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官方回应“倒奶杀牛”说法不实,但乳品行业的“焦虑症”凸显

 食评方 2023-01-16 发布于四川

近日,河北省奶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袁运生发布了题为《这是又要让我们“倒奶杀牛”吗?》的文章(现已删除)。

图源:微博

原文称:“受疫情影响,人们乳品消费水平下降,随着学生放假,学生奶供应也停滞,各乳品生产企业产量下调,库存激增,生鲜乳使用量骤减。虽然用奶量下降,但绝大多数乳企还是按《生鲜乳购销合同》约定将生鲜乳收购后再加工成奶粉储存起来。据不完全统计,日前河北省每天喷粉储存的富余生鲜乳在4000吨以上,每天占用企业资金达16000000元以上,河北省的乳品企业承担了社会责任,也担负了史无前例的压力。

但随后官方回应了这一事件。1月9日上午,河北省农业农村厅畜牧业处相关负责人回应记者,受疫情影响,奶业市场消费端确实出现疲软现象,不过网传河北省奶牛养殖户出现“倒奶杀牛”现象系不实说法,“河北省没有发现倒奶杀牛现象”。

事件虽已澄清,但焦虑并未散尽。2023年乳品行业仍然面临着上游成本压力增大、市场能否“恢复”的多重挑战。

原奶价格暴跌,供应链压力加剧

“倒奶杀牛”的说法究竟是否空穴来风?但可以肯定的是,原奶价格暴跌已经对上游供应链带来巨大压力。

2022年12月29日,河北奶协发布2023年第一季度生鲜乳交易参考价为4.1元/公斤,最低价3.93元/公斤。截至12月21日,内蒙古、河北等10个生鲜乳主产区价格4.12元/公斤,同比下跌4.2%。

这样的“破盘价”,让大部分奶农失去了盈利空间。而不断下降的奶价也让牧场经营持续承压。

2022年初开始,由于国际大宗原材料的大幅上涨,豆粕、玉米等饲料价格大幅上涨,饲料原材料成本占原料奶总成本的70%左右,这也挤压了牧场的利润。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胜利此前曾提出,在饲料成本上涨的情况下,国内原奶价格平均需要维持在4.3元/公斤以上,才能保证基本的利润空间(8%)。

到2022年底,饲料价格依然在高位运行。海通证券研报显示,2022年12月3日-12月9日,玉米平均价为2970元/吨,同比上涨8%;豆粕平均价为5370元/吨,同比增长45.5%;进口苜蓿草平均到岸价为562.7美元/吨,同比上涨43.5%。有业内人士表示,虽然目前豆粕价格比本轮高峰时下降了约1000元/吨,但其他饲料成本依然高企,此消彼长之下,牧场经营压力正在不断增长。

展望后市,多位业内人士预计2023年生鲜乳价格或延续下行趋势。乳业专家宋亮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国内生乳受中高端乳制品供求关系决定,当前中高端乳制品整体需求下滑,势必会传导原奶价格下行。现在很多牧业公司已经在贴钱养殖,明年中小牧场生乳收购量会继续减少,预计生乳价格会跌破3.8元/公斤。”

图源:网络

与此同时,本轮原奶行业供需失衡,除了受到市场消费乏力影响外,也与近年来上游奶牛养殖密集扩产有关。

据第一财经报道,江苏家慧生物科技董事长宋慧亭告诉记者,近三年来国内新增奶牛头数过多,市场环境一发生改变,大乳企的自建牧场并没有太大压力,但大量中小社会牧场就面临没乳企收奶的尴尬局面。

消费市场低迷,产业链运转失衡

宋亮认为,在阶段性供给过剩的情况下,国内乳品行业能否好转还要看下游乳制品消费的恢复情况。

但乳品消费市场要恢复常态,也非一时之功。

近3年来,乳品消费惨遭疫情蹂躏,行业从9%-12%的高增长转向负增长。以2022年1-11月的数据为例,纯奶、酸奶类消费整体下降了5.3%。

据《北京商报》报道,疫情三年,乳制品对于手头并不宽裕的人群来说并非必须消费品,目前疫情防控已经放开,但包括超市在内的各个消费场所客流还没有恢复。一位牧场经营者表示,由于消费端和供给端皆为饱和状态,三元、新希望、完达山均有工厂已停工。

另外还有一种声音认为,随着乳制品市场集中度越来越高,很多企业在上下游为争夺市场份额,难免“盲目”扩产能,导致应对库存激增,市场滞销。这就使得上游奶农陷入“养得越多、亏得越多”的困境。

如袁运生就称:“事实上现在已经出现了'倒奶杀牛’的苗头。(河北)省内已经有个别牧场被拒签合同,这类牧场要么以极低价格诸如两元多/公斤卖给奶贩子,要么付高额加工费喷粉保存,但估计他们维持不了太长时间,只能'倒奶杀牛’。奶业涉及产业链较长,属于乡村振兴重要一环,应该有更多保障机制来解决奶源压力。”

而值得关注的是,虽然原奶价格下降,但却未能影响到鲜奶、酸奶等乳品零售价格的走势。

一方面是原奶价格只占终端产品成本的一小部分。

目前,生鲜乳在成本中占比50%左右,包装材料成本占比35%,制造费用成本占比5%,人工等其他费用占比10%。

另一方面,乳品企业的渠道销售费用、营销费用普遍高企,比如在2022年上半年,蒙牛的销售和经销费用为127.1亿元,占同期营收比率超25%。

其次,当前的基础白奶消费市场正处于存量阶段,而品牌乳企却需要业绩增长,那

么在这种情况下,纵向推进产品高端化升级,也就是涨价似乎是个不错的破局点。

因此,在市场整体供大于求的下行周期,上游只想要卖出去,而下游却想要卖的更贵,双方目标需求的不一致只会加剧市场供需的进一步失衡,而高涨的价格也会反过来抑制整体消费需求。

事实上,居高不下的零售价似乎已经开始反噬品牌乳企们业绩表现。据天眼查APP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虽然蒙牛的液态奶业务在营收规模上比去年同期微增了0.55%,但增速却远低于去年同期的21.1%。

同时另一位巨头伊利也表示,2022年三季度国内乳制品消费仍处于弱复苏状态,疫情相关影响虽然好于二季度,但各地不时出现的疫情让消费信心和消费力恢复受到一些影响,而三季度伊利的业绩增速也比上半年有所放缓。而光明、三元们的液态奶业务营收更是在前三季度分别出现了5.79%和26.45%的同比大幅下滑。

近日举行的网易新能量乳制品行业峰会上,百度消费者指数北方区总经理赵晖预测,根据欧美和亚太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乳制品在内的中国快销品可能在2023年的第二季度就会开始回暖,高端化的进程还会持续。

不过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如果春节市场恢复不及预期,之后原奶行业面临的压力会更大。而行业总是在重复“昨天的故事”,不断延续着“缺奶-涨价-养牛-过剩-缺奶”的周期性,未来仍要探索集团化和上下游联动机制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END · 

声明:本平台推文旨在分享交流,不作投资建议。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