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程砚秋:戏曲表演的四功五法 - 唱功

 cxag 2023-01-16 发布于辽宁

唱功:

作为一个戏曲演员,必须刻苦钻研、勤学苦练,不然就没有法子精通全部的技术。譬如说“唱”功。一样的戏词,分谁来唱,有功夫、有研究的人,就能唱得既好听,又能感动人。像过去京剧开场戏的《珠帘寨》(沙陀国的李克用原是由花脸扮演的)经过谭鑫培老先生一唱,就把戏给唱活了,结果可以唱大轴子。所以说,唱要唱得“字正腔圆”,也要唱出个道理来。唱也不能一丝不变地怎么学的就怎样的死唱;要有吸收,我们戏曲的唱腔,向来是不反对吸收的。不吸收,从哪里创造新腔呢?虽然讲吸收,但是不能把人家的腔调搬过来硬套在我们的戏里,我们要溶化别人的腔调来丰富我们的唱法。我这几十年的演唱中,新腔很多,我听见任何好的、优美的腔调,全把它吸收过来,丰富自己的唱法,梆子、大鼓、梅花调、西洋歌曲、越剧我全吸收过,但是使人听不出来,这就是我虽然在吸收其他剧种的东西,可是我把它化为我们京剧的东西来运用,使人听着既新颖,又不脱离京剧原来的基础。

戏曲演员有这样一句话:“男怕西皮,女怕二黄。”说明男女声在西皮、二黄的唱法上各有它需要刻苦钻研的地方,值得我们注意。

我体会到生、旦、净、丑各行所唱的板头是一样的,腔调相同。这种论点,过去还没有人这样谈过,因为前辈艺人们给我们留下的几套唱法,是很浅而易懂的,就以青衣的西皮、二黄、反二黄等戏而论,只不过是那五个大腔,老生、老旦所唱的也是同青衣的腔调唱法一样;因为调门不同,唱出来高低就有一些小变化,只是花脸唱反二黄的时候还比较少。所以不论哪一行的角色,会了自己慢慢的把别的行的调子也会唱了,我的体会就是这样。过去谭鑫培老先生把腔调掌握得灵活了,所以他就创造出“闪板”“耍着板唱”等等妙处。之后,我就根据这些方法,也研究出许多唱腔来的。

在四功中,“唱功”是居第一位的,五法中的“口法”也居第一位,可见戏曲艺术中歌唱的重要性了。口法的运用,当然对念白也是相当重要的。过去演员们学戏,首重唱功,科班培养学生们技艺,也是对唱功特别注意的。我们可以看过去富连成社对科生们教唱,指示出的“最要十则”“最忌四则”,从这里即可看出过去教学中,对唱功的重视。

最要十则:

要分平上去入。要分五方元音。要分尖团讹嗽。要分唇齿喉音。要分曲词昆乱。

要分徽湖两音。要分阴阳顿挫。丹田须要有根。唱法须要托气。口白必须要沉。

最忌四则:

最忌倒音切韵。最忌喷字不真。最忌慌腔两调。最忌板眼欠劲。

上面的“最要十则”“最忌四则”,对初学的人是很有帮助的。现在有些人,他们只认为“做工”戏可以表达感情,而不知“唱工”戏也能表达情感。比如有些“唱工”戏,像《三娘教子》《二进宫》《贺后骂殿》这类戏,也看谁来唱,虽然同一工谱,有修养的演员,在唱的时候,把人物当时喜怒哀乐的情感,参蕴在唱腔里面,使唱出来的音节随着人物的感情在变化,怎么不能感动人呢!

我们要研究唱腔,自然这里也有一套细致的学问,从技术方面来讲,比如唱法之中,吐字自属重要,四声也很重要,还应当辨别字的阴阳,分别字的清浊。再掌握住发声上吞吐的方法,然后探讨五音(唇齿喉舌牙)之用,有时亦应用鼻音或半鼻音。懂得了这套规律,吐字的方法庶几可以粗备了。

此外,行腔要和工尺配合起来。京戏、昆曲、地方戏虽各有不同,但行腔应按节度,又要在均匀之中含有渐趋紧凑之势,以免呆滞,这一规律,却是一理。研究行腔,一定要学会换气,换气并不是偷气,行腔而不善换气,则其腔必飘忽无力,不然也会造成竭蹶笨浊,使人们不可卒听了。但是,这里还有一件事最重要,应当提醒我们注意,那就是我们在舞台上一定要为剧情而唱,绝不可老记住某一句花腔在台上随时卖弄。

当然我们讲唱腔应当为剧情服务,可是如果一个演员站在舞台上干巴巴的唱戏词,也会把观众唱跑了的。所以我们认为唱得好的人,他既表达了剧情,也掌握了“韵味”。怎样才能使唱出来的词句有韵味,使人听着既好听又容易懂呢?那就只有在唱腔上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上下功夫了。譬如,轻可以帮助声音往上挑,重可以帮助声音往下收,怎样吸足了气再吐出来放音,怎样又归丹田发音,为什么要用嘴唇收放,为什么又需要舌音,那个字应用脑后音,那个字要用牙音等等的具体咬字发音问题,那只有凭着一边学习,一边实践,不断地练习,不断地琢磨,下定决心像摘线头那样耐心地去钻研,才可能逐渐见功效呢。

从前我学戏时,都是口传强记教而不讲,只靠自己努力钻研,艺无止境。我比较认真一些就多知道一些:在《明心鉴》“曲白六要节中,对如何发音也提供出一些值得参考的材料。

曲白六要:

音韵  句读(音逗)  文义  典故  五声  尖团

1.音韵:每发一字,先审其唇齿喉舌鼻。或半唇半喉,或半舌半齿,或半齿半鼻,均须辨明。各有一定部分,不可强使归于他部,特制出一表列下,按表类推,则不致有误矣。

唇……非夫奉微

齿……至耻是射

喉……号奥靠欧

舌……黎楼亮列

鼻:无纯乎鼻音,皆系与他音相辅者,如:西一令进

按上表所列类推之,则发出之音,自然字正音圆,不致有唱者为“天”,听者为“焉”,唱者为“地”,听者为“息”,唱者为“元”,听者为“言”,唱者为“黄”,听者为“旁”之弊也。

2.句读:句者,一整句也。读(音逗)者半句也。唱曲时不分句读,尚有腔调以绳之,惟说白必须句读分明,方能达出本意。如“岂不知圣人云”,岂不知三字为读,至圣人云始为一句。说白至读时,略微一顿,不可过久,至一句则稍久亦无妨也。

3.文义:曲白须先知其讲解,又有字同义不同,字同音不同之别。

字同义不同者:容易,从容,容貌;

字同音不同者:华山(音画),华夏(音划),华萼(音花)。

以此类推,虚心研习,可免讹字讹音之疵。

4.典故:词曲说白之内,往往引用古人典故,务须查出处,心中了了,则可以传神。

5.五声:五声系阴平,阳平,上,去,入是也。歌曲不知发声收声之理,则其字音出口即变,要知五声之别,须将下列之表读熟千遍,然后逢字即知阴阳矣。

(阴平)

(阳平)

(上)

(去)

(入)

阴平:由高而低,发音高,收音低。

阳平:由低而高,发音低,收音高。

上:其音向上,微挑。

去:其音向前,直送。

入:其音短而急,字出即断。

凡工尺短者,可以脱口而出。工尺长者,须将一字分为数音。如“人”字,若工尺长,则可分为“任恶恩”徐徐吐之。惟阴平字不宜分音,神而明之,得其三昧矣。

6.尖团:尖字、团字之分,近日罕有知其据者,往往团字变为尖字,实为曲白之大病。夫尖字系半齿音。如“酒”“箭”“线”,乃半齿音,故应用尖。“久”“剑”“现”,则不然,非随意可以念成尖字也,近时多不察之。

该书将“唱”“念”中说白过火,错字、讹音、口齿浮等列入“艺病十种”之内,这里不再赘述。

(未完待续)

(原载《戏曲研究》1958年第1期,上海文化出版社1958年版。该文是程砚秋先生在山西省第二届戏曲观摩会演大会上的讲话稿,整理于1957年11月4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