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建议改“北海珍珠”为“北海真珠”

 狐眼碌碌 2023-01-16 发布于广西

广东人表示一种东西如假包换,经常说一句话:珍珠冇咁真。直译就是珍珠也没有这么真。

合浦是南珠的故乡,历史上归广东管辖,这种口头禅属于“南珠文化”的一种。但古时候人们一般不说“珍珠”,只说珠、珠玑或蚌珠。

《汉语大字典》对“珠”解释为:“蚌壳体内所生的珍珠。圆形小颗粒,有光泽,可入药,也可做装饰品。”

南珠晶莹

商朝的“四方令”——商汤命令辅政大臣伊尹给“四面八方”发布的政令,要求南越地区“以珠玑、玳瑁、象齿、文犀、翠羽、菌鹤、短狗为献”。

康熙年间编纂的《钦定古今集成》食货典的“珠部”引述的大量文献,都只称“珠、蚌珠”,不说“珍珠”。

如收录汉朝蔡邕的《青衣赋》中称:“金生沙砾,珠出蚌泥。”

《十国春秋·南汉·高祖本纪》:“乾亨四年……陈光献赋,赐珠数斤。”

《清异录》:“汉隐帝……犹持小摩尼数珠,凡一百八枚,盖合浦珠也,郭允明劫去。”

许慎的《说文解字》称:“珠,蚌之阴精也。”他把“珠”归在“玉部”,珠像玉一样珍贵,因此“珠”被称为珍珠。

在古人的语义中,“珍珠”不是一个固定概念的词,而是“珍贵的珠子”,给“珠”加上一个修饰的“珍”字,表示它来之不易,十分贵重。

按照语言演变的规律,最早“字词合一”,作为最小语法单位的“词”,大都为单独的汉字。

如“海”指区别于陆地的茫茫无际之水,后来其他含义的字与之前缀后缀,成为特定的概念,于是有了“大海”“死海”“海浪”“海岸”“海岛”“海军”“海轮”……等词。

那么,“珠”为什么又叫“真珠”呢?

《辞源》对“珍珠”的解释为:“蚌类所生的真珠,又名蚌珠。”《辞海》称:“珍珠:也称真珠……”

古代文献和古诗中,“珠”写作“真珠”并不少见。

《南汉·高祖本纪》:“……昭阳殿下设水渠浸以真珠。”

《南唐近事》:“陈继善自江宁尹拜少傅……以真珠之馀颗若种蔬状。”

《篷栊夜话》:“五代时,汪华僭有此土,与其妻巡行山川……出入张一真珠凉伞为美……因生草缀珠,名真珠伞云。”

还有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真珠,释名珍珠、蚌珠……”

诗歌里更多,如白居易:“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贾岛:“一双童子浇红药,百八真珠贯彩绳。”

李贺:“真珠小娘下青廓,洛苑香风飞绰绰。”

…………

我觉得,极大的可能,“真珠”与养殖珠出现有关。

“真”的本义是真实,引伸为原本的、天然的。道家有“真人”,佛教有“真相”,哲学有“真理”,书画则讲求“真迹”。

成语有“守拙归真、返璞归真,怀真抱素、真水无香”,“真”都有天然、自然的意思。

中国第一颗人工养殖海水珍珠1958年才问世,但人工养殖珍珠的历史并不短,它最早见于宋人庞元英的《文昌杂录》——

“以今所做假珠,择光莹圆润者,取稍大蚌蛤,以清水浸之,伺其口开,急以珠投之,频换清水,夜置月中,蚌蛤采月华,玩此经两秋,即成真珠矣。”

意思是说选择有光泽的假珠子,拿来较大的河蚌,浸在清水中,等它开口时迅速将假珠喂进口里,频繁更换清水,晚上放到月光下,让河蚌采纳月亮的精华,经过两年,就能育成真珠了。

耕海育珠(陈华倩 摄)

这里说的养殖指河蚌,不是海贝。清代也有河蚌养“蚌佛”的记载——

“壳半扇生观音佛像,兜计珠缨,净瓶柳枝,善才童女,观音跏趺于莲座之上。”

清朝任廉州知府的茂园记述:“沿海疍民以核插入蚌蛤中得假珍珠,其光耀与真珠无异。此乃鱼目混珠,非真珠也。”

正因为有人工养殖“假珠”的出现,人们自觉做了分类,用“真珠”来命名非人为的天然蚌珠。在对历代文献的整理编纂中,也据此把“珠”写成“真珠”,于是出现了“珍珠”与“真珠”并存的现象。

我觉得,虽然“珍珠”现在已属通用,但真不如用“真珠”好,特别是在造假成风、人人害怕上当受骗的当下,北海应高扬“真珠”旗号,将“珍珠”改成“真珠”,有助于挽回人们的信心,知道北海出产的南珠“真珠冇咁真”。

其他讲古文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