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孝道[792]-[92]为什么中国要刻意的强调孝顺?

 赵站长的博客 2023-01-17 发布于北京

为什么中国要刻意的强调孝顺?

孝是什么?孝的定义是什么?

孝是什么

宽容老人总也舍不得扔掉的垃圾破烂 宽容老人的唠叨 宽容老人的口水和鼻涕孝是报答 是母亲节的一束康乃馨 是父亲生日时的一瓶好酒 是久病床前的送汤喂药孝是耐心 耐心听取老人的话 耐心向老人解释做工作 耐心说服老人 孝是善意的欺骗 百余元的衣服不妨告诉老人只花了几十元 孝是常回家看看 拿不拿东西是次要,陪老人说话很重要   前一段时间看了一节电视讲课--《百善孝为先》,教师极富感染力的教学语言,学生泣不成声地真情对白,课堂上洋溢着浓浓的母子深情,令人感动,加上结课时动情的音乐,使在座的所有人都忍不住热泪盈眶。节目结束后我还是抑制不住,索性任它尽情流淌。   也许这节课触动了我心灵的最底线,感情的闸门一下子关不了;也许就是那句世界上最不能等待的事情就是孝敬父母,深深打动了我的心。从我的父母身上我深深体会到了孝最真实普通的含义。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记得孔子的一位弟子曾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说了两个字--色难,意思就是,要始终和颜悦色地面对父母,很难。是啊,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可我的母亲却十年如一日,用一颗反哺之心,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她用点点滴滴饱含深情的爱,抚慰着生活不能自理的姥爷,帮他穿衣、洗脸、吃饭、按摩、理发、烫脚、通便,每天都重复着这些细致、繁琐却又非常重要的护理,姥爷体温的高低、床垫的干湿、卧室的冷暖,她都时刻挂在心上。因姥爷岁数太大,只能含糊不清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她和姥爷的交流,主要是靠细微的观察。姥爷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反映、每一个表情,母亲都能领会是什么意思,然后,按照姥爷的意思尽全力去做好。姥姥也八十多岁了,虽然能自理但是无法下楼,心里也有依赖,所以母亲就是他们唯一的支柱。父亲作为女婿干的却都是儿子干的活,每次回去都做饭、买菜给姥爷刮胡子、理发,陪他们聊天。如今姥爷已经90岁了,时而清醒时而糊涂,但我的父母还是一如既往的精心伺候他们,这也教育了我们这一代还影响了我年幼的女儿,女儿经常嚷嚷着去看太爷爷太奶奶,陪他们说说话玩一玩,老年人的心情也就好了,四世同堂其乐融融的围绕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也是另一番美好情景。   曾经在一家老人赡养院墙上发现了一篇文章:   孩子!当你还很小的时候,我花了很多时间,教你慢慢用汤匙、用筷子吃东西。教你系鞋带、扣扣子、溜滑梯、教你穿衣服、梳头发、拧鼻涕。这些和你在一起的点点滴滴,是多么的令我怀念不已。所以,当我想不起来,接不上话时,请给我一点时间,等我一下,让我再想一想 ..... 极可能最后连要说什么,我也一并忘记。孩子!你忘记我们练习了好几百回,才学会的第一首娃娃歌吗?是否还记得每天总要我绞尽脑汁,去回答不知道你从哪里冒出来的吗?所以,当我重复又重复说着老掉牙的故事,哼着我孩提时代的儿歌时,体谅我。让我继续沉醉在这些回忆中吧!切望你,也能陪着我闲话家常吧!孩子,现在我常忘了扣扣子、系鞋带。吃饭时,会弄脏衣服,梳头发时手还会不停的抖,不要催促我,要对我多一点耐心和温柔,只要有你在一起,就会有很多的温暖涌上心头。   孩子!如今,我的脚站也站不稳,走也走不动。所以,请你紧紧的握着我的手,陪着我,慢慢的。就像当年一样,我带着你一步一步地走。   孝-----做人的责任和根基。对父母尽一片孝心吧!   时至今日,我们重新提倡孝道精神,仍然有它不可替代的时代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首先,提倡孝道可以培养孩子的爱心和责任感。今天中国社会的家庭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城市家庭中四二一的结构越来越普遍,即老人四位,父母两个,众星捧月般守着一个小宝贝。一脉单传,加以生活优裕,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不想被溺爱也几乎不可能。由此使现代的孩子几乎都以自我为中心,比较自私,关心他人爱护他人的精神不足。人过于自私,必将使他自己与周围环境多有冲突,对他个人生活的幸福感也多有负面影响。如何逐步泯除私欲,一步步培养出孩子的爱心来?最好的、也是最切实可行的办法就是从家庭入手,从教导孩子孝道入手。家庭对任何一个孩子的影响都是极其巨大的,有时是决定性的。让孩子从小即体会爱父母是什么滋味,孩子易懂易学易做,且感到特别亲切。以此为第一步,孩子自可慢慢体会出爱同学、爱老师的滋味,再逐步引导至爱国家、爱社会、爱人类。今日学校、社会的品德教育,多从家庭外部着手,一开始即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集体。其道理固然千真万确,惜乎其方法有大而无当、流于空洞之弊。不从身边最亲密的父母、家人、老师、同学入手,不由近及远、由易及难,如何使孩子能够真正体会爱祖国、爱人民是何等滋味?相形之下,中国传统教育以孝道教育为第一步,确实是极其科学、极其合理的。究其原因,它符合人性,符合孩子的天性。   其次,提倡孝道可使父母真正安度晚年,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众所周知,中国已步入老龄社会。有人说,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长和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老年人养老的经济负担会逐渐减轻,老年人可以安心颐养天年了。此论甚是,然更有深意在其后焉。人处老年,不仅要求吃饱穿暖,生活平静,更要求能尽享天伦之乐,于亲情的要求尤为迫切。世道艰难,人生坎坷,经历了一生的风风雨雨之后,人往往到了老年才更加体会到家庭的温暖,亲情的可贵。子女尽孝,才是真正满足了老年人的需求,是老年人安度晚年的关键所在。至于经济负担问题,则非其重点所在。有些人认为使老人生活优裕,或者使老年人同住公寓,老人与老人生活在一起,则使老人无寂寞之感,无后顾之忧,这才是最科学、最合理的养老方式。此言又差矣!科学永远不能替代人情。亲情之温暖与可贵,是其他任何方式所无可替代者。合家团圆,其乐融融,其中的幸福感乃发自人心深处,即使是再豪华舒适的老年公寓、养老院也不能替代亲情。一首《常回家看看》久唱不衰,不正是表达了老年人的的共同心声吗?   其三:提倡孝道正是传统文化得以复兴的基础与契机所在。社会发展到今天,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体会到西方文明的弊端,希望能从祖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答案,以使人生更幸福,社会更和谐。社会近几年持续升温的国学热,亦以此为背景。要使国人真正从内心深处认可传统文化,接受传统文化,关键是四个字:身体力行。一方面要继续从理论的角度阐述国学复兴的重大意义,另一方面在百姓的工作生活中,逐步用祖国传统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来作参考,作引导,使其对传统文化有切身的感受和好感。如何使百姓迅速体会到祖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莫过于在家庭中从教孩子孝道入手。孝道精神迄今仍是大多数中国人所认可的道德规范,本身有着深厚广泛的群众基础。于孩子而言,孝道本身易懂易学易做,且特别可亲可近;于父母而言,孩子有一丝孝行,则父母就会有莫大之欣慰与欣喜。传统文化的普及与复兴,以孝道开始,岂不下手易而又有立竿见影之效果?   孝道,绝不是为了培养孩子对家庭的自私。而是从每一个人都能做到的身边事开始,从自己做起,由近及远,由易及难,使我们的爱心和责任感日扩日大,最终努力修养到大公无私之境界。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孝也者,正是千里之跬步,江海之小流。百善孝为先,不可不信。   《史记》中说: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父母是我们的生命之源,是人生的启蒙老师,是天下最疼爱自己的人。倘若没有父母的抚养,自己能从一棵幼苗成长为参天大树吗?世间最可报答的人是谁?依我看就是父母亲。自己本事再大,官职再高,也不能忘本,不能过河拆桥。正如一首诗中写到:父母恩情似海深,人生莫忘父母恩。生儿育女循环理,世代相传自古今。为人子女要孝顺,不孝之人罪逆天。家贫才能出孝子,鸟兽尚知哺乳恩。养育之恩不图报,望子成龙白费心。一个连自己父母都不尊重的人,能承望他爱别人呢?   子孝父心宽,朋友们,让我们和父母和睦相处,共享最纯最美的亲情,趁父母健在,好好孝敬他们,让他们快乐无忧过日子。让我们的孝心绽放成最美的花,结出最甜的果,让它的光华和馨香,芬芳亲情,升华人伦,和谐家庭,这样就会迎来一个人和、家兴、国盛的美好春天! 

我是一位70岁以上的老人!本站主要是些学习体验与分享(其中会引用一些作品的原话并结合我的一生体会与经验加工整理而成!在此一并感谢!如有不妥之处敬请与我联系,我会妥善处理,谢谢!)我写的主要是中老年人各方面应注意的事儿!退休后我希望通过这个平台广交朋友,互助交流,共筑美好生活!!!!!! 更多文章请参看http://www.赵站长的博客。期待大家的光临与指教哦^0^!欢迎大家转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