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熬中药的方法

 仙鹤草中医学堂 2023-01-16 发布于内蒙古

必要的医嘱,熬中药的方法、中药服用方法:
这里所讲的“医嘱”,主要是指有关服药要求的嘱咐。
1、熬中药的工具:熬中药可以选用砂锅、不锈钢锅、钢筋锅(盆)、陶瓷锅。熬中药不要用铁锅、铜锅、铝锅等金属锅不能用来煎药。因为中药所含鞣酸、有机酸等成分可与上述金属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沉淀物,使中药有效成分减少。药罐使用后随时洗净,保持清洁。煎药以新鲜清洁的自来水、泉水为宜。经反复煮沸或放置于热水瓶中较久的水,也不宜作为煎药用水。中草药不需要清洗。
2、每付汤药熬药前,先用冷水浸泡一个小时以上。添冷水浸泡,添水量根据药剂大小而定,药剂大就多添水,药剂小就少添水。头煎由于中药是干燥的,吸水,所以就多加水,大概添三四碗水;第二煎(老百姓称“劳渣”)由于药已经湿了,就少点添水,大概添两碗水。然后上火,水煎,煮沸三四十分钟即可滤出药液,滤出药液大概250毫升左右。一付药一般熬两次,也可以熬三次。
加水量应以水浸过药材面2~3厘米为佳(或者用手轻轻摁住药材,水面刚好漫过手背)。一些花草类的药物吸水量较大,在浸泡半小时后水位下降,可以另加凉水至标准水位,再开始煎煮。煎药火力的大小,中医习称“火候”,包括“文火”和“武火”。一般“先武后文”,即先武火(急火)煎沸,然后改用文火(慢火),保持微沸状态。煎药时间,均从煮沸时算起。矿物类、骨角类介壳类药物应慢火久煎一个小时左右,使其有效成分充分溶出。汤剂的煎煮次数,一般需煎煮2~3次。一般而言,一服中药在煎煮两次后,所含有效成分已大为降低,故以煎煮两遍为佳。但滋补类的中药和一些药量较大的处方,也可以煎煮三遍。
还需要注意:药汤煎煮好,应趁热过滤倒出,不宜久置锅中。否则含胶体过多的药液,随温度下降产生胶凝,难以过滤,影响药效,同时也易造成酸败。
3、服药的次数:急性病服汤药须大量频进,必要时每4~6小时一次;频繁呕吐,饮食难进者,应采用少量多次分服法,如大黄甘草汤治急性胃炎的呕吐,开噤散治疗噤口痢疾的水饮难入。若为慢性疾病,服药每天一剂,或两天一剂。汤药一般都是饭后喝药。饭钱空腹喝汤药容易腹泻。如果患者饭前喝汤药不拉肚子,就可以饭前服用汤药。如果用连苏饮(黄连、苏梗)治疗恶心呕吐,服用方法,可以每次喝一口,一天不拘次数服用,喝其味道,不是喝的药水越多越好。
峻烈、有毒药剂,宜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收效即止。
4、服药的时间:夏令服药,最好头一天晚上服“头煎”,第二天早上服“二煎”,这样可避免中午高温时间汤药发馊。也可以中午熬头煎服头煎,晚上熬二煎服二煎。过夜可以把药锅放入冰箱冷藏。
5、注意服药后的调护:如服发表药,服后宜温复以取汗,不可当风受凉。有些病在服药时应嘱咐注意病情变化,如服泻下剂,必须遵守“得利止后服”的原则,不使过剂伤正。
6、尚需交待所服药物的有关“饮食宜忌”等问题。
服中药期间,为更好发挥药物疗效,在服药食忌、频率、时间各方面,应注意以下细节。
服发汗解表药后,宜多喝热开水或食热稀粥,服后应安卧,以助药力促使汗出,同时忌服酸味食物及冷水。
忌食可能妨碍脾胃功能,影响药物吸收的食物。如生冷、多脂、黏腻及有刺激性的药物。
服用中药期间不要喝浓茶和咖啡。茶叶中的鞣质与中药成分结合易形成不溶于水的鞣酸铁,降低药效。
服清热凉血、解毒消肿、平肝、润肺、明目等药物时,忌酒、蒜、可乐、咖啡、辣椒、羊肉等辛温刺激之品。
服用温经、补阳、涩精止泻、祛风湿、止寒痛药物时,忌食冷饮、生梨、螃蟹、柿子、竹笋等寒凉之品。
皮肤病患者应忌食鱼类、羊肉、臭豆腐、猪头肉等诱发食物;水肿病患者要禁食腌制食品及过量盐。
忌服药过量,否则会造成不良后果。催吐药过量会伤脾胃;清热药过量能导致中焦部分阳气衰微;理气药用量过多易耗气伤阴;病邪未净者服补养药过早会产生“闭门留寇”之患。
西药和中药在服用时至少间隔半小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