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聚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与影响因素,主要有哪些?大部分学者认为,产业集聚是能够促进经济增长的。如Jacobs首先提出多样化能通过产业间的动态外部性来促进经济增长之后,部分研究开始利用国家层面的数据,来实证分析多样化的产业集聚对于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之后,Frenken等进一步对多样化产业集聚进行分类,并通过研究后发现,只有相关多样化产业集聚才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与发展。 ![]() 与上述研究不同,Han和Gwang-Ho、Cheng和Xiao进一步将所研究的产业范围聚焦到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上,他们研究后发现,以上两个产业的集聚主要是通过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来促进经济增长。国内研究主要开始于改革开放后。具有代表性的作者主要有梁琦、徐康宁、孙久文与叶振宇、范剑勇、贺灿飞等。他们主要对我国改革开放后不同行业的地理集中程度进行了研究,证明了我国的专业化与集聚化的推进,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 之后,学术界重点关注产业集聚与地区差距之间的关系:与国外研究较一致的是孙晓华与柴玲玲。他们认为,相关多样化的产业集聚有助于经济增长与稳定。与国外观点略有不同的是,有部分学者认为产业集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需要通过一系列的中间因素,才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与效率的提升。 ![]() 如周奕、黄庆华等、陈晓峰与周晶晶等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计量模型进行分析后发现,产业集聚技术水平的提升,不仅能够促进经济带与城市群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高,而且能够进一步通过产业集聚和区域创新的互动、知识与技术溢出效应对经济增长产生促进作用。基于后文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的需要,接下来将分别对产业集聚是如何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及影响因素进行综述。 理论分析关于产业集聚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主要包括分工与专业化理论、集聚经济理论、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内生增长理论、外部性理论、Hoover理论六个方面: ①分工与专业化理论。该理论认为,产业集聚的经济增长效应是主观与客观、市场与政府相互作用的结果。分工的深化会促进产业集聚水平的提高,进一步提升经济发展水平。按照科斯的观点,随着交易成本的降低,新知识会沿着其边际变化而产生,生产会沿着企业内部的协调成本等于企业的交易成本而进行。 一旦企业在一个地区内形成,就会通过自我增强机制,促使产业集聚现象的产生,进而产生外部经济,促使区域获得规模经济,促进经济增长速度的加快;此时产业的进一步集聚,又会再次推动分工与专业化。同时,产业集聚也会根据其内部的协调成本和交易成本确定边界,即一个地方的产业集聚不可能忽视距离,无限制的对其他地方产生外部经济。 ![]() ②集聚经济理论。其本质是一种外部经济,主要是由与专业化相对应的规模经济和与多样化相关的范围经济共同形成的一种经济效益。而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集聚可通过中间投入的规模经济和知识溢出等方式,推进制造业专业化分工,提高技术进步水平,实现制造业结构升级,进而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高协同集聚效益,促进经济增长。 ③熊彼特的创新理论。熊彼特认为基于创新活动而形成的“创造性破坏”,不仅是经济增长的源泉,而且还会对技术进步、经济结构调整产生积极作用。这种“创造性破坏”,为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协同集聚,实现“有秩序的经济结构调整”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 ④内生增长理论。该理论认为,产业集聚通过知识与技术溢出效应促进经济增长。如赫希曼认为,不可能在多个地区同时出现经济的快速增长,一旦某个地区率先实现了经济增长,就会有一股强大的力量促使经济增长在其发源点的周边地区集聚起来。知识与技术溢出可能会通过人力资本的流动、跨区域间的企业合作、企业衍生、产业链条的拉长等方式,对外围和周边地区的公共服务、教育与培训等起到促进作用,实现经济增长。 ⑤外部性理论。该理论认为,产业集聚通过产业内部与外部互动,促进经济增长。产业内部互动主要是指单一产业内部或者多个产业内部通过劳动力、资本等资源要素的投入产出,以及知识与技术的溢出,对经济增长产生促进作用。而产业外部互动,则是指产业通过MAR外部性、Jacobs外部性、Porter外部性等,对经济增长产生外部性效应。 ![]() ⑥Hoover理论。该理论认为,经济增长具有自我强化的机制,其自我强化过程主要体现在产业结构的复杂关系与空间结构的区位选择关系上。且产业集聚产生的外部性对同类、上下游的企业和产业可以产生一个吸引力,进而吸引这些企业、产业加入集聚体,进而促使整个区域的经济增长。 影响因素目前,学术界对于产业集聚促进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分析,主要是沿着“提出因素—理论分析—模型构建—实证分析”的脉络而展开。根据藤田昌久的研究可知,经济增长和产业集聚是相互促进的。即当经济发展从分散趋于集中时,知识不断扩散与传播,各种创新也会以较快的速度产生,与此相伴随,集聚地区的发展程度就会高于分散地区。此时,产业集聚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主要有人力资本或熟练工人数量、专利数量等。 ![]() 而从一个地区的发展现状、实际及地理区位等来看,影响一个地区产业集聚的因素主要包括自然与人力资源、历史与文化、政策和制度等。这一方面的研究主要以早期的国外研究为主。此后,国内学者以此为基础,并参考新古典经济学等理论,通过在模型中加入若干控制变量,利用系统GMM、2SLS、空间滞后模型等方法,对产业集聚是通过怎样的因素、机制、路径等,在大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增长给予了分析。而关于是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协同集聚,还是其中单一产业集聚促进了经济增长的研究,遵循的路径则是“现象→机制→效应”。 总之,当一个地区或城市专业化的从事于某一产业时,就有可能对本地区(本地)的经济增长产生促进作用。但当产业集聚到一定程度时,规模不经济就会大于规模经济,此时,这一地区(城市)就需要通过产业的进一步分工、产业转移、产业链条的延伸、人力资本的流动、知识与技术溢出、外部经济等方式,使这一地区(城市)的专业化集聚不再拘泥于本地区(本地),而是在周围邻近地区(城市)形成新的产业集聚,从而促进周围邻近地区的经济增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