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人大半生居住在襄阳城南岘山附近的涧南园,该诗即创作于诗人在家乡隐居读书、写诗自娱期间。诗人求仕不遇,心情苦闷,在极不得意的时候,与几个朋友登上岘山游玩,凭吊羊公碑,想到羊祜当年的心境,想起羊祜说过的“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者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皆湮灭无闻,使人悲伤”的话,正与诗人的处境正相吻合。由此借古抒怀,写下了这首诗。 与诸子登岘山 人事有代谢①,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②。 水落鱼梁浅③,天寒梦泽深④。 羊公碑尚在⑤,读罢泪沾襟。 (孟浩然) 注译 注释: ①代谢:交替变化。 ②复登临:对羊祜(hù)曾登岘(xiàn)山而言。登临,登山观看。 ③鱼梁:沙洲名,在襄阳鹿门山的沔(miǎn)水中。 ④梦泽:云梦泽,古大泽,即今江汉平原。 ⑤羊公碑:后人为纪念西晋名将羊祜而建。羊祜镇守襄阳时,常与友人到岘山饮酒赋诗,有过江山依旧人事短暂的感伤。 译文: 人间的事情都有更替变化,来来往往的时日形成古今。 江山前代留下许多的名胜古迹,而今我们又来登攀亲临。 冬末水位降低,鱼梁沙洲也显得浅了,云梦泽由于天寒而迷蒙幽深。 羊祜碑如今依然巍峨矗立,读罢碑文泪水沾湿了衣襟。 赏析: 西晋名将羊祜曾在岘山感叹:“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悲伤!”作者登上岘(xiàn)山,见到羊公碑,古今感慨交集,遂有此作。 首联即以一句凭空而降的议论开始,“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朝代更迭,家国兴衰,生老病死,悲欢离合,人间万事莫不是一件件地出现又消失,小部分的写进了史书,大部分的被人遗忘。寒暑交替,春秋代序,草木枯荣,日月升落,自然也是一样,没有一个生命不是在不停地变化,出生而后归于尘土,唯有时光不变,却也在不停止地流逝。古人说“上下四方日宇,古往今来日宙”,空间和时间正是通过这万物的变化而存在。短短两句诗包含了人世和自然的浩瀚,饱含着深深的沧桑之感。 颔联两句紧承首联。“江山留胜迹”是承“古”字,“我辈复登临”是承“今”字。作者的伤感情绪,便是来自今日的登临。站在身边的不只是今天的友人,更有身后无限长远的历史时光,无数已经湮灭的人事曾经出现在“我”所站立的地方,此时有一种与历史同在的感觉,“我”的眼所见与他们略同。这种历史感情,在“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等诗句中都有体现。这种感情引发的历史体验,和诗人广阔的心胸有关,也和他们的人生经历、眼前景物有关。中国文化中对于记载历史、学习历史的重视氛围,更容易在文人中引发类似的体验。 颈联两句“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写登山所见,山上的羊公碑和山下的鱼梁洲等即上句所说的“胜迹”。“浅”指水,由于“水落”,鱼梁洲更多地呈露出水面,故称“浅”;“深”指梦泽,辽阔的云梦泽,一望无际,令人感到深远。登山远望,水落石出,草木凋零,一片萧条景象,烘托了作者的伤感之情。 尾联两句将“岘山”扣实。“羊公碑尚在”,从羊祜镇守襄阳的晋初到孟浩然写作的盛唐,一个“尚”字,跨越四百余年,其间朝代人事都经历了巨大的变迁。然而羊公碑还屹立在岘山上,记载着羊祜名垂千古的政绩,与山俱传;想到自己仍为“布衣”,无所作为,死后难免湮没无闻,这和“尚在”的羊公碑,两相对比,令人伤感,因之就不免“读罢泪沾襟”了。 默写: 1《与诸子登岘山》中“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一句蕴含着时代更迭、人事代谢的深刻哲理,同时流露出诗人心事茫茫、无限惆怅的沧桑之感。 2.《与诸子登岘山》中既写出严冬所特有的景象,又能烘托作者伤感心情的诗句是“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