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10月5日,林徽因在徐志摩主编的《诗刊》第3期发表诗作,徐志摩特地在该期《叙言》中说:“附带声明一件事:本刊的作者林徽音,是一位女士,'声色’与以前的'绿’的作者林微音,是一位男士(现在广州新月分店主任),他们二位的名字是太容易相混了,常常有人错认,排印亦常有错误,例如上期林徽音即被刊如'林薇音’,所以特为声明,免得彼此有掠美或冒牌的嫌疑!” 但林徽因似乎对徐志摩这份声明的份量还嫌不够,后来就将名字改作“林徽因”了。 那林微音是何许人也?林微因本是一个银行小职员,爱好文学的他经常往各种刊物上投稿,但也屡屡被退稿。 后来,他认识了戴望舒、杜衡、施蛰存等人,便开始陆续的发表自己的诗作。 1933年,林微音与夏莱蒂、朱维基、芳信等人在上海成立了“绿社”,并在同年11月创办了《诗篇》月刊。 后来,林微音因为生活上的不如意沾染了大烟瘾,为了抽大烟去向朋友借钱,甚至写些粗劣的小说投稿,后来竟慢慢销声匿迹不知所踪了。 直到1956年,上海《新民报晚刊》发表了一篇题为《“孺子牛”的初笔》的短文,作者署名“魏殷”,有人考证此人即是林微音,这条小小的史料说明林微音当时仍未搁笔。但此后林微音的下落就不为人知了,据说是故于1982年。 大家之所以会将林徽因和林微音混淆,除了名字的原因,还有另外两个原因。 首先,林微因小说的题材及叙述风格与“五四”以来的许多女作家如凌叔华、陈衡哲、冯沅君都十分接近,林徽因的小说风格亦是如此,这也是后来读者常将二人混淆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次,林微音曾在新月书店当经理,难免要和新月派的一些成员接触,这就更加剧了人们的误会,以为林微音就是新月诗人林徽因。 如此相近的两个人,命运却天差地别,人们也只是在提及林徽因的时候才会想起还有一个人叫林微音。 林微音的主要作品有小说集《白蔷薇》、《舞》、《西泠的黄昏》,中篇小说《花厅夫人》及散文集《夜步抄》、《阑珊吟》等。 #头条创作挑战赛# 关注@小满地 分享好故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