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作家迟子建,57岁的她,明媚得像个少女,她婚姻虽短幸福却很真实

 辽宁本溪高明达 2023-01-16 发布于辽宁

我在大兴安岭长大,在广阔的大自然中,觉得自己是如此渺小。虽说人细若微尘,可是人的心灵世界,却能穿越大自然!现实世界和心灵世界的碰撞,让我爱上了写作。而因为有广阔的生活背景作为心灵的依托,我成了一个孤独的漫步者。——迟子建

文章图片1

迟子建出生在大兴安岭,十七岁之前没有出过山。

文章图片2

那里人烟稀少,四时景色不同,春日森林的嫩绿,夏日林间缤纷的野花,秋日五花山的绚烂,冬日冰河的苍茫,还有那沼泽上的水鸟,林间的溪流,变幻无穷的天空,都给她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每当写到故乡,这样的风景自然而然就从笔下流淌出来了,因为她小说中的人物就活在这样的风景中。

文章图片3

东北有个迟子建。

迟子建,1964年2月27日,出生于黑龙江省漠河县北极村。

母亲:李晓荣,五十年代漠河乡广播站的广播员。

文章图片4

父亲:迟泽风,曾任黑龙江省塔河县永安小学校长,一九八五年冬季病逝。

迟子建的父亲迟泽风是县上永安小学的校长,会拉手风琴、小提琴、写毛笔字,爱古典文学,喜欢曹植的《洛神赋》,曹植又名曹子建,父亲为她起名“子建”。

但热爱文学的父亲,没能让她的童年有很多书读。她听母亲说,当时很多书被禁,父亲怕书籍惹麻烦,把从哈尔滨千里迢迢带到大兴安岭的小说,用麻袋装上,背到松林,一把火烧了。

文章图片5

迟子建的高考成绩并不如意,擅长写作的她,却将作文写跑题了,作文只得了5分。最终,她去了大兴安岭师范专科学校的中文系。在这里,业余时间,她都用来系统阅读中外名著,以及写作和投稿。

1984年,迟子建毕业于大兴安岭师范学校,后就读于西北大学中文系作家班。

文章图片6

1996年,迟子建凭借《雾月牛栏》摘取了首届鲁迅文学奖的短篇小说奖。

1987年,进入北京师范大学与鲁迅文学院合办的研究生院学习。990年,毕业后的她到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工作至今,现担任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主席。

迟子建自己说,如果不当作家,她大概会是个很好的农妇。写了30多年,文坛热闹过也冷清过,迟子建倒还真像个守着时令的农妇,春种秋收,不疾不徐地维持着自己的节奏。

文章图片7

迟子建有自己的小顽固。

一个磨掉烤漆的老款三星手机已经用了十几年。

她说:“能够收发短信,能联系朋友,不就够了吗?”

文章图片8
文章图片9

她有微博,但只在电脑上用,一直没有微信,对一个小软件营造的天涯若比邻的幻象没有兴趣。她说道:“生活够喧嚣的了,作家对于这个世界既要倾情拥抱,又要有所保留,因为艺术是需要距离的。既要多听,又要少听,有意识地屏蔽一些东西,保持心灵的自由和独立。”

文章图片10

迟子建:婚姻虽短幸福却很真实。

2002年的5月3日,迟子建的老公丈夫黄世君从哈尔滨开完会后,在回家途中给岳母去了个电话:“妈,你不要惦记,我们还有十多分钟就到啦。”可是,就在这短短的十分钟内,他的生命走到了尽头。这天,黄士军因为意外的车祸而丧生。

文章图片11

10多年前,她和大兴安岭地区塔河县委书记黄世君组成了家庭,度过了4年幸福的婚姻时光。不幸的是,黄世君因车祸英年早逝。迟子建遭遇人生重创,但她没有在痛苦和追忆中沉沦,而是把深厚的感情注入笔端,写就长篇力作《额尔古纳河右岸》,以此告慰丈夫,寄托对他的深切怀念……

文章图片12
文章图片13

2008年11月,《额尔古纳河右岸》荣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迟子建在领奖时深情地表示:“我要感激一个远去的人——我的爱人,感激他离世后在我的梦境中仍然送来亲切的嘱托,使我获得别样的温暖……”

文章图片14

迟子建:2002年5月,世君在哈尔滨开完省第九次党代会后正赶上五一长假,此时大兴安岭进入防火期,他惦记着塔河县的防火工作,不停地打电话向县里和山上各林场的领导询问,当他得知当地风比较大之后,就对我说:“我只能陪你过个五一节,2号我就回去。”他认真的工作态度,我早已习惯了。我说因为我很快要到南方参加一个会议,所以这次不能陪他回去了。

5月3日,是我经历的所有北方的春天中,最残酷、黑暗、绝情的一个日子。那天下午,我得知了爱人在奔赴塔河途中突遭车祸的噩耗!当天上午11点30分,我还打通了世君的手机,他对我说正行进在塔源到新林的途中,他嘱咐我中午做点好吃的,我则对他说你们就在新林吃午饭吧。这是我们最后的通话,我还能回忆起他略显疲惫的声音,谁料也就是10多分钟以后,他撒手人寰了。省作协的赵琳大姐和张振华书记闻讯后专程陪我登上由哈尔滨开往加格达奇的火车,我一遍又一遍不停地打电话询问正护送世君由新林返加格达奇的弟弟,我说:“你仔细看着他,没准奇迹会发生,他会苏醒过来。”弟弟每次接到电话总哽咽着对我说:“二姐,他真的没气息了,面对现实吧。”

5月4日到塔河一下火车,我直奔县人民医院的太平间看望世君。见到他的那一瞬间,我浑身冰凉,他的面貌完好无损,甚至连擦伤的痕迹都没有,根本不像经历过惨烈车祸的人,他怎么就不能再召唤我一声了呢?我对他说:“世君,你后悔不后悔呀,你太认真了,你要是再多陪我一天,会有这样的事么?你把我抛下来,谁来管我呢?”我是个克制力很强的人,但那一时刻我大放悲声!

——摘自迟子建的文章

文章图片15

迟子建一直觉得,自己不属于那种对生活要求很高的女人,只是她的缘分到得很晚,在她34岁的时候,她认识黄士军。他陪她走过了四年的相爱时光。

文章图片16

丈夫刚刚去世那会儿,迟子建总会不由自主拨打丈夫的手机等电话里一遍遍传出的,总是冰冷的系统提示音:“对不起,您拨打的用户已关机。”然而她欲罢不能,直到有一天听筒传出的声音,变成“您拨叫的号码是空号”。她知道,以后连电话都不能打了。

文章图片17
文章图片18

“切身经历了生活的变故之后,我一度觉得上天对我是不公平的。因为我是一个认真生活的人,循规蹈矩,没有恶习,从不欺骗感情;而那些挥霍生活的人,却活得很好。我总是想不通。后来,我慢慢地接受了命运的安排。无论有没有宗教信仰,我们都要坦然地正视命运。”她用写作来化解自己的悲恸,真正让她解脱的是小说《世界上所有的夜晚》。

文章图片19

丈夫的去世,让她的生活跌入低谷,也成为了她创作的一道分水岭。如果说迟子建此前的作品是恬淡、忧伤,之后,她的作品中多了苍凉之气。

文章图片20

2005年出版的《世界上所有的夜晚》,是迟子建最接近个人伤痛的小说。

文章图片21

平日里,迟子建作息规律。

文章图片22

早晨七八点钟起床,晚上11点前入睡。写作之外,她喜欢下厨,常去烟火气十足的街巷闲逛,尤其是夜市。睡前,迟子建主要思考两件事:明天做什么菜,以及手头的小说接下来的情节如何发展。

文章图片23

那时,她住在位于哈尔滨群力新区新买的房子里。

这个住所,符合她的偏爱:窗外是江水和翠绿的外滩公园。白天,她习惯在客厅的餐台上,用笔记本电脑写作。有时,她抬起头,会见到窗外有鸟飞过。

文章图片24

爱人去世前一年,也见过一只大鸟。

有一次,他们在河边散步,见到草丛中出现一只从未见过的大鸟,“白身黑翅,细腿伶仃,脚掌鲜艳,像一团流浪的云,也像一个幽灵”。

文章图片25

丈夫去世后,迟子建对母亲提起这只鸟。母亲说,她在此地生活了大半辈子,从未见过这种鸟,那鸟出现后,你成了一个人,可见不是吉祥鸟。可在迟子建眼里,“它的去向如此灿烂,并非不吉”。她忘不了这只鸟,查阅资料得知是东方白鹳,数年以后,这只鸟飞入了她的小说。

文章图片26

她也有无可避免的焦虑。

伏案三十多年,她的腰椎颈椎成了畸形生长的树,给写作带来病痛的困扰。再加上年岁增长带来的不适,她时常觉得哀伤。

文章图片27

“我想把脸上涂上厚厚的泥巴,不让人看到我的哀伤。”迟子建在获得鲁迅文学奖的小说《世界上所有的夜晚》的开头里写。

在她大气凝重的文字背后,始终暗含着一种淡淡的忧伤。这忧伤随着年纪的增长,越来越浓。然而,读者却看不见她的哀伤,她总能从严酷冷漠苦涩甚至罪恶中寻见光亮和温暖,有时候可能只是云层里透过的一隙阳光,却能瞬间照亮苍茫。

文章图片28

迟子建是当今文坛一颗耀眼的明星。

她是三次获得鲁迅文学奖(中国首位)、一次获得冰心散文奖、一次庄重文文学奖、一次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一次茅盾文学奖等文学大奖的作家,在所有这些奖项中,包括了散文奖、中短篇小说奖、长篇小说奖等。部分作品在英、法、日、意等国出版,是当代中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文章图片29

王安忆丝毫不掩饰自己对迟子建的欣赏:“我最先是从照片上认得她,那时还没看她小说呢。看照片就觉得她很会笑,她笑得那么明朗,她也不是疯笑,也不是媚笑。就是一种非常开心的笑,我觉得这个女孩长得很好看,我就觉得这个人可以写出好东西,然后我看到了她的小说。我不是说她小说写得如何完美,我就觉得她有生气,她好像直接从自然里面走出来,带着勃勃的生气。”

文章图片30

自从上世纪80年代末,迟子建在鲁院作家班毕业,她便长居哈尔滨至今。

头10年,迟子建不喜欢这个城市,觉得陌生。生活了10年以后,她开始书写这座城市的过去。

文章图片31

迟子建:写不尽的爱与温暖。

迟子建的魅力在于,她平淡而有力地讲述朴素真诚的故事,却打动了每一颗善感的心灵。

文章图片32
文章图片33

迟子建:悲伤已过去,女性就算一个人,也要好好生活!

在不停歇的创作中,迟子建也成为了中国极少地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女作家。

我在央视的纪录片里看到的迟子建,已经57岁的她,明媚得像个少女。

文章图片34

她的笑容那么璀璨,眼里闪着光,有一种被生活滋养的甜蜜感。

她长得很美,尤其是她年轻时的照片,看上去很像年轻漂亮的样子。

文章图片35

如果不是随着纪录片的深度呈现,真的是很难看出来,这样的迟子建,居然已经独自生活了18年。

她在家中小心翼翼地保留着和丈夫喝过的最后一瓶酒,依旧摆放着丈夫的剃须刀,每一样物品上,都留有自己和丈夫的记忆。

文章图片36

能从她讲述的细节中,让人感觉到,那种爱与深情从未消失。

文章图片37

但更让我感动的是,她说自己并没有放弃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向往,但一个人也要过得热烈而美好。就算一个人,也要好好生活,好好锻炼。

文章图片38

她对着镜头微笑着述说的样子,真的很美、很美。

文章图片3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