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 队 “铁 姑 娘”

 白羊文艺 2023-01-16 发布于辽宁










塞堡故事连载(十八)



左云威鲁堡,因倚古长城扼要塞口而故称塞堡。
悠久的历史和源远流长的古堡文化,孕育着许许多多趣闻轶事,也流传着精彩纷呈的古堡故事。这些故事,筑就在边墙(长城)、烽火台的夯土里,潜藏在堡墙根基沧桑的青石条里……




五队“铁姑娘”


陈全旺整理


大集体时期,威鲁堡为农业生产大队,下设六个生产小队。第五生产队有50多户社员,190多口人,一段时间内,在妇女劳力中就有7个年龄相仿的大姑娘,人们称五队的“七仙女”。这7个姑娘,在不时兴时髦衣着和化妆修饰的那个年代里,个个都出落的像出水芙蓉、亭亭玉立、活泼大方,小伙子们无不另眼相看。她们在队里干活不挑肥拣瘦,勤快利索,能撑起半边天;参加民兵训练比赛,团员青年学习知识竞赛均是好手,连续几年被威鲁公社妇联评为“铁姑娘战斗队优秀班”。人们都称赞说是五队铁姑娘真格像铁一般坚硬,像淬了火似的。
像这样的女子村里还有好多,她们一般都上完了小学,个别家庭条件好一点的,或许能初中毕业。她们也有理想有抱负,有求学进取的渴望,但是她们没有择学的条件和择业的余地,从弃学到出嫁,把一生中火热的青春时光都献给了家乡,活跃在农村广阔天地。
村里人们说:“看人家五队那几个女子们,真有使手(方言,作用大意思)做啥像啥,可细的(好的意思)。”确实,队长更为看好重用,关键时候也把她们当作男劳力用。为了派活方便好管理,队长索性把7个姑娘从妇女劳力中选拔出来,由一名靠得住的男劳力领队,组成了一个作业小班组,平时专门搞一些突击性的、专题性的农活儿,人们称“姑娘班”。队长还根据农活的性质,宜分则分,宜统则统,对于一些需要集中劳力完成的活儿,如起山药、踩萝卜等。就将妇女们集中起来会战。
春季,男劳力下地播种,辅助劳力在村里各家各户集粪、滤粪,一般妇女两人抬一筐,姑娘们和男劳力一样,一人挑一担(两箩头),为此队长怕妇女们混在一起劳动,影响姑娘们的情绪,就把集各户羊圈粪的活儿,单项指派给了姑娘班,羊粪的比重稍轻一点,姑娘们也能挑得动;把秋大粪、尿坑较重一点的粪,让妇女们两人抬一筐,毕竟还是苦轻一些,这样搭配就提高了妇女们的劳动生产效率。自然在记酬上也要体现,一般妇女们一天记6分工,姑娘们8分工,刨粪的男劳力10分工。
春耕期间有时因男劳力抽调不开,队长第一时间考虑到的就是姑娘们。比如拉砘磆碌、帮耧等活儿,也临时抽调几个姑娘来应急顶班。
夏季农田中耕,考虑到姑娘们家务事拖累小,年轻人行走便利等因素,队里将离村远急需锄的地块,分配给姑娘班去赶趁着完成。
八月秋忙,秀女上场。在风磨谷穗的抢收工作中,姑娘们更是方显本色,白日里除能够圆满完成自己承揽的收割任务,晚上还要与男劳力一同夜战扬场,每日在夜间十一、二点才能回家。偶遇个别地块略超出当日的任务,也要捎晌捎昏加班加点地去完成,从不拖延。
农业学大寨运动,不时地掀起一个又一个高潮,北方农村的冬闲,也变成了冬忙。威鲁堡水利建设开渠、挖蓄水池工程,每年冬季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全村劳力全上阵,民兵、铁姑娘战斗队打冲锋,真可谓与天斗、与地斗其乐无穷。此间的铁姑娘班不归队长管理,直接融入了大队铁姑娘战斗队统一领导、统一劳动、统一训练,晚上夜校统一学习、排戏等活动。
在劳动工地上,男劳力打眼放炮、起石头,妇女们搬石头,民兵姑娘们推拉小车运石料。朔风凛冽,严寒地冻,只见姑娘们单薄的红头巾上冒热气,体现的是姑娘们的铁骨气,她们的形象得到了社员们的赏识。工地休息时间,民兵们还要进行训练,姑娘们同小伙子们一样,英姿飒爽,使枪弄棒,土里雪里起卧不逊于男儿,柔里带钢。
那个年代的人们,生活条件虽然较差,但人们的生活激情很高。一年四季晚上都有活动,大小队干部们每日开会,研究工作,青年们在夜校学习时事政治、科技文化知识、排戏。夜校一度时期叫大队俱乐部,每天组织学习完毕,男女青年拉歌对唱此起彼伏,欢歌笑语朝气蓬勃,知识竞赛比学赶帮,文化生活比较充实。之后参加剧团的青年们还要留下来对词、排练,农忙时间较短一些,冬季夜长每晚都要活动到十一、二点。
五队的铁姑娘们,不仅在队里生产劳动方面能独当一面,而且样样工作都很优秀,7个姑娘有4人参加大队剧团,其中许坠弟、问美荣两人都爱唱会唱,都学会了一些表演艺术,两人先后在剧团都是骨干演员。她们在《红灯记》剧中扮演李铁梅,在《沙家浜》中扮演阿庆嫂,都能演出主角的特色,场场演出都很出色;张三仁为老旦演员,扮演过李奶奶等角色;郭金凤为女配角演员。在几次公社民兵比武中,贾金凤、司菊香以优秀成绩为大队民兵连获得殊荣;王二女初中毕业,在姑娘们中算文化人,在公社妇联举办的妇女普法教育知识竞赛中多次名列前茅。
时光流逝,时代变迁,农村改革开放已经过了40年,将近半个世纪的五队铁姑娘事迹,已经成为历史故事。姑娘们早就各嫁东西,都到了尽享天伦之乐的人生阶段,不知她们回想过那些年的风华岁月没有?但是威鲁人特别是五队的老人们,还没有忘怀当年的7位“铁姑娘”。
(致谢百度图片)











作者简介
陈全旺,男,山西省左云县威鲁堡人,1954年出生。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高中毕业后当过农民,后在县机关及乡镇任职。热爱文学,退休后开始习作,并在《山西晚报》《今日大同》《左云文艺》等报刊发表作品60多万字。出版《塞堡风情话威鲁》《典藏威鲁堡》散文集两部,现任《月花池》乡村文艺杂志主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