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来稿选粹】凌代琼|​​我的精神小年货

 新锐散文 2023-01-16 发布于河北


!@#¥%……&*()

新锐散文

情怀温度

情感,思想,

角度,视野

我的精神小年货

今年的腊月十九,早早就收到了我的精神小年货——长江文艺出版社新出版的2022年中国年选系列书四本。
到家将小年货的外包装消毒后,洗手,泡好茶,就迫不及待地打开这四本书——《2022年散文精选》《2022中国精短美文精选》《2022中国随笔精选》《2022中国诗歌精选》。熟悉的书香与茶香互动翻阅着我快乐的表情。我的眼睛扫描了几本书的目录后,注意力就移到了《2022年散文精选》书上。当这本书的目录里《大湖消息》映入眼帘时,我的脑海就浮现,水的流动与天然关联在一起的文字来。第八届鲁迅文学奖作者沈念的作品《大湖消息》,早就炒得沸沸扬扬了。充满了南方潮湿、细腻情感质地有“鱼腥味”,以水独特的观照方式发掘湖上客体的生命意识的生态文体,我早就想拜读了。于是,我让家乡的茶,亲了一下喉咙,人坐在冬日暖阳生态的物语里,很享受地从文字的行列里,进入到沈念的《大湖消息》文字中。
人在湖、鸟、影、夜、静、风、毒、飞、逝、痛、光的水光湖汊中穿行,一股又一股暖流,从生命所经历却看不见的低洼沟坎中流淌而出。这种记录洞庭湖田野的抒怀,通向的是人心。被《大湖消息》震撼的我,抬起头就看到书橱上,早年购买的年选系列《2000年中国年度最佳散文》。眼光与这2000年曙光辉映的文字一碰撞,也不知怎么了,刹那之间,就闪烁出记忆的火花来。
人凑过去,嗅一嗅这书香散发的味道。突然,脑子灵光一闪,时间瞬间穿越起来。《大湖消息》展示出的时代变迁中的生态嬗变,在我生活的小生态里不也正显现着吗!眼前,这些20多年积攒起来的精神小年货,不就形成了一条中国年系文字的河流吗!我不就是从这些系列文字的水光中,充满着敬畏的,一边阅读,一边做着标记,与河流一起正流向远方的大海吗?站立在书橱里一排排中国年选书,融汇了20多年各个地域的情感文字,不也反映着我20多年来读书精神的嬗变吗?20多年来,我的记忆湖泊和通往湖汊的小河汊里,不也流动着与年选本里文字一样满满的记忆吗!而这些记忆,已长成身体里的肌肉,还有一些已转化成生存里的浪花,流淌成经年的歌了。
记忆溪流里欢唱的文字跳跃起来。瞬间,通往大年河流的各个流渠与记忆的支流,像解冻的河流都哗哗地流淌起来。这年的生态河流,正是平常日子无数条小河小溪小汊才日复一日,日积月累,将“年”这个大湖灌满的。也就是一年又一年,过大年中的一个个小细流小流向,才形成了我,这么一条文字与成长相伴的河流之年相。才流淌成我今天的“年”来。这样一想,我就突然感到,我的精神小年货,就像大年树上开出的精神花蕊,在一派鱼肉风光的年日里,反显出它文字的光芒与文化魅力来。
其实,从小过年,我们就养成买新小画书过年的习惯。大人说,家有余粮子孙包,家有余书子孙贤。读书,读好书,读正能量的新书,就成了习惯的选择。我们小时候过年,三天年一过,父亲就不准疯玩了,将玩具、扑克牌就收起来,要求,要回到书桌旁。开始是克制,后来就成习惯了。因此,人人都养成了终身读书学习的好习惯。读书就是自我塑造过程。你读过什么书,都会在的身上显现出来。对活的传统的自觉接续。
读书,改变了我们家人的命运。我家小叔凌世学自学成才,成为铜陵市作协主席,大哥凌代坤成长为诗人,对音乐色彩敏感的大弟凌代宏成了画家,小弟凌代斌成了双料证券师和诗人。大堂弟凌云峰是上海证券报的笔杆子,小堂弟凌越,人在广州读书成了评论家、翻译家和诗人。我一个下放知青,回城后,就靠读书积攒起的力量,爬出矿井,调到宣传部工作,后成为一个散文爱好者。由于书还是读得少了,悟性差,至今人还落在散文潭里划水。
读书,成为我们家人的习惯,也成了每年过年家人团聚必谈的话题。年年我都将精神小年货,分享给家人。家人们也一人一景,景景相叠地互相分享着读书的快乐。话语有时在文本之内,有时也在文本之外,但都在年味与亲情甜蜜之中。

茶余饭后,这年味与文学味蕾的碰撞的精神联结,更是锦上添花,有时微妙的气息与情感的粘滞,还引申出许多读书背后的故事来。家人们,语言从舌尖的快乐,自然就滑到文学的情景之中。我记得小叔家女婿第一次参加家庭聚会,就被家庭强大的气场压着。少有阅读的张力,撑不开嘴。想烘托气氛又找不到话语,只能傻傻地陪东边喝,敬西边酒,一会儿就将自己灌醉了。
每当此时,我就用精神小年货的佐料,粘着我的冷幽默,挑逗着过年的欢快气氛,和稀泥的用实用主义的意图,在饭桌上贩卖着刚采集而来的文字声音,用精神小年货拎回的感知变回场面的尴尬。故意很正式地说着笑话,然后,将年选系列里的文章,推荐给家人们。我记得2004年,我连续向家人推荐李存保的《飘逝的绝唱》《祖槐》《霍山探泉》和树儿的亲情散文《娘,我的疯子娘》引起家人的共鸣。这时的家人们,都互相尊重地听着、望着阅读着,人在文学与年味的交融的经纬里,扩张着笑容。
散文的美学,就这样引领着我享受着“年”阅读的快乐。也就一晃,时间就过去20多年了。书价格从当年的20一本,已涨到了39.80元一本。涨近一倍。虽然,在多元文化的今天,文学的比重在人们的眼里下降很快,可我购买精神小年货的习惯与情结,一致未改。习惯也就成了自然,时间到了年关,办年货,也就自然把年选书卖了。过年吃惯的东西,突然没有,年过得也不踏实。
有人会说,你说的那个选本什么?我就告诉你,不管是人民文学,还是中国作家协会,还是中国散文协会,中国诗歌协会,中国小说协会,还是地方的年选本,它客观上都是收割当年最好的,是好中选优选出来的。都力求能够反映该年度某个文体领域最主要的创作流派,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选本基本上是代表了当年的文学走向的。主流不可否定。那种较真,什么应该选,谁不能入的话,都属于吹毛求疵。我就欣赏王剑冰主编20多年如一日的编纂风格。就我读20多年的感受来说,中国年选系列的示范、引领与推动的作用是巨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也是十分显著的。年选系列,本义上是一部展示当年文学风采的简明 “文学史”,实际上正好成了我当下阅读需求的简明读本。今天,我能写出20年不敢想象的文章,也是很好的例证。
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我购买精神小年货——年选本的行为,都已23年了。要以一本年选散文60篇计算,其他的选本诗歌、散文诗、随笔、小说不算,就算散文年选本,人已在流逝的年华中,读有1300多篇优秀散文了。这20多年的散文选本,连接起来,就是中国新世纪20多年来散文发展的简明史。研究中国新世纪散文发展与流向,可是很好的第一手资料。
小年货给我视觉带来的快乐与味蕾舌尖互为咀嚼着的快乐,激活我的思维。引发出历史的咀嚼与回味。绵延出共时态结构里的更深处的画面。
每一本年系书,像一台时光机。我每一次折返这些书中,对于我,都是一次发酵。只要再次翻动它,就能感受到那年的风,闻到那年空气里年的味道。人一下就跳回到那个特定年景的日子里。记忆在回转。我的手里正拿着刚从新华书店买来的新年选。我的大学同学翻了塑料袋里的一摞书,这么多,过年看。我说,过年欢迎你再来我家玩。他摆摆手说,我甘拜下风。这哪里的话。这同学红着脸说,上次进你们家门,见到多年没有见面的兄弟们我很开心。但也太让我丢丑了。到行酒令,我心里越玩越发慌!连简单的一到千万,都罚酒。后面的成语接龙,诗词对句,还有随机的花酒令,玩得我人都打战战。我都只有被罚喝酒的份。以后你就是请我去,我也躲了。都是俗人一个,哪有什么。你这就见外了。这同学说,你还在这样买书看书,我早就不进新华书店了。你过得还那么好,这么年轻。我故意又举起塑料袋的书说,有这些精神年货滋养,你也会年轻的。
回溯光阴往事,一年年的新书,在潜移默化中刷新着我的审美,滋养着我的精神。今天我将这些连贯起来看,(其实,生活的精神之线,早就紧密地连着)才恍然发现,一种审美意识上的更新,其实,早在20年前就开始了。我的精神长相早在20年前就初露气色了。只是我愚笨,没有活气地将这些文字凝聚起来。直到今天,才知道精神相貌与生活现象是有历史关联的。

我站立起来,从书橱拿出最早的年系选本,看书上自己曾留下的墨水的痕迹。这些自我表述的发声与关注,令我明白了山外有山,世间是万象多维的。也让我的文学视野打开,书写的心胸扩张。那些携带着来自生活与大地本身的力量的文字,同时间一起,早就长进了我生存的空间里了。年选系列书籍,就像一架无形的天梯,一年一年,一节一节引领着我向文学的更高处攀登着。
也许是我读年选散文的缘故,在我拥有小年货的5年之后,我从阅读他人言说,就发展到自我表达的发声了。我学习写散文,到北京参加散文论坛活动。常常出现在年选散文里的一些大家如林非、王剑冰、周明、王宗仁、古耜、红孩、雷达和韩小蕙老师等等,就在北京的当代文学论坛的讲台上,给来自全国底层的文友们,做专题的散文讲座。因此,我也拥有一批又一批全国的散文文友。之后,不管是哪位文友上了年度散文排行榜,我都买书支持。
在历史微声的小年货里,我感叹“非虚构写作”与新锐散文的明亮,亲情散文的犀利,文化散文、历史散文、学者随笔、女性散文等等,留下了许多读书笔记。作家们对历史的想象和对当下的思考,乡土关怀,自然书写与美好生动的心灵跃动,反省与追问,与人类共同的经验、情感和向真向美向善联系在一起的文本,都深深地影响着我。构成了我时间序列上的另一些表达。
我的这个精神小年货,吃得我开心又开胃,当然就年复一年又一年地购买着。购买精神

小年货年选系列的同时,我还购买其他一些书籍。今天就购买了第八届鲁迅文学奖的散文杂文卷和文学理论评论卷,还有佩索阿的《不安之书》,艾丽丝·门罗的《传家之物》与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等等,都是这样购得的。我年复一年努力学习年选系列和作家们的作品。在历史的流变、社会的根脚、时代的缝隙、生活的尘烟里,也努力发现着自己心灵的秘密。那些书中一段段放射性的文字与表达,曾经激活过我文学的灵感。一年精神小年货书中作家们深邃的思想、深透的识见、深沉的情感和深刻的笔触,灵性的文字,都从不同的层面,启悟过我板结的思维。也开枝散叶地成了我的文化情结。
精神小年货的滋养,悄然改变着我的精神长相。书本里的激情与我的激情碰撞,心情与才情的拥抱,多元并存的文学叙述,丰富着我的认知视野,同时也以他们的文字力量拉扯着向上的我。文学一年一年的摆渡,催生出了我写的《有一种等待叫希望》个人散文集,由内蒙古出版社出版发表。我感恩人生路上,这些对我语言启迪的大师们,和人生路上相遇又互相搀扶前行的文友们,一直以来对我的帮助。
三年前,疫情刚爆发,不能到书店去买书,年前人急得在家团团转,后来还是在小弟提醒,网上找到买书的渠道,开始了疫情期的网上订购。网上订购,还是让人不安,书到社区网店,一看发货地址是武汉,人吓得不轻。社区里停着一辆武汉的牌照车,都被人举报,你还敢将武汉邮寄的东西拿回家。我们一家5口人在家都被封10天了。我忍着,也不对家人说,过了好多天,才胆战心惊地将书拿回来。立即消毒,然后,将书放在一个很高的地方,怕家人误碰到。过了一个星期才又消毒地拿起读。这种怕与想,有点像小时候,家里年货有好吃的,就不让动,说是等什么客人来了一起吃。这种看着好年货的等,吊着胃口。真到吃时,又没有当时的感觉了。可是这书不一样,虽然说不像写作,故意搞什么“掉书袋子”,但是在疫情期间还是很折磨人的。真怕读着读着人中毒了。书打开,进入阅读的我,也就什么都忘了,只听到散文河流里的流水声了。读着读着,有时读着读着还自言自语地说,过年的感觉不错,自己竖起大拇指,为王剑冰的《大河之上》汤世杰的《河流在不断地洗自己》祝勇的《汉子书写之美》而点起赞来。
一切都流逝得很快,像时间本身。20多年来,我阅读这些年系列散文,正是社会发展的文化语境和我的心理期待语境正相适应。自己的精神记忆与文本中传达出的生命经验,系列文本中大家们描绘出的真切的人生感喟,强烈的意识与文本中折射出的时代之光,对于我心灵的照耀与折射也是潜移默化的。我在一年又一年的系列文本拓殖出的散文河流里,漂流了这么久。一路感叹着20年来散文元素变动成态的各种风光。不是想让时间来堆积起什么荣耀来,而是自我审美的需要。
一路读来,读出心窝许多感慨,也在水路上落下许多滚烫的词。今天,我重整这些记忆中的小年货,是为发掘自我,为了今后更好地前行。


作者简介:凌代琼,安徽铜陵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多次获全国各类散文奖。发表各类文学作品180多万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