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传统建筑为什么拥有不朽的艺术美学?

 黄之中 2023-01-16 发布于上海

图片

“中国建筑为东方独立系统,数千年来,继承演变,流布极广大的区域。虽然在思想及生活上,中国曾多次受外来异族的影响,发生多少变异,而中国建筑直至成熟繁衍的后代,竟仍然保存着它固有的结构方法及布置规模;始终没有失掉它原始面目,形成一个极特殊、极长寿、极体面的建筑系统。”    ——林徽因

前言

中国著名建筑学家林徽因曾说,中国建筑有特别大的机会,可以直接跨入西方所说的现代观念中去。中国人用全自然的材料形成了一个可持续千年的弹性体系,这是能启示未来的体系。

图片

世界上现存最古老最高大之木塔——山西应县木塔

图片

北京紫禁城

在中国,按照现代的或西方的学术,重新来塑造中国建筑史或美学艺术的观念,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是最重要的开拓者之一。梁思成先生在做中国建筑史研究的时候,是以欧洲西方建筑史为参照的,因此,本文接下来将以和西方建筑相比,中国传统建筑具有哪些可留存千年不朽的美学特征。

图片

中国近代建筑之父——梁思成(1901—1972)

传统建筑中特殊的平面布局

通常大家对建筑的研究通常会先考虑造型与立面的丰富性,但其实这些都是典型的西方建筑学概念。而中国建筑以院落为基本框架形成的一组建筑,它不是以单栋建筑来讨论的,这是传统建筑中非常特别的地方。所以说,中国建筑第一个基本特征,是其特殊的平面布局

图片

浙江乌镇的平面布局

中国现留存的古建多以明清为主,其基本可分为两种不同体系的院子。第一种体系是在强烈的儒家礼制背景下形成的,有中轴线,区分层次,有主有次,左右对称,坐北朝南等等,如北京四合院、故宫、祠堂庙宇等都是都是非常典型的格局。

图片

故宫格局

另一个体系,贯穿了很强烈的道家背景,即中国园林。园林的格局自由、不对称,它也是院子的一种,但是里面有山有水,形成的是一个如同山水画一样的小小自然世界。这两种院子的特殊布局,在全世界应该是独一无二的。

图片

浙江濮院时尚小镇

在典型的住宅建筑中,都会有以上两种特殊的平面布局,这些宅院都具有文化上的意义,解决了人生活在世界上很基本的一些问题,从出生、长大、结婚、生子一直到死亡,这些空间不仅可以告诉你,你从哪里来,而且会清楚地告诉你,你将来要去哪里。

中国以前是以科举制度为核心的社会,所有现在所认为的中国乡村住宅都是以前读书人的住宅,这些住宅的规格很高,无论规模宏大还是一进小院,从正门,到正厅都会挂有中堂和对联,有八仙桌,或者太师椅。皆保持非常有尊严、有文化的礼仪空间。

图片

电影《卧虎藏龙》中的正堂剧照

建筑环境之美

中国的山水画,皆包括在真实的环境里,只要是存在传统建筑的地方,都和周围的山水树木形成特别和谐的关系,如同真的画作一般。何为中国的城市?如杭州,城市中心有一片湖,一半山水,一半房。从文化的角度讲,这就是最典型的一个样板,可称为“一半山水一半城”。这也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第二个基本特征——环境之美

图片

杭州——一半山水一半城

具体到建筑在城市中是表现形态,可拿宋代著名山水画家李嵩的《西湖图卷》来阐述,此图的构图手法较为独特,整个城市都是俯瞰,能看清楚的建筑大概只有雷峰塔、保俶塔,还有几座大一点的寺庙、城楼的屋顶,大部分建筑都看不见,全部笼罩在树木当中。这就是中国的城市,所有的建筑全部笼罩在自然之中,跟自然的山水树木发生关系。这样的审美观念,最早可能在五代或唐朝末年,就已经成型了。这与西方古典的纪念性建筑不一样,他们是把建筑作为一个很突出的形象进行表达。

图片

李嵩《西湖图卷》

特殊的建造体系

建筑里面最持久的材料是石头,但在传统建筑中石头并不作为主材,主材实际上是木头。如果以结构作为主体的话,中国建筑的结构主体是木头,因而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以木头为主的自然与真实的建造体系。

图片

中国木结构——唐代斗拱

相对于全世界其他地方的木构建筑体系来说,中国传统建筑的特征在于它是用相对较小的木头做成的装配式,这较于其它国家是很先进的一个观念。如山西佛光寺大殿、南禅寺大殿、芮城永乐宫、蓟县独乐寺、山西应县木塔、河北正定隆兴寺......这些唐、宋、元三代的建筑皆已上千年,什么样的体系,能够让容易朽烂的木结构建筑存在千年之久?

图片

山西南禅寺大殿

图片
芮城永乐宫

在世界各国常谈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下,中国传统的建筑体系其实就最可持续的一种体系,木材结能存在千年,是非常了不起的建造艺术这种特殊在于建筑保护了非常好的装配式体系。中国古代的建筑工匠在构建这个体系的时候,非常仔细地想到了建筑的材料,比如说如何能够持久地存在?如何被保护?如何更换?装备式体系不仅是造得快,成语里面有“偷梁换柱”,就是说维护建筑的时候,梁坏了就换一根,柱子坏了也可以换一根,在不影响整个体系的情况下,都可以实现。还有“房倒屋不塌”。就是说哪怕地震了,墙塌了,但房子的骨架还在那里。

图片

殿堂式木结构

木构建筑体系以南北为区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种是北方体系抬梁式结构,柱子上面架梁,一般柱子和梁都比较粗,如北京的故宫和山西的大院民居。第二种则是南方体系穿斗式结构,一般梁不架在柱子上,而是像一个编织体,穿过柱子,所以柱子相对来说就会比较多。

图片

山西民居——王家大院内部(北方)

图片

穿斗式建筑结构(南方)

当然,中国传统建筑中也不只是这两个体系,还有占比较少的井干式的结构,多分布于东北林区。但在木构建筑体系中最重要的特征在于斗拱,斗拱的体系可以看到历史的变化。从唐至宋代,斗拱体系是具有真实作用的,斗拱置于柱子之上,将屋檐伸远,可起到保护木结构在下雨的时候不被雨水淋到。

图片

佛光寺大殿——斗拱雄大,出檐深远

唐宋以后的斗拱材料就开始变小了,出檐的深度也开始变浅。而元明清的建筑斗拱多已不发挥其原来的承重作用,变成了装饰性的建筑元素。

建筑依存于礼制

古代中国,建筑的平面布局等一列的设计问题皆是由学者、知识分子、礼部官员等来决定的,他们非常清楚建筑的整体格局。就像中国的语言体系一样,中国古代建筑是属于一个整体的社会制度,大多数人都很清楚它的结构与文化内涵,依存于完整的社会文化制度。

《史记》中记载霍去病马踏匈奴,得胜归来后,汉武帝赏了他四百多间房子。于记载中可知古代称房子的“一间”,是可以作为度量单位的,这种度量单位已经固化并形成了一种体系,可以让人非常清楚地知道这四百多间房子大概多大,什么样子,不需要再做补充的规定。所以在过去,整个社会有一个完整的制度,建筑就是这个制度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是中国建筑非常特殊的地方。

图片

礼制古建筑代表——天坛祈年殿

特殊的色彩与肌理

当代建筑色彩皆趋向于灰色,有其特殊的原因。西方文艺复兴之后的建筑基本都没有颜色,因为文艺复兴要复兴希腊和罗马,重塑审美。在研究希腊的时候发现,雅典卫城都是白色的,所以现代建筑最喜欢的颜色是白色。至于古罗马的建筑,当时已经呈现的是废墟状态,也没有其他的颜色。但其实考古学家会告诉你这是一个误解。其实希腊建筑是彩色的,只不过因为时间的流逝,颜色都被冲刷掉了,所以大家看到以为是白的。而一旦形成了这种审美趣味之后,大家就会习惯性地来使用它。

图片

古罗马城市遗址

相较西方而言,中国传统建筑的色彩艳丽丰富,这个特征基本都存在于官式建筑中而得以被保留下来。宋代《营造法式》里完整保存下来的彩画部分基本上和故宫里看到的彩画体系是一脉相承的。从色彩特别丰富的“五彩遍装”,一直到最纯粹的、纯绿色的“碾玉装”,大概有“青、赤、黄、白、黑”五大类的色彩体系。中国的建筑,一向就是这样五彩缤纷的

图片

宋代“五彩遍装”彩画复原示意图

图片

中国古建筑中的孔雀蓝——晋城玉皇庙山门

图片

紫禁城的那一抹朱红

当然,并非所有的建筑都是色彩斑斓的,如宋代的《千里江山图》中的建筑是黑白的,山水之间的村庄或农庄的色彩的确都很单一,这与儒家的兴盛是直接相关的。“万般为下品,惟有读书高”,由于当时的科举制度,中国乡村里几乎都是文宅,所以会传递出一种唯读书至上的价值观。

图片

《千里江山图》(局部)

除此之外,只保留木头本色的这套色彩系统在传统古建筑中占比也很大,影响这类建筑色彩是和唐朝末年到宋代佛教里面的禅宗文化有关,它追求更朴素、自然、直接的形象。现在江南一带还有农村民居,保持着木头本色,也是宋代文化的一个遗存。

图片

朴素、自然的木头本色民居

传统建筑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特征就是它的材料和肌理。中国建筑中使用的材料中大部分都是自然的材料,比如说木头、土,砖,都是可再生的自然材料,构成了一个全自然材料的体系,而且都有非常丰富的肌理。

图片

浙江乌镇建筑

纵观中国古代建筑,从古远年代半坡先民在河岸边用木架和草泥建造的半地穴式房屋群到号称始皇帝建造的那座“履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的秦阿房宫,再至被美国当代建筑师恩·贝康称为“在地球表面上人类最伟大的个体工程”的北京城。中国建筑在地址选择、样式结构、设计思路方面表现出来的审美追求,经过漫长的岁月,从幼稚走向成熟,最终积淀成中华建筑美学精神的基本维度,成为我们认识中华建筑所具有的“永恒魅力”的关键所在

结语

建筑是时代的一面镜子,它以独特的艺术语言熔铸、反映出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审美追求,建筑艺术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显示出人类所创造的物质精神文明。西方古典建筑充满着宗教神秘主义的情绪,而中国传统建筑则是儒道思想和文化的反映。中国建筑美学是我国传统建筑艺术美的主要成就,这些成就既是中华民族自己的,也是世界的。

现代的中国建筑师应当虚心学习、吸收、借鉴人类历史上特别是中国传统的建筑美学理念,继承我国传统建筑艺术的成就,并使之发扬光大,创立既能反映优秀传统文化,又能体现新时代特色的,属于中华民族自己的建筑美学。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建筑美学将在传统的影响和号召下,走向新的篇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