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蜂新式蜂箱与精细化饲养管理技术初探

 新用户5596Ua7Z 2023-01-16 发布于四川

中蜂是东方蜜蜂的一个重要亚种,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昆虫。中蜂蜂蜜品质优异,广受消费者喜爱。从汉代开始,我们的祖先便开始对其进行饲养。但是,直到现在仍然处于粗放化饲养的状态,采用的蜂箱五花八门。传统养蜂是将蜂群饲养在木桶、竹篓等容器中,蜜蜂在其中自由营造巢脾。养蜂者需要毁巢取蜜,不利于可持续性发展,对蜂群伤害大。意蜂活框蜂箱与传统的木桶相比,活框更便于管理。

然而,结合实际的生产情况,意蜂活框蜂箱的空间利用率较低,箱内往往不能形成满巢脾饲养,繁殖区和生产区不能分开,流蜜期取蜜对蜂群的干扰大 。意蜂标准箱和巢框与中蜂的普遍群势大小并不匹配,尤其是对弱小蜂群来说,特别是巢框太大,不利于蜂群繁殖发展。人们也设计了中蜂十框活框标准蜂箱,以及各种地域型活框蜂箱。但是这些蜂箱与意蜂标准箱相似,以中蜂的群势,很难实现满板子脾,只能是蜜、粉、子混合脾,也很难添加继箱生产蜂蜜。

在饲养管理方面,中蜂仍然以粗放饲养为主。中蜂野性强,在人工饲养情况下,易出现盗蜂、分蜂、飞逃等情况,会给中蜂饲养者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桶养方式在应对盗蜂、分蜂和飞逃时,防治措施往往受限。因此,大多数桶养蜂群并不进行管理,往往 1年只取 1~2 次蜂蜜。活框饲养管理也往往借鉴一些简单的意蜂管理模式,并没有针对中蜂独有的生物学特性来进行饲养管理。特别是在缺少完全符合中蜂特性的活框蜂箱的前提下,许多管理措施都无法实现,在管理方面仍然是粗放式,效率往往不高。

开创中蜂饲养新局面的关键在于运用中蜂适用的蜂箱。本研究针对中蜂的生物学特性,设计了带有浅继箱和隔王栅的多层活框蜂箱以及精细化的饲养管理技术。合适的中蜂蜂箱和精细化管理对于控制蜂群疾病的流行、寄生虫的泛滥,维持蜂群群势和提高蜂蜜产量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新式蜂箱的结构与特点

新式中蜂蜂箱体平箱的长宽均为 37 cm、内径33 cm,高度为 20 cm,巢脾大小约为意蜂标准脾的一半,刚好与中蜂蜂王产卵性能是意蜂蜂王一半相一致。因此,该蜂箱可实现满板子脾。通过多层箱体和隔王栅设计,将繁殖区和生产区分离,取蜜时对蜂群干扰较小。平箱空间小,繁殖时空间可全部利用,利于蜂群保温保湿,浅继箱则可获得满脾封盖成熟蜜。同时,蜂箱底部有活动式底板,方便取出清理和消毒,专门针对中蜂箱底滋生巢虫的情况而设计利于保持蜂群健康。与意蜂活框蜂箱相比,巢脾面积更小,繁殖快,蜂蜜成熟快,生产区的蜜脾能够更快封盖,有利于更快地获取优质成熟蜜。与用意蜂活框蜂箱饲养蜜蜂的蜂蜜相比,新式蜂箱取出的蜜波美度更高。该蜂箱主要适用于华中地区的中蜂。

2 精细化饲养管理技术

目前,桶养式中蜂饲养管理措施不多,以粗放式管理模式为主。活框饲养管理解决桶养中无法调动巢脾的弊端,但相较于意蜂,中蜂活框饲养的管理模式也比较简单。一般会在繁殖期和生产期进行简单管理,在分蜂和飞逃季节检查处理蜂群。然而,如何高效地进行春繁和秋繁,在流蜜期如何进行提前培育适龄采集蜂,在越冬时如何提前培育越冬蜂等方面的饲养管理技术仍然不多。本文针对该新式蜂箱,总结了多年的饲养管理经验,提出了精细化中蜂饲养四季管理技术。

2.1 春季管理

中蜂越冬后进入早春,及时算好早春中蜂繁殖起始时间,观察蜂王产卵情况。在 2 月初开始调整蜂群,充分利用 2 月底开花的油菜等蜜粉源植物进行春繁。

2.1.1 保温

中蜂幼虫发育过程需要保证 34.4℃,因此,在早春繁殖期间,需进行良好的保温。采用平箱饲养蜜蜂,利用大隔板对边脾进行隔离,并在隔离的空旷区域添加干净的干稻草或者泡沫,以增强蜂群的保温效果。蜂箱外面可包裹稻草或棉絮等保温层,但需保证足够的通风,以防蜂群缺氧。

2.1.2 奖励饲喂

蜂群在春繁过程中,要留足饲料,进行充分奖励饲喂。每天每群蜂保证饲喂 200 g 以上 (水∶糖为1∶1.5) 糖水,并在糖水中添加 0.1%食用盐,根据蜂群储蜜情况,连续 2 周以上。每周每天饲喂 300~500 g 花粉饼,粉源充足时可停止喂粉。2.1.3 插脾蜂群繁殖过程中,要使蜂略多于脾,待蜂王接近产满巢脾空巢房时,要及时添加新巢脾,让蜂群造脾产卵。待新巢脾上幼虫发育到 7 日龄时,再添加 1 张新巢脾,直至强群。

2.1.4 调脾

蜂群繁殖以后,根据蜂群群势情况及时加继箱。一般当平箱中超过 6 脾时,开始加继箱。将快出房的封盖子脾和老巢脾抽调到继箱,每 9 d 上调一次巢脾。在平箱中及时加入新巢脾或新巢础造脾。

2.1.5 蜂群检查

春末强群会出现“分蜂热”和疾病,应及时检查蜂群。每 4~5 d 检查 1 次蜂群,扣除王台,避免分蜂。发现疾病,及时处理。及时清理蜂箱底部赘蜡和蜜蜂尸体,以免患病和防止巢虫滋生。继箱中有足量成熟蜜时,可生产蜂蜜。取蜜时,留足蜂群中饲料,一般取蜜不超过整群蜂的 2/3 蜜量。

2.2 夏季管理

2.2.1 蜂蜜生产管理

华中和华东地区初夏是中蜂产蜜的良好季节,有山乌桕和树参等蜜源植物。在流蜜期前 45 d,要囚王几天,并产大量卵,同时结合奖励饲喂,培育大量适龄采集蜂。在流蜜期前 15 d 开始成批羽化适龄采集蜂。适当扩大巢门,使采集蜂能尽快通过巢门。采用隔王板将继箱与平箱隔离,可在继箱实现储蜜区,待蜂蜜封盖后,可进行取蜜。

2.2.2 夏季遮阴降温

蜂群越夏过程中应注意防暑降温,在树荫下摆放蜂群,并可在蜂箱盖上添加草垫隔热。加大巢门,换入小隔板,加强蜂箱通风性。在蜂场周边添加干净的水源,供蜂群采水降温。

2.2.3 越夏蜂群管理

越夏时蜂群群势逐渐下降,应及时检查蜂群,取出多余巢脾,时刻保持蜂脾相称。越夏时,平箱与继箱间不添加隔王栅,以加强蜂群内空气流通。每周饲喂 1 次花粉饼,每次 300~500 g。在巢脾框梁上洒少许 0.1%食盐水。越夏前保证蜂蜜饲料充足,缺蜜时可进行补充饲喂,每群每天不超过 200 g。适当进行关王处理。因中蜂蜂王关王容易死亡,因此可进行关王 10 d,放王 9 d 的方法进行循环关王。放王时进行奖励饲喂。注意防治蚂蚁和胡蜂。

2.3 秋季管理

2.3.1 秋繁管理技术

在 9 月初进行蜂群秋繁。首先奖励饲喂,喂足糖水和花粉。根据蜂群群势情况,加入新脾。按插入后新脾首批幼虫到达 7 日龄时再加入 1 张新脾的方法,进行精确加脾繁蜂。将老巢脾调至边脾,待老巢脾上工蜂全部羽化后,可抽调该脾至继箱或者直接舍弃。保证蜂王产卵的巢脾均为新脾。

2.4 冬季管理

2.4.1 培育适龄越冬蜂

在“立冬”前 3 d 左右时间,开始培育适龄越冬蜂。首先进行紧脾工作,让蜂多于脾。进行奖励饲喂,每天饲喂 200 g 以上含有 0.1%食用盐的 1 ∶ 1 糖水,每周饲喂 500 g 左右花粉饼。待蜂群开始繁殖后,逐步加入新脾,培育大量适龄越冬蜂。

2.4.2 越冬蜂群管理

蜂群搬至背风向阳地点,避免水洼地。缩小巢门,换入大隔板,可适量添加干稻草,但确保蜂群内的通风,防止蜜蜂闷死。越冬前提前喂足饲料,越冬期间一般不喂饲料。尽量少开蜂箱,让蜂群保持安静,维持恒定温度,顺利越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