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让你一年顶十年的四种思维模式(强烈推荐)

 马思鹰眄 2023-01-16 发表于陕西

张一鸣

认知就是一个人最大的竞争力。 —— 张一鸣

认知是今天被提到最多的一个概念,到底什么是认知?

为什么在职场、事业甚至生活中有所成就的人都特别强调认知?

前段时间总结了回顾了自己十几年职业生涯的心得,今天和大家从另一个视角聊一聊,所谓认知是什么,以及四种最重要的思维模式。

01 认知是什么?

认知的定义有很多,在认知心理学中,最经典的定义是:

对经由感知觉系统输入的刺激所进行的六种心理过程。这些心理过程包含:转换、缩减、添加、储存、提取和运用。

对我们而言,以上定义略显学院派,我个人还是比较推崇另一个更简洁的定义。

认知,就是你如何认识、思考和理解身边事物的一种方式。

以中西方哲学的差异为例。

西方哲学对世界的底层认知是一种物质。并由此衍生出科学的实验方法,强调逻辑,因为物质可以被检验,可以被分解,可以被验证。

东方哲学对世界的底层认知是一种精神。并由此衍生出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宇宙与我本一不二,认为我自具足。

除此之外,

西方哲学的思想根源是彼岸思维,认为想获得人生的解脱就必须要到达彼岸。

东方哲学的思想根源是此岸思维,认为彼岸不足为稀,此生最为珍贵。也由此,有了孔子的那句名言:不知生焉知死?

由此,衍生出两种完全不同的文明形态。

这就是认知的差异。

如果你还不能理解,也可以更简单地看看,为什么不同的人在面对挑战时会展现出不同的行动状态?

因为,在有些人的认知里,挑战是障碍,是麻烦,是恐惧,是失败的风险;而在另一些人认为,挑战是机会,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而大家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则反映出更高的一种认知,即: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由此可见,不同认知下,对于困难,挑战,磨炼的态度必将导致完全不同的行为方式。

由此可见,张一鸣所谓的“认知就是一个人最大的竞争力”,此言不虚了吧?

从认知到行为仍有距离。

因为,认知只能带来心理上的变化,却无法给予更直接的行为指导。因而,从认知到行为之间,还有一层更具体的行动方案,我们统称为思维模式。

下面介绍我个人十几年工作、阅读、持续学习后,体会和实践过的最重要的四种思维方式。

我常常想,如果我能更早一点领悟到这些,或许后来的发展,今天的状况也能有更大的不同吧。

文章图片2

图:摘自网络

02 思维模式一:未来思维

美国心理学家、经济学家、计算机科学家赫伯特·西蒙认为:管理就是决策的过程

这个论断源自于他的行为心理学理论。

其实,推而广之,人生也是一个不断决策的过程。

当你点开这篇文章的时候,你做了一个决策;当你决定继续看下去时,你做了一个决策;当你为文章的价值点赞转发时,你又做了一个决策。

这些生活中的点滴行为,就是是不断决策所连成的线。

因此,我们甚至可以说,人生的轨迹就是一个个决策连接而成的。

决策不仅会描画出历史的曲线,也会影响未来的走向。

如果刘强东当年决定读师专,就不会有后面的京东;如果没有当年毛主席抗美援朝的决策,就不会有后来几十年的和平发展环境。

所以,决策的质量几乎决定了未来的发展质量。

如何才能尽量避免错误的决策呢?

这就是未来思维要谈的问题。

所谓未来思维,就是不以当下的处境和情绪为依据,而以未来更长期的视角为标准来决策的思维方式。

比如,当你在公司被老板骂的体无完肤时,心情一定极度低落,或许有委屈或不甘,但不应该因此而做出离职或跳槽的决策。

因为,当下的处境终会成为过去,而决策的结果却是影响未来。

未来思维下,评判当下处境的标准,并不是你此时此刻的心情和状况如何,而是通过当下的经历,未来如何可以成为更好的自己。

如果你要做一个可能对未来有长远影响的决定,可以使用三十原则。即:

10分钟,10天和10个月之后,你是否还会坚持这个决定?

为什么说冲动是魔鬼?

因为冲动的时候,通常都是你的情绪高点。

比如,开心、难过、消沉、沮丧,当这些情绪出现高点时,也是最容易做出非理性决策的时候。

而三十原则,就是要用时间让你的情绪从高点回落,此时理性脑回归高地,你再去想想那个决定,是否会有所不同?

未来思维的另一个妙用,是重构当下的价值判断。

张磊在《价值》这本书里提到:很多问题一旦拉长时间周期看,就不成了问题。

(此处已添加书籍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比如,京东在早期选择自建物流就是一个具有未来思维的决策。

从彼时彼刻看,这是个愚蠢的决定。

马云曾预言,京东的重资产模式最终将把自己拖死。

而事实证明,这一决策着实英明。

如果拉长周期看,看到的就不仅仅是当下的成本超支和盈利困境,而是未来对整个供应链的掌控力,以及对用户体验的更强保证。

当然,你可能说这是一个成功案例,而我们生活中可能更多的是失意的时候。

但这种失意仍然是你当下的处境。

正如我们回想当年上学时,因为某次考试不及格时所面临的责难,甚至严酷的教训,此时的看法和当时一定有所不同。

你会发现,原来当年恐惧的,今天看来其实都不是事儿。

同样的,想象五年和十年后的你,回想起今天失意,又会有哪些不同的感受和收获呢?

这种以未来价值看待当下处境的思维,也是未来思维。

文章图片3

图:摘自网络

03 思维模式二:复利思维

复利思维这个词,一定会让你想到巴菲特的滚雪球理论。

非也,非也。

我说的复利思维,其实是未来思维的一种延伸,关乎你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放大自己价值的一种思维方式。

时间是对人最大的制约。

我们每个人一生就几十上百年,其中创造价值的过程也就几十年,这几十年刨掉吃喝拉撒睡,可能就所剩无几了。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放大自己价值呢?

说一个我自己实践的例子。

两年前的某天,老板给我们所有管理者发了一个免费的直播分享,希望大家能学习一下。

我认真的学习了那个分享(可能只有我学了)。

如果停留在此,那这个学习的价值,就是能给你实际的工作提供一些指导和方法。

但这个价值不够。

我做的第二步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工作实践,将这个分享整理成了一个材料,在某个论坛上做了分享。

那次分享一共两场,每场2000元酬劳。

之后,我又在某个线下分享会做了这个分享,由此认识了很多同行朋友。大家给我很多积极的反馈。

之后,我又把这个分享的内容整理成文字发在专栏里,名字就叫:【干货】数字化时代,如何让项目价值看得见。

之后,我在面试字节的时候,又用上了,并且成功的通过了面试。

之后,我在字节的工作中又用这个内容进行内部培训……

以上所有的价值,都只源于我曾经听过的一个免费直播。

而后续的所有输出,无论什么形式,核心内容都是对那次学习的理解。

所以,你应该能理解我所谓复利思维的含义了。

按照复利思维的原则,今年你读到的这篇文章,也不会停留在这篇文章,他会变成我未来的短视频、直播、甚至课程。

因而,你会发现,所谓复利思维,就是一件事情反复变现的过程。

前提是先有未来思维,然后基于未来视角定位当下价值,然后才有对当下工作、学习、每一篇文章、每一次阅读的反复变现。

有限的时间内,做了有限的事情,但通过复利思维,价值却可以一次次地被反复放大。这就是复利思维的奥秘。

你不用把时间掰成八瓣来用,而是要把一份时间内的价值,复印成八份。

最后做一个小练习:如果公司安排你参加一次为期1天的管理培训,请问基于复利思维,你如何做才能让这1天的价值最大化?留言区见。

04 思维模式三:批判性思维

网上有一段1959年BBC采访罗素的珍贵录像。

文章图片4

罗素

这段对话中,罗素所强调的:关注事实。

就是批判性思维的精髓,也是保持人间清醒的不二法门。

举个生活中的例子。

你想开一个小饭馆的时候,身边的朋友纷纷表示这是个好主意,一定大力支持。

然而事实是什么?

事实是,这些口头表示支持的并没有来捧场,也没有帮你宣传,更没有为了助你一臂之力出钱出力。

这种生活和工作中打口炮的人很多,而真正付诸行动的人却很少。

批判性思维并不关注口头上怎么说的,而关注事实上怎么做的。

口头上说的甚至连态度都算不上,因为只有行动才能表明态度,没有行动的态度都是假象。

当你能做到只关注事实的时候,就已经入了批判性思维的门了。

除此之外,如果想更进一步,还可以在面对各种观点的时候,进行如下思考:

1. 对方所说的观点,逻辑是什么?

2. 支撑观点的事实依据是什么?

3. 这个事实依据,是否具有普遍性?

4. 说观点的人是否亲自实践自己的观点?

5. 实践观点的结果是什么?

6. 还有哪些人实践过这个观点?他们的实际状况如何?

以上这些问题,都是批判性思维中需要回答的问题。所有的追问,都指向一个焦点,就是:事实。

昨天在上课的时候,我也给学员举了个职场的例子,也是批判性思维的运用。

在职场中,难免会有人反对你的观点、方案、想法,当有人反对你的这些想法的时候,事实是什么呢?你有思考过么?

其中一个事实可能是这样的。

职场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这个角色是组织赋予的,并不代表他自己。

每个角色的背后都有各自的利益归属。因此,当一个人反对你的观点,方案,想法时,并不代表他个人反对你这个人。

事实是,他的角色所背后的利益在反对你的这个观点、方案和想法,因为你的这些想法与其利益相悖或会损害他所在组织的利益。

当他反对你的时候,他只代表了那个角色,以及那个角色背后的利益群体。

推而广之,赞同也是一样的道理。

因而才有那句话:敌人和朋友都是暂时的,只有利益是永恒的。

当然,不排除还有别的事实,只是在你准备抗争、辩论,甚至怀恨在心时,先审视下事实是什么,或许你会发现那个反对者的不得已。

而那个不得已,才是真正的事实。

文章图片5

图:摘自网络

05 思维模式四:反本能思维

你是否经常不自觉的拿起手机放不下,然后刷了好久的视频突然发现,你拿手机其实是想要给自己充话费。

本能脑是我们从爬行动物阶段继承过来的结构,亿万年来一直存在我们大脑的深处,并且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日常的行为。

我们都渴望自由,而自由的本质是自主,自主就是能做得了自己的主。

但是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做不了自己的主,这是一个几乎人人被控制的时代,不是被别人控制,而是被自己的本能和潜意识控制。

本能脑作为比较低等的组织,通常只关注肉体的安全和安逸。比如,停不下来的游戏,刷不住的视频,止不住的美食诱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热点新闻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