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于慎行,他是张居正最寒心的学生,却救了张居正全家性命,神预言明朝兴衰

 qiangk4kzk8us4 2023-01-15 发布于云南

于慎行,字无垢,东阿县东阿镇人,也就是今天山东平阴县人。

古人取字,往往是对名的解释,慎行所以无垢,于慎行像是儒道礼教的卫道士一般用一生践行了他的名与字。

大明朝的翰林院就像是初入官场的进士们拜码头的好地方,于慎行拜的码头是当时权倾朝野的张居正,官至内阁首辅,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于慎行这个“异类”,却偏偏在张居正最需要他的时候站到了张居正的对立面,以至于张居正当面质问于慎行“子吾所厚,亦为此耶?”

跟其他八面玲珑想尽办法讨张居正开心的学生相比,于慎行算得上是最让张居正寒心的学生,可也恰恰是这个最让人寒心的学生,在张居正死后却挺身而出从丘橓手里救下了张居正全家的性命,也正是这样一个明朝官场的“异类”,看出了大明朝的兴衰变化。

“有明一代之完人”

从嘉靖到万历,曾经创下七下西洋壮举的大明王朝似乎不可逆转得在走向衰败,秉笔太监的权势日益膨胀。

士商融合下滋生的贪腐横行;内阁权倾朝野下文人风骨也早已被抛之脑后。

像历朝历代由盛转衰的剧本一样,在危急关头总是能站出来一个挽大厦于将倾的经世之臣,明朝的张居正就是这样一个帮大明王朝续命的政治家。

经历了严嵩徐阶的明争暗斗,在徐阶致仕后独揽大权十余年,张居正大力推行改革,整顿吏治,稳定边疆,翰林院出身的他可谓是门生弟子遍布朝野上下,而当时朝野上下的士人无论官位大小,不外乎是反复横跳,鲜有廉耻之辈。

而同样是张居正弟子的于慎行,像是儒家礼教的卫道士一样,坚守其本心,不趋炎附势也不结党营私,就像黑夜里挑灯夜行的独行侠,践行自己的道,以至于后来被称为“有明一代之完人。”

于慎行对儒学的坚持始于家学。

史书记载,于慎行的祖父于时“为人敦节侠,乐于助人,以高年赐爵一级。”

到了于慎行父辈这里,他的父亲于于玭十七岁中举人,先后担任许州、靖宁州知州,以廉洁为人所称道。

于慎行之母刘淑人出身于名门望族,史书记载“庄慧,娴书史。”

到了于慎行这一辈,其二兄慎思,三兄慎言都善于写诗写文章,可谓是一门风雅。

跟他的父亲于玭一样,于慎行自幼聪慧,展现出异于常人的天赋。

在于慎行八岁的时候,驻足门外看邻居家修建新房,有德高望重的老人随口说了一句“磨砖砌地”,八岁的于慎行脱口而出“炼石补天”。

就连张岱都称赞于慎行“出口即有宰辅气象。”

过人的天资加上深厚的家学,于慎行十七岁便中了举人,二十四岁便高中进士,天才于慎行的仕途之路看起来是一片光明的。

在进入翰林院之后,于慎行师从明朝大儒赵贞吉、殷士儋,勤于治学,经常挑灯夜读,以勤奋著称。

也正是这段时期对儒家学说的深入学习,于慎行从仕途的起点便背负着一种深深的儒者使命感,特别是对于儒家的核心思想“仁”和“礼”提出自己的看法并时刻践行着自己的理念。

“诗书为甲胄,礼义为干橹。”于慎行将自己定位为儒士,而“礼”是儒家的核心思想之一,于慎行对于儒家礼教的重视早就有所体现。

嘉靖末年,在张居正还未坐上内阁首辅的宝座,在严嵩父子仍把持朝政的年代,于慎行就敢于露骨地批评严嵩父子扰乱邦政,僭越礼法,当时可以把于慎行当作“不懂事”的愣头青,经历过官场沉浮之后就肯定不敢如此鲁莽了,可于慎行对礼教的坚持却一生都没变过。

纵观大明朝的历史,从朱元璋打天下到满人入关,能够像于慎行一般完名全节走完仕途的人几乎再找不到第二个人,王阳明不是,张居正不是,就连于谦也不能称得上是完人。

这一点在张居正“夺情”事件前后展现得淋漓尽致。

最寒心的学生

在内阁首辅张居正的眼中,于慎行是有“大器”之姿的。

为改变大明朝积弊已久的吏治和赋税制度,张居正先是一条鞭法推行全国,大大简化了税制,各级官员想要从中捞取油水变得难上加难,为明朝捉襟见肘的财政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这一改革看似利国利民,可从朝廷到地方的贪官污吏可不管你什么国计民生,动了我的荷包我就跟你急。

在改革的浪潮下,朝野上下自觉地分割成了支持与反对两派,而素来不结党营私的于慎行,站在了老师张居正的这一边。

于慎行的站边很单纯,因为老师张居正的一条鞭法与他对礼教的看法不谋而合,礼教固然重要,但只谈礼显然是不够的,律法同样重要,一条鞭法的施行将会带来什么改变,于慎行同样能够预见得到。

在鞭法的推行过程中,于慎行不只是喊口号,他看到了有很多地方变法之事操之过急,在他的帮助下,一条鞭法更好更有效得在全国得到推广。

在经历变法之后,张居正对于慎行也愈加器重。

如果没有“夺情”一事,或许张居正会和他的弟子于慎行两人联手将大明朝推向另一个局面。

在封建社会,君主以儒家之理念治理天下,“百善孝为先”,儒家对孝道的重视催生出一系列关于孝的礼法制度,从君王到庶民,谁敢违背这类礼法,或是被群臣进谏,或是被乡邻唾弃,总之无人敢违背这要命得比天大得礼法。

万历六年,励精图治正在首辅位置上大展身手的张居正得到了父亲去世的消息,这对当时的张居正来说实在是当头一棒。

有生养之恩的父亲离世,心中悲痛自不必多说,要命的是,在明朝的丁忧制度下,无论你是何官职,父亲离世必须返乡守孝三年,三年后方可重新入仕。

别人守得了三年,可张居正哪里能够守得了三年。

变法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东南沿海又时刻有倭寇侵犯,北部边疆也得时刻警惕。

他张居正回家守孝三年,大明王朝可负担不起等他守孝三年。

三年看似不长,可三年过去新人换旧人,张居正的政治理想就都变成南柯一梦,埋葬在初生阶段了。

另一边万历皇帝心里也跟明镜一样,大明朝廷还离不开张居正。

于是一个不想走,一个不想放,张居正和万历皇帝一唱一和之下,一场为后人津津乐道的“夺情风波”就此拉开帷幕。

“夺情”一事刚在朝廷被提起便引起了轩然大波,平日里八面玲珑、左右逢源的一众文臣率先按耐不住,笔锋所指皆是张居正。

吴中行、赵用贤二人先行上疏弹劾张居正,反对“夺情”这一大逆不道之事。

张居正对群臣激愤早有准备,作为出头鸟的吴中行、赵用贤两人不出所料,被张居正用雷霆手段镇压,而面对张居正的手段,于慎行、王锡爵等人一同为两人上疏求情,可铁了心立威的张居正根本不吃这一套,直接将两人罢官免职甚至削籍。

看到两人遭受如此待遇,先前还一腔怒火的文人大臣面面相觑,喊口号可以,上疏弹劾他们擅长,可真正当乌纱帽受到威胁,刀架在脖子上的时候,这群“铁骨铮铮”的大臣嘴巴却怎么都张不开,他们怒,可他们更怕。

“不懂事”的于慎行却不吃这一套,乌纱帽和皮肉之苦哪能比得上他所守护的道,哪能比得了他肩上担负的儒家使命。

而另一边张居正原本以为在经历了吴赵二人的事件过后,这群大臣便容易对付了,可他没想到,自己关照有加的于慎行仍旧站在最显眼的位置反对自己。

在读过于慎行的道德文章之后,张居正仍旧不气馁,甚至搬出了自己对于慎行的照顾想要使于慎行回心转意,可于慎行就是铁了心要跟自己的老师唱反调,大义凛然的于慎行跟张居正说,正是因为你对我关照有加,我才会这样报答你啊。

这下就连城府极深的张居正也不开心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你于慎行不念提携之恩带头反对老师,真是太让人心寒了!

跟张居正和万历皇帝掰手腕,于慎行终究还是力有不逮,张居正成功留在了内阁,而于慎行原本一片光明的仕途之路从此黯淡下来。

在“夺情”风波之后,于慎行的官场生涯变得越来越艰难,失去了张居正的支持,甚至有些时候张居正还会施加一点小手段阻碍于慎行的发展,深知自己再难寸进的于慎行心灰意冷,郁郁不得志,终于在万历七年以身体不适为由,得到皇帝恩准回乡调养。

在于慎行居家期间,惜才的张居正曾试图情人向于慎行表达善意,可于慎行并没有领昔日恩师的情,他委婉拒绝“情知相府常开阁 ,可奈书生自闭关。珍重故人相问讯 , 已甘萝薜老红颜。”

故事讲到这里,于慎行似乎是不懂事的,他不懂得见风使舵,不懂得给了台阶就要顺坡下驴,他执着于自己心中的理念,不愿屈服于权威和人情世故。

最纯粹的政治家

万历十年六月,张居正撒手人寰,自闭关的于慎行在听闻消息之后,摒弃前嫌,挥泪写下了《祭太师张文忠公文》“悼往怀知,有泪如倾。”这是于慎行的肺腑之言。

在张居正去世后,之前朝中遭受张居正打压的各个势力联合起来进行对张居正的反击,弹劾的奏疏像纸片一样在朝堂上飞舞,可笑的是,最为悲痛的于慎行却因为之前在“夺情”事件中和张居正决裂受到朝堂追捧。

万历十二年,由上至下对张居正的清算正式展开,刑部右侍郎丘橓奉命查抄张居正家产,朝野内外气氛紧张,几乎无人敢为张居正说话。

而之前与张居正决裂的于慎行却挺身而出,洋洋洒洒写了千字向丘橓为张居正的后人说情,这个曾经最让张居正心寒的学生站在了张居正家人的身前。

正是因为于慎行的求情,在当时人人喊打的情况下,张居正的家人得以保全。

这是作为学生的于慎行为恩师所做的不违背自己道路的最大的事情。

张居正去世后,于慎行也曾进入内阁辅佐大明皇帝治理天下。

说来也怪,作为传统儒家礼教的卫道士,于慎行在晚明工商业发展和百姓消费思想上,却走在了明朝的前列。

在士农工商的排序中,商人向来居于末位,可于慎行却始终对商人抱有同情的态度,并始终肯定商人的地位,不惜力量保护和扶持工商业的发展,甚至于慎行提出的“藏富于贾”的观念赤裸裸批评了封建君主对商人的剥削和对工商业发展的摧残。

在百姓日用消费之上,不同于对自身廉洁的严格要求,于慎行反对严格的一味禁奢,他提倡节用却也并不抑制百姓消费,主张通过朝廷的官方贸易来促进社会闲散人员的就业,这在现在看来也仍是一种值得借鉴的方法。

经济大萧条期间罗斯福新政与于慎行的观点不约而同。

于慎行拥有着深刻的历史洞察力和敏锐的现实感受力,从工商业的现状中他看出了大明王朝未来的兴衰变化,他也曾和自己的老师张居正一样,尽己所能挽救这摇摇欲坠的大明王朝,但他知道,积弊已久的大明王朝终将吞下自己亲手种的苦果。

于慎行有着治世之能,是任何明君都想要的政治家,他同样是最纯粹的政治家,用一生的官场沉浮践行自己恪守的理念和坚持的道路。

万历三十五年,重病缠身的于慎行卒于京华官邸,赠太子太保,谥文定。

今天的山东平阴县,四十四颗白皮松挺拔地立在于慎行墓地,被人称为于林,这是当时的万历皇帝为报师恩所赠,象征着为恩师披麻戴孝。

触摸着白皮松苍劲挺拔的树干,纯粹的于慎行在今天仍旧深深影响着后人。

今天我们提倡讲中国故事,讲中国精神,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我想从于慎行的身上我们能够汲取到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支撑着今天的我们不断前行。

仅仅是纯粹二字,就足够后人不断回味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