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袁世凯口口声声说杀荣禄就像杀狗,为什么最后他却出卖了维新派?

 杨角风发作 2023-01-16 发布于浙江

杨角风谈《走向共和》第44期:

轰轰烈烈的维新变法失败了,失败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维新派并没有实权,顽固派又极力阻止变法。比如变法的推动者是光绪帝,而光绪帝不过是一个傀儡皇帝。

当然最重要还是维新派的政治不成熟,提出的一些主张不具备可行性,且伤害到了某些顽固派的利益,最终被慈禧太后叫停。

而在更多文献记载中,包括我们的教科书中都在讲,变法的关键时刻是袁世凯出卖了维新派,这才导致了最终的失败,那么真相真的如此吗?

杨角风谈《走向共和》第44期:袁世凯口口声声说杀荣禄就像杀狗,为什么最后他却出卖了维新派?

一、

光绪帝发布《明定国是诏》,确实是得到了慈禧太后允许的,而且一开始慈禧太后也是全力支持变法,至少并没有反对。

因此,光绪帝还跑了好多次颐和园,包括发布《明定国是诏》的当天,也是先去颐和园请安。并把自己的变法主张跟慈禧太后讲了一下,还带去了几份关于变法的奏折,里面有关于世界各国变法的宏论。

慈禧太后听了也很激动,并当场同意了光绪帝要把这些奏折印成小册子,不管是官员还是小吏人手一份。

但是在变法的过程中,慈禧太后还是觉得光绪帝过于草率了点,于是做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便是罢免了翁同龢,关于罢免翁同龢一事,有几种说法的,一是光绪帝主导的,觉得翁同龢处处制约自己,不方便施展手脚,且得罪人较多,于是罢免了翁同龢。

另一种说法则是慈禧太后主导的,翁同龢举荐维新派支持变法,触犯到了老臣们的利益,于是众人弹劾,触发了罢黜,在《四朝佚闻》一书中有讲:

“光绪朝局系翁一言,同僚议事,偶有不合,翁辄拂然,常入报帝必伸己意,众已侧目。”

第二件事便是任命荣禄代理直隶总督,控制了京师周边的部队,第三,则是命授新职的二品以上大臣到她面前谢恩。

这三件事,对于维新派和光绪帝来讲,是一种悬在头上的刀,压力也积聚到光绪帝的头顶。

二、

实际上,光绪帝的变法并没有推行下去,各地的大员们,除了湖南巡抚陈宝箴外,其余的大都对变法诏令持观望态度,甚至有些大员干脆置之不理。

可见,这次变法,只是京城的光绪帝和几个维新派的一厢情愿罢了,政令根本就达不到地方。

后来的两江总督刘坤一说了这么一段话,基本能代表各地大员的心思:

“时事之变幻,议论之新奇,恍兮惚兮,是耶非耶,年老懵乱,不知其然,无暇究其所以然,地方大员都对变法困惑,更何况平民百姓了。”

在这种情况下,维新派的想法就不再那么单纯了,他们认为只有杀几个顽固派大臣,变法必然可行。

可惜,这个策略是建立在光绪帝掌握实权的基础之上,显然掌握生杀大权的并不是光绪帝,而是慈禧太后。

维新派又不傻,自然也能看出来问题的关键,到这个时候,光绪帝其实一直都是蒙圈的。或许是维新派不厌其烦的劝说,或许是光绪帝自己也有想法,于是在变法已经进行不下去的时候,他做了这么几件事:

第一件事是让康有为离开京城,让康有为离京,可以理解为光绪帝要调整变法策略,改用外国人。

第二件事就是第一件事的延伸,光绪帝打算聘伊藤博文为清国维新顾问,同时,他还打算聘请美国人李提摩太一同担任顾问。

第三件事,下命令给荣禄,让他通知袁世凯进京跟伊藤博文会面。

三、

但光绪帝的这几个安排,却让慈禧太后起了疑心,为什么会起疑心?

除了因为袁世凯手中有一支新军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袁世凯其实也是维新派!

甲午战争失败,曾经的驻朝鲜大臣袁世凯,也是异常伤心难过,在小站练兵期间,他也是关心着国家的走向。毕竟他跟外国人交往较多,对外国的政治体制有一定了解,不同于洋务派和维新派,袁世凯的主张则更加现实。

当时的袁世凯官职是直隶按察使,并没有直接给皇上进言的权力,而自己的靠山李鸿章又因甲午惨败而被众人声讨。而当时朝中掌权的大臣是翁同龢,所以,袁世凯是通过翁同龢上书给了光绪帝,宣传变法主张。

袁世凯上的两个《条陈》,比较贴地气,既不像洋务派那样“以夷制夷”耍小聪明,又不像维新派那种以为可以跟列强平起平坐般的改革。甲午战败后的大清,哪里有资格跟人家讲公平,只能正视自己,依靠自身的力量,完成改革。

袁世凯的变法侧重于从地方开始,逐步推向全国,是一种从下至上的过程,且不要刺激到老臣,变法需要循序渐进。而维新派的主张是从上往下,属于强压式变法,不管你懂还是不懂,照做就是了,而且面对老臣们的反对,主张比较激烈:

“杀二品以上阻挠新法大臣一二人,则新法行矣!”

但遗憾的是,袁世凯的变法主张并没有引起翁同龢的共鸣,也就没有被采纳。倒是袁世凯通过翁同龢的方式上书,惹恼了李鸿章,认为他是看自己没落了,要另寻主子。

四、

李鸿章可是后党,袁世凯公然往翁同龢身边凑,必然也让慈禧太后怀疑其动机。再加上袁世凯也是积极支持变法,所以,光绪帝认为其可靠,慈禧太后则视作对己的威胁。

1898年9月16日,光绪帝召见了袁世凯,询问了变法事宜,最后话题一转询问袁世凯:

“苟付汝以统领军队之任,能矢忠于朕否?”

袁世凯能说啥,只能说愿意咯,光绪帝一听,马上把袁世凯升为了正二品候补侍郎!

9月17日,光绪帝再次召见袁世凯,并对他说:

“人人都说你练的兵、办的学堂甚好,此后可与荣禄各办各事。”

等于是暗示袁世凯要跟荣禄分离,自己作为独立的力量办事。

光绪帝这么频繁地召见袁世凯,还这么明显地给他升官,慈禧太后不能不防,于是荣禄在9月18日就开始做了这么几项部署:

一是调直隶提督聂士成的武毅军,一共一万七千人进驻天津陈家沟;二是调集甘肃提督董福祥部一万二千人,进驻宛平、长辛店一带,其中一部直入北京;三是致电总理衙门及袁世凯,谎称军情,说英俄开战,英舰多艘游弋大沽口,要袁世凯立即返回天津听候调遣;四是授意御史杨崇伊等到庆王奕劻府,呈递奏请太后训政折……

明显可以看出,这些军队的调动,一方面是防备袁世凯的新军,一方面是加强慈禧太后的安保,再有则是为戊戌政变做准备。

五、

维新派也不是聋子,荣禄一大早做的这些部署,他们多多少少也听到了,也感到了危机降临。

于是他们决定孤注一掷,派出了谭嗣同夜访袁世凯,让他杀荣禄,保光绪,捉慈禧。而在康有为和梁启超关于这一晚的记录中,都记载着袁世凯的回复:

“杀荣禄乃一狗耳!”

但这句话是有前提的,那就是必须光绪帝到天津小站亲自下令,他才会照做,在北京他是没这实力的。

时间到了9月20日,光绪帝再次召见了袁世凯,不过这次他并没有提“兵变”的事,袁世凯也就没有得到“密谕”。

一方面光绪帝可能也觉得“兵变”的事,成功率太低,搞不好自己会搭进去。另一方面则表明,谭嗣同去见袁世凯的事,很有可能是瞒着光绪帝的,他是被蒙在鼓里的。

当然,在这次会面中,袁世凯终于放心大胆的把自己的变法主张说给了光绪帝听,可惜太晚了……

因为9月21日一大早,慈禧太后就回到了紫禁城,宣布自己再次训政,同时下命捉拿康有为、康广仁兄弟。

其实这时候的慈禧太后,还没有扩大捉拿范围,也就是还没有冲整个维新派下手。

等到了9月24日,慈禧太后才突然下令捉拿杨深秀、杨锐、林旭、谭嗣同等人,并在9月28日就迫不及待地将这些人拉到了菜市口砍了,一共砍了六个人,史称“戊戌六君子”。

那么,是不是袁世凯告的密呢?

袁世凯在北京时,能告密的人只有慈禧太后,能见到慈禧太后只有9月19日这一天,毕竟新升二品,需要觐见太后。但当时的袁世凯跟慈禧太后并不熟,太后还提防着他呢。而且以慈禧太后的性格,她得知了“兵变”之事必然暴跳如雷,怎么可能还等得了两天后才回宫?

那么会不会是9月20日,袁世凯回到天津就告诉了荣禄,荣禄再连夜跑到北京告诉慈禧太后,慈禧太后又连夜跑回紫禁城控制了光绪帝?

这种可能性也很小,袁世凯回到天津的时候天都快黑了,荣禄再进京,即使到了也是晚上了,这时候他应该见不到慈禧太后。

真正让慈禧太后愤怒的原因,其实是光绪帝9月20日接见了伊藤博文,以及他们提出的什么“合邦之议”,这才触动了慈禧太后。

所以,最有可能的原因就是我们前面讲的,袁世凯觉得形势突变,自己自身难保。为了自救,不得不把情况告知了荣禄,荣禄进京,还没来得及汇报慈禧,慈禧就已经发动了戊戌政变。

等到荣禄缓过来,想了好几天,终于下定决心告诉慈禧太后后,太后才愤怒难耐,怒杀维新派人士,并软禁了光绪帝。

荣禄之所以要犹豫一下,毕竟涉及到了光绪帝,这种事,还是谨慎为好,当然,这只能是我的猜想!

其实到最后,慈禧太后也不信任袁世凯,如果袁世凯真的坚定地支持光绪帝,那么只能害了光绪帝,菜市口还会多了一颗冤大头,得不偿失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