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六章:横空出世:中国载人潜水器诞生记(2)吹响深海集结号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六章:横空出世:中国载人潜水器诞生记(3)退休“老帅”再出山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六章:横空出世:中国载人潜水器诞生记(4) 有志男儿聚无锡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六章:横空出世:中国载人潜水器诞生记(5) 总体组牵动海内外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六章:横空出世:中国载人潜水器诞生记(6)第一代潜航员(上)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六章:横空出世:中国载人潜水器诞生记(6)第一代潜航员(下)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六章:横空出世:中国载人潜水器诞生记(7)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七章:“蛟龙”科考开门红

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八章:从50米到1109米(7)“中国载人深潜精神”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八章:从50米到1109米(2)海试第一潜:“下不去”与“联不上”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八章:从50米到1109米(3)声学设计师的不眠夜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八章:从50米到1109米(4)拳拳赤子心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八章:从50米到1109米(6)国庆60年:深海的献礼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八章:从50米到1109米(7)“中国载人深潜精神”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九章:科考应用建奇功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十章 新深度:海底3000米  (1)再别母亲港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十章 新深度:海底3000米 (2)“海试大学”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十章 新深度:海底3000米 (3)又一次“走麦城”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十章 新深度:海底3000米 (4)“目标吉野,冲!”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十章 新深度:海底3000米 (5)与“蛟龙”一起成长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十章 新深度:海底3000米 (6)深海警报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十章 新深度:海底3000米 (7)五星红旗在海底飘扬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十章 新深度:海底3000米 (8)世界瞩目“中国龙”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十一章:半个世纪蓝色梦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十二章:转战太平洋(1)先辈的旗帜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十二章:转战太平洋(2)坚强的“战斗堡垒”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十二章:转战太平洋(3)告别祖国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十二章:转战太平洋(4)“老轨”和他的兄弟们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十二章:转战太平洋(5)“蛟龙”打游击:奋力一搏5000米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十二章:转战太平洋(6)惊心动魄的一幕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十二章:转战太平洋(7)搏风击浪看“蛙人”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十二章:转战太平洋(8) 海之恋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十三章:太平洋上看日出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十四章:马里亚纳海沟:中国人来了!一  “蓝色海洋·你我同行”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十四章:马里亚纳海沟:中国人来了!(2)7000米级第一潜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十四章:马里亚纳海沟:中国人来了!(3)“蛟龙”守护神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十四章:马里亚纳海沟:中国人来了!(4)历史性的对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