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学东文集

 凤凰紫金山 2023-01-15 发布于北京

第一部分:童年时代

作者:宋学东    传媒:许永保

第一章:民俗文化泥咕咕

     我村的泥咕咕起源于何时谁也说不清,根据上世纪九十年代在东杨玘屯出士的东汉时期墓葬中发现的泥塑制品来推断,泥咕咕汉朝时期以前应该都有存在,村中传说的杨玘将军隋末在此屯兵因纪念阵亡将士揑制泥人泥马流传至今之说,看来只不过是那个时期得到兴盛和发展,先民们推祟的鸟文化与泥咕咕应该有千絲万缕的关联。所以说泥咕咕起源于何时谁也说不清。

     我从一出生,就同泥咕咕结下了解不开的渊源。我们家祖祖辈辈都会捏制泥咕咕,除了收麦农忙那几天,我们村的人们一年四季几乎都在捏制泥咕咕。家家户户平日里都有一块用塑料布包着的泥巴,只要一有空闲时间人们伸手挖块泥巴就能做出几个泥咕咕,闲时串门聊天时也带上一块泥巴,一边聊天一边捏制泥咕咕,杨玘屯的孩子在这种环境中长大,随手挖块泥巴把玩是家常便饭,什么时候随家中的大人学会了捏制泥咕咕谁也说不清。我同其他人家的孩子一样,泥巴伴我一起长大,自己是几岁学会捏泥咕咕的也是很难说清的事,差不多杨玘屯的大人孩子人人都会捏制泥咕咕,只是捏制的好坏之分。所以留传着“吃杨玘屯的饭就会捏个咕咕蛋,喝杨玘屯的水,就会捏个咕咕嘴。”只要在杨玘屯生活长大,把你熏陶的不会捏泥咕咕也不可能。

    上世纪六十年代有一段时间把捏制泥咕咕做为资产阶级尾巴,在市场上不让售卖,受到市管会人员管制,不过人们就偷偷摸摸售卖,也没有杜绝杨玘屯的泥咕咕捏制。到2006年杨玘屯的泥咕咕被国家列为国家级历史文化遗产名录被保护起来了,杨玘屯的泥咕咕得到了长足发展,从鸟虫人兽,到戏剧人物,脸谱,抓胎神像,无所不能,严然成了泥塑产业,由于浚县泥咕咕差不多集中在我们一个村中,所以说我们村子又被誉为了“中国泥塑第一村。”

     上世纪六十年代浚县古庙会的规模没有今天这么大,大部分人流集中在县城之内,两山之间人流少些。在这个古庙会上售卖泥咕咕是不可缺少的一道风景,好象一说起浚县古庙会,就会想起浚县泥咕咕。泥咕咕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塑料玩具没有盛行之时,泥咕咕作为泥玩具深受来浚县赶庙会的人们晴眯。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交通运输主要靠水运,赶庙会的香客大都乘船来往。每逢庙会期间,沿途河漕两边会有很多孩子设置绳索拦香客的行船索要泥咕咕玩具,口中还念念有词:“香客给咕咕,你家的庄稼会结得一串一大嘟。”“香客给泥狗,保佑你家添丁又添口”每个赶庙会的香客都会买一些泥咕咕做为礼品回家路上遇到这种情况拿出几把散出去供孩子们哄抢。如你没有买泥咕咕不给发礼物,那些孩子会诅咒你,他们会说:“香客给咕咕,不给咕咕你家天天有人哭。香客给泥狗,不给泥狗回家死你两小口。”在我的记忆中,杨玘屯人捏制出来的泥咕咕,不管产品质量好坏,在古庙会上都能售卖出去。家家户户没有听说谁家积压泥咕咕卖不出去的。

     浚县古庙会会期较长,从农历正月初一到二月二日整整一个月。浚县的古庙会结束后,河南淮阳太昊陵的庙会接续,也是一个月的会期,这可能是中国古庙会较长的两个庙会。

      到庙会上卖东西的商贩较多,六七十年代没有固定摊位管理,需要起很早去占摊位,我们担制泥咕咕的人家一般头天晚上赶制产品,到深夜十二点左右完工。为了占摊位,产品赶制好后就不睡觉了,接着出发去县城占摊位。一天我和邻居几人来得太早了,夜间三点就到了,正月的天气还属冬天,气温低站在那儿冻得发抖,我没了办法,拿起扁担作刀枪,开始练起武来,以此来驱散寒冷。女同志不会练武的拿出绳子做跳绳跳起绳子活动驱寒冷。回想起当年为卖几块钱真不容易。

    泥咕咕的售价分三六九等,泥咕咕的艺术价值也有很大区分,艺术名家捏出来的作品造型各异,夸张手法各不相同,老艺术家王兰田善捏人物鸟兽,以夸张的手法把人物鸟兽的头像表现的淋漓尽致,栩栩如生,他的作品被大英博物馆收藏,在全国各博物馆都有藏品。新一代艺术家王学峰,宋学海他们的作品造型新颖洒脱,形象逼真,观赏性实用性较强,造出的十二生肖,狮子能够做为装饰品摆件供人欣赏同时还能做为喜庆节日燃烧腊烛的腊台,为节日增添喜庆气分。二十一世纪后又湧现出了宋楷占,宋庆春,李连顺等年轻艺术家,他们的作品不单单是泥咕咕传统作品,已跨入了泥塑艺术行列。使列到了脸谱造型,人物雕塑,场景造型,把现代社会百态都以不同形式和手法表现了出来。给人以美的视角。这些大师级别的作品当然售价要高出一般泥咕咕咕的售价好几倍了。我从七十年代离开老家忙于工作,捏制泥咕咕的技术已无法同这些大师相提并论。不过就是退休后离开了老家浚县,也总会让老家来人时捎一块泥巴,供我闲时捏个泥咕咕以了确思乡之情。我捏制泥咕咕的技术水平,只能说是会捏泥咕咕,艺术价值就谈不上了。

   庙会上出售的泥咕咕咕作品,是看不到这些艺术家们的作品的,他们的作品一件卖上三百,五百,甚至上千元是很正常的事。只能到大师家中才能买到这些作品。这些作品的购买对象是各家博物馆,有艺术欣赏水平的爱好者,收藏家,美术类大专院校的师生这类人。庙会上出售的泥咕咕价位比他们的要低得多,能卖到他们的十分之一就不错了。我记得在60年代,社会上塑料玩具还没开发出来,泥咕咕很受农村市场孩子们的欢迎,走村串巷的货郎是必备商品,货郎用这些泥咕咕换回破烂废品卖钱。我们批发给这些货郎泥咕咕大点的一两分钱,最小的一块钱1000个,我记忆中还卖过一块钱1100个。白检的差不多。不过小的泥咕咕容易制作,晚上几家人凑到一块聊天的功夫我就能捏上1000个。制作一般泥咕咕的关键技术是扎孔,必须保证个个要能吹响,才能算是正品。我在扎孔技术上是一流的,可以闭上眼睛百分之百扎响。

     在我们当地,两人争论问题感到理亏时,会让对方说出这样一句口头语:“杨玘屯的咕咕没瓷了”。千百年来杨玘屯制作泥咕咕在加热烧制程序中,不将泥咕咕烧得太热,只烧到能将着色的染料松香化开即可,不会烧成陶制品。所以才有了这个口头禅"杨玘屯的咕咕没有瓷"。新世纪开始,泥咕咕列入国家级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国家为保护该项目给投入了部分资金,下发了好几座泥咕咕电用烧制窖,一改千百年来泥咕咕不能烧制的习惯。泥咕咕已成为陶制品,改变了杨玘屯的泥咕咕没瓷的历史。   

      如今小学教育中,也增添了手工课程,经常有学校组织学生到杨玘屯文化遗产培训基地学习培训。附近的城市大专院校美术系学生,也到此进行培训学习,来感受泥咕咕文化艺术的熏陶。

       进入2020年以后,中国泥塑第一村杨玘屯已被开发为4A级旅游景点,泥咕咕民俗文化一定会得到传承和发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