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朝的异姓王爷——平西王府及吴三桂的后人

 青城历史聊斋 2023-01-16 发布于内蒙古

北京昌平有家“平西王府”,这座平西王府与吴三桂没有任何关系,是清朝康熙废太子的儿子弘皙府邸,昌平弘皙府,简称平晳王府。

真正的平西王府在今天云南省昆明市区的五华山。清朝初年,由于吴三桂因为剿灭西南的明朝残余力量有功,被清廷格外授予平西王之位。吴三桂经营云南期间,不遗余力地为自己整修了一座豪华的云南平西王府,供自己和自己的家族使用。此后一直到吴三桂去世,他都是以平西王的府邸作为主要居所。

  而《鹿鼎记》中,韦小宝在朝廷嬉皮笑脸说出了吴三桂的三件宝。不得不佩服金庸先生的严谨,这三件宝也确实是史实。曾经云南平西王风光一时,究竟聚集了多少珍宝,其中之一,就是一张“白质而黑章”的虎皮。这头皮色独特的老虎,是吴三桂当年在辽东当总兵期间狩猎所得,视为珍宝,南征北战都带在身边,一直带到云南的平西王府。还有一块大理石屏风,高六尺,山水木石浑然天成,画面为元代名人手笔,非常名贵。第三,是一块大红宝石,直径一寸,长二寸许,“光照数丈,炎炎如火”,非常罕见,吴三桂将其镶嵌在帽顶里。平西王府是明朝西平侯府,吴三桂向清廷索来作为自己的平西王府。吴三桂主政云南时期,认为平西王府格局太小,已经不能显示自己的威望,于是花费重金不断扩大平西王府的建筑面积,并用珍贵的建筑材料装饰其中,极尽奢华。

明朝万历四十年(1612年),吴三桂出生于中后所一位军官之家。他的父亲是吴襄,其生母的姓氏不详,但是其继母祖氏是辽西豪族祖家(祖大寿家)的妹妹。

根据史料,吴三桂排行老二,他的哥哥叫吴三凤。他弟弟叫吴三辅,以及两个妹妹。

吴三桂一家人原本并不是辽东中后所的人,他们的祖先原本是安徽徽州人,后移居到江苏高邮。因此,如果论籍贯,吴三桂应当是中后所人,真正的辽东人,祖籍为徽州或者高邮。

在《清史稿·吴三桂传》之中记载吴三桂是辽东人;《平定三逆方略》与赵翼的《平定三逆述略》中记载他是山海卫人;《明季北略》记载他是中后所人;《辽左见闻录》与《桑郭余鈴》记载他是锦州人;《平吴录》之中又记载他是铁岭卫人等。

当时,辽东属于明朝的边疆,因为辽地的左侧是蒙古部落,又与女真各部落接壤,右侧是朝鲜国,属于明朝重点防御的军事要地。

明朝在辽东经营两百余年之久,屯驻了大量军队,蒙古又是明朝大敌,故而明军在辽地始终保持高度戒备。

吴三桂祖先一直北迁,迁到边疆之地落户,大概与吴家的家庭经济状况有关。他们既不是必须戍守边疆的将士,也不是因罪谪戍边疆的罪臣,那么很有可能是因为生活窘迫被迫迁往边疆找生存机会或者去边疆经商。

从吴襄习文习武来看,吴家并不像是贫穷之家,不过肯定也不算很富裕,因为家境宽裕,就不会不会多次迁移,甚至迁移到边疆苦难之地。

根据其祖先居住徽州、累次北迁,最后到达辽东的情况来判断,很有可能是从事某种边疆商业活动的。

史料记载吴襄善养马,这可能与经营和贩卖边疆辽地马匹有关。

商人都是趋利所至,家随人迁,而且徽州又是经商成风的地区,吴家以贩卖辽地马匹为其营生,最后“流寓辽东”,就成为最大的可能。

可是,这个外省“流寓”来的家族却奇迹般地发达起来,最后到吴三桂手中,可以称得上是辽东的豪族巨姓。

当然成为豪族巨姓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大概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使得吴家迅速地发迹。

一是靠仕宦之途。

在吴三桂未发达之前,吴家还并不是特别显赫。吴襄在天启二年(1622年)考中武举进士,这一年,吴三桂已经10岁了。可是他能考中武举,足以证明吴襄的确在长期习武。为了适应在辽地与蒙古兵和女真兵作战的需要,他必须熟练地掌握弓马骑射的技能。

虽然说吴襄中举了,有了一定的地位,但是武举在明朝一般不受重视,一开始也只能出任一些比较低级的军官,还谈不上社会地位的明显变化。

这也就是说,吴家跻身于官僚阶层,并且以此为发达之阶,实始自于吴襄。

随着吴襄官位的不断提高,吴家家庭地位和经济状况也稳步上升。

二是与辽西将门世家祖家联姻。

靠着祖家的社会关系,吴家迅速地在辽地发展起来。祖家世世代代居住辽地,是明朝的宁远卫世将,到了祖大寿这一代的时候,已经历经五世,皆以军功发家,是真正的将门大族。

祖大寿于泰昌元年(1620年)授职为靖东营游击;天启元年(1621年)授职为中军游击,成为广宁巡抚王化贞的部属。后来与袁崇焕共同守卫宁远城,获得“宁锦大捷”,立下大功,从此平步青云,直到崇祯元年(1628年),崇祯帝为了安抚辽地将门,又擢升为前锋总兵,挂征辽前锋将军印。

随着祖大寿地位的迅速上升,祖家满门皆为将官。祖家是辽西首屈一指的将门巨族,为了表彰祖氏世代镇辽的功勋,至崇祯帝即位的时候,特命于宁远城内敕建祖家四世镇辽的功德牌坊。至今,这座牌坊仍矗立于兴城内中心大街。

吴家以祖家为后盾,得到了他们的庇护和扶持。两家之间结成姻亲关系,大约也是从吴襄投效祖家门下开始的。吴襄被招为祖家的门婿,祖大寿将妹妹嫁给了他,吴襄和祖大寿也就从部属关系进一步发展成裙带关系。

吴襄在祖大寿手下也频繁升官,最后升为都指挥使,留镇宁远。

崇祯四年(1631年),吴襄已经是锦州城的总兵官,总兵一职,在明朝是一地区的最高将官军职,是拥兵万人乃至数万人的高级将领,也就是说此时的吴襄真正的成为镇守一方的大将。

借助祖家的力量,吴襄官运亨通,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从此,吴家乱七八糟的人都纷纷走上了仕宦之途,最后祖吴两家都成为独霸辽西的声势煊赫的将门望族。

他们执掌兵权,握有数万军队,而且还有数千家丁的私人武装。

这又可称是一个以祖家为首的真正的大地主大官僚大军阀集团。

这个集团极其庞大,祖家吴家的家族人员分布于辽西地区各城镇,各要塞,各交通要道,把持着辽西地区的一切权力,掌握着辽西地区的生杀予夺大权。

实际上,要不是满洲女真崛起,辽西地区已经成为祖吴两家的天下。

就连朝廷大员,直至皇帝也不敢轻易地去触动他们当中的任何一个人,就算是家族中有人犯了大罪,也不得不采取宽容的态度。

在吴三桂崛起前,此时的吴家已经是集官僚、军阀与地主三位于一体的辽西超级豪族。吴家的发迹和神奇般的崛起,肯定不是来自正当途径,而是依靠权势的巧取豪夺,从而聚敛了惊人的财富和庞大的家业。

吴三桂的后人最有可能的是在这个贵州深山一个叫马家寨的地方,马家寨中有200多户2000多人都是姓吴的,其中一位叫吴永鹏的人,自称是吴三桂第十一代后人。马家寨的具体位置在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岑巩县马家寨。

吴三桂有2个儿子,一个叫吴应熊一个叫吴应麒。

历史上关于吴应熊的历史资料还是非常多的,也很详细清晰。当时反清的前夕,吴三桂就派人到京城接这个吴应熊走,但是吴应熊不肯回昆明,而且还告诉了吴三桂康熙要提前削藩的事情,然后吴应熊把自己的大儿子吴世璠秘密带出了京城。

最后吴应熊和他的小儿子吴世琳都被康熙杀了,而吴三桂死了之后吴世璠就继位了,最后兵败身亡,也就是说吴应熊这一脉断了。

再说吴应麒,吴应麒在吴三桂还在的时候,转战了很多地方,吴三桂死了之后,就跟随侄子吴世璠退守昆明,之后关于这个吴应麒的记载就消失了。史书无任何资料记载吴应麒的情况了。

清廷对吴三桂家族有头有脸的人是怎么个结局都有记载,但是唯独这个吴应麒没有记载。所以现在的马家寨的人说了,吴应麒消失了那是因为当时看到明朝大势已去,所以就选择隐居了,当时化名吴启华到了这个思州龙鳌里隐居,而吴启华隐居的时间和吴应麒消失的时间差不多的,思州龙鳌就是上面提到的马家寨。

公元1678年,吴三桂在衡阳因病去世。民间对吴三桂的评价比较复杂,有人认为他是个枭雄,也有人认为他是个汉奸。关于吴三桂的研究有很多,其中有一项研究跟他的墓地有关。那么,吴三桂的墓地到底在哪儿呢?

具体位置在贵州省黔东南州首府凯里市岑巩县的马家寨,该地区大约有230户百姓,总人口约有2000多。虽然他们所在的区域名叫马家寨,但是当地百姓却普遍姓吴,因为他们基本上都是吴三桂的后裔。为何他们会取名马家寨呢?隐藏300年的秘密,最终被吴三桂的后人揭开,这个小山村后来成了一个旅游景点。

 吴三桂的后人表示,他们的先祖惨败,一路逃到马家寨的时候,有一个名叫马宝的军师功勋卓著,他拼死护送陈圆圆等人,逃到了相对安全的区域。幸存下来的人,为了感激军师马宝,将该地的名字改名为马家寨。改成这个名字还有另一个好处,那就是掩人耳目,躲避清朝士兵的后续追杀。

清朝掌权时,马家寨的人一直不敢承认身份,生怕被人抓去。后来清朝灭亡,他们才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来历。因为吴三桂和陈圆圆的墓地,马家寨成了一个旅游景点,每年都有大约5万人前来旅游,能给当地创造500万元左右的旅游收入。有人因此调侃说,吴三桂虽然已经死了300多年,可他的名气和历史事迹,还是给后人提供了许多帮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