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凯叔讲故事( ID:kaishujianggushi) “从小都很'懂事’,当我长大后,被不合理的事情激怒时,却不懂得如何表达和反抗,只能默默承受。” 我们时常说,宁愿宠出一个任性的孩子,也千万不要逼出一个过于懂事的孩子。在外活成了一支军队,而在内,却成了一座孤岛,处处委屈自己。 曾有朋友和我说,自己小时候并没有多喜欢吃鸡蛋和虾,可爸妈都觉得她喜欢,她也就觉得自己喜欢。 直到长大后的某一天,她才发现原来自己的需求一直都在被忽视。美国华盛顿大学做了一组实验,阐释了“懂事”表面下的真相。在实验里,研究员先拿出一个盒子,小男孩取出里面的玩具开始玩,兴奋又开心。男孩本可以自由玩耍,可在这个发火的女士面前,他却不敢行动,神情严肃。为了不给“旁人添麻烦”,一个原本活泼的孩子,陷入沉默,不再表达自己的需求。
毫无疑问,孩子的懂事里,必定藏着无数的心酸和委屈。“当所有的人都习惯了她的懂事,有一天她稍微没那么懂事,在别人眼里就是无理取闹。”女孩大脑中与情绪密切相关的胼胝体比男孩大,这导致女孩的情绪感受能力更强、更敏感。而且女孩在青春期后,开始分泌雌激素,这种物质也会驱使女孩更擅长照顾他人。“别疯了!”女孩儿不能那么野!”“看看你还有没有点儿女孩样!”在我们的生长环境里,很多父母都希望女儿乖巧、听话。 于是,大多数女孩都按照“女孩应该有的女孩样”来活。在电视剧《以家人之名》中,齐明月是一个在老师和父母眼中成绩优异的乖乖女。喜欢的东西不敢争取,不喜欢的也不会拒绝,活得憋屈又拧巴。 而她的好朋友和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李尖尖从小就是别人口中的“野丫头”。母亲很早就去世了,她被爸爸一个人拉扯长大,可她却天生乐观,敢爱敢恨。 她们最大的区别是,李尖尖有一个允许他“任性撒野”的爸爸,而齐明月却有一个时时刻刻要求她做“乖女孩”的妈妈。 马克·吐温曾说过,男孩在12岁左右的时候,会找到一个男人,去崇拜他、模仿他,把他作为自己一生的榜样。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孙云晓曾和一位年轻男性一起做节目。总是一副畏畏缩缩的模样,说话结巴,没有年轻人该有的活力。 仔细聊下去,他发现对方在上小学时,就一直被人欺负。开始工作后,不断失业,直到二十七八岁,还没有固定工作。 而他这种胆小、懦弱、敏感的性格,正是家庭模式导致的。 他有一个强势的母亲,而他父亲的性格却十分软弱,在大事小事面前,都毫无主见。青春期正是男孩处于“半成熟”的阶段,更需要外界强有力的引导。父亲身上强大、果敢的品质,会让男孩学会“拒绝”和“建立界限”的能力。孩子长大后,面对众多的选择,更要重视自己的需求,要有对不好的事情说“不”的能力。从这个角度看,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告诉孩子你不必退让”,真的非常重要。 在有些家庭里,父母时时刻刻都在关注孩子的成长,孩子的任何事情都要介入。 因为很少有自己做决定的机会,长大后,他更容易认为别人说什么、做什么都是对的。 所以,要鼓励孩子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的需求,允许他理直气壮地说“不”。爸爸若是幽默阳光,孩子便能学会积极和宽容,也懂得取悦自己。 妈妈若是温和坚定,孩子便能拥有不卑不亢的力量,懂得以柔克刚的处事方式。一个幽默快乐的爸爸,不仅是妈妈好心情的保证,也是孩子心理品质的最大支持。父母有界限,孩子才懂得保护自己,也会知道人际关系的分寸。允许不同意见的存在;不强迫孩子分享;不随意处置孩子的物品;关于孩子吃穿住行的决定,要和孩子讨论。“如果说在安全感的给予方面,妈妈比爸爸重要,那在肯定和认同这方面,爸爸的作用则很大。” 男孩渴望父亲的认同,尤其青春期的男孩,他们自尊心增强,来自父亲的鼓励和赞美,是培养孩子信心的关键。 当孩子情绪失控、暴躁发怒时,父母一定不要用“要懂事”来忽略孩子的情绪。这样的心理基础,也会让他在面对争执时,敢于表达自己。愿大家都能明白,孩子的成长路上,父母是帮助他们成为自己的最好榜样。作者:任平生,自由撰稿人。沿着路走,直到把自己变成路。来源:凯叔讲故事(ID:kaishujianggushi),凝聚4000万个家庭,带给父母美好希望,让更多孩子拥有幸福的童年。值班编辑:刘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