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曹操的唯才是举,带来的流毒,引来的妖怪,祸害了中国几百年

 9tx22v工人 2023-01-17 发布于重庆

前言

东汉末年的外戚宦官之祸,导致我们国家进入到了历史上第二个断代时期:三国两晋南北草。

这个时期,中原大地一片混乱,各路军阀征伐无度,人民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另外,自从曹操揽权以后,一方面他看不惯东汉有些伪君子沽名钓誉,另一方面他比较讲究实利,曾三次下诏书征求人才,强调注重才能,不考虑品德,使得社会上一般人道德观念一天比一天淡。

后来,魏文帝曹丕即位,臣子陈群建议用“九品中正法”选拔人才。

九品中正法,简单地说就是州设“大中正”,郡县设“小中正”官,由这些官来评定人物的优劣,把人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作为政府用人的标准。久而久之,选拔日渐不公平,豪门大族担任中正官后彼此勾结,造成了“上品无寒门(出身门第清寒之人),下品无世族(世家大族的子弟)”,家里穷的,永远挤不入上品,而下品官内也不会有世族子弟。这种不公平的选举办法,使人们有前途黯淡悲观的凄凉之感,人心日趋萎靡。

魏明帝去世以后,魏少帝曹芳即位,年号正始。这段期间内,士大夫们愈发咨情放纵,排弃礼教,每日高谈玄理,而不求踏实的学问。后人给这段时期一个名字,叫「正始玄风」。这是一股歪风,对三国以后的魏晋南北朝有很大的影响:风俗败坏,礼教崩溃,国家分裂,民生涂炭,长达三百余年,是中国历史上的黑暗时代。

当时,人们对现实感到寒心失望,精神寂寞空虚,有的人尽情享受,追求短暂的快乐,也有的人任性胡为,把生命当成一种可笑的游戏。

于是,整个社会的价值观扭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们崇尚无序,嘲笑礼教,行为乖张,孔子要是有灵,也会气得说不出话来,因为那简直就是“礼崩乐坏”的极致。

尤其士大夫阶层有七个人,他们以现代人也无法诠释的行为艺术,睨视着那个时代,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了极其败坏的影响,时人称他们为“竹林七贤”。这几个所谓名人雅士,自命高超,喜欢谈论老庄,即使居高位,对国家治乱仍漠不关心。我看,用“竹林七闲”来形容他们更为贴切。

今天,就带朋友们看看这七个中国历史上最让人无语的闲人到底是这样的。

文章图片2

竹林七贤

阮籍:放荡不羁的纨绔子弟

阮籍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长得相貌堂堂,学问很好,他为了“逃避”当时的环境,和王戎、阮咸等七个人隐居在山阳县的竹林里面,尚祥于青山绿水之间,疯疯癫癫,社会上一般读书人很羡慕他们这种放荡的生活,尊称为“竹林七贤”。

阮籍很少开口讲话,整天都紧闭着一张嘴,有的时候又大发议论,讲个不休,他的眼睛长得怪怪的,可分为青色、白色两种,看着顺眼的人他才用青眼看人。一天,稽喜来家里,阮籍认为稽喜为人俗不可耐,讨厌到了极点,就翻着一双死鱼眼般的白眼瞅着稽喜,稽喜又羞又恼,却又无可奈何。(看起来爱憎分明,其实就是势利眼)

䆓(ruan)州刺史王昶听说阮籍风度翩翩学问不错,费尽心血与阮籍相见,阮籍冷冷地不说一个字,脸上也没有一丝表情。王昶拿他没有办法,却益发觉得此人有意思、有个性,更加敬重他。(也难怪装神弄鬼者代代都有)

太尉蒋济也推荐他出来做官,阮籍又一口回绝了。蒋济很不开心,气啉啉骂着“这小子不识抬举,混账东西”,准备好好修理阮籍。阮家的亲友苦苦相劝,他才勉强就职,然而做了没有多久,就自称有病辞归乡里。(阮籍只是嫌官小而已)

司马昭十分仰慕阮籍的才名,很想和阮籍结为儿女亲家,阮籍向来讨厌政治人物,所以不愿意接受。

有一次,司马昭请阮籍喝酒吃饭,酒席之中,司马昭稍微表示结亲的意思。阮籍不等司马昭说完,立刻向司马昭敬酒,自己则一饮而干,一杯接一杯,不久就酪酐大醉,司马昭没把结亲的事说完,只好派人送阮籍回去。

后来,司马昭又请阮籍吃饭,再度提到儿女的事,阮籍故技重施,自己灌醉了自己。司马昭可也是聪明人,知道阮籍不愿意结亲,只得作罢。

有一天,阮籍突然向司马昭要求去做东平太守,这大出司马昭意外,因为阮籍一向是不屑为官的。既然阮籍开了口,司马昭立刻同意,任命阮籍为东平太守。其实,阮籍不是真的想做官,他只是听说东平的风景美丽,想去游览一番,受命为东平太守,等于是一次免费的观光旅游(以公谋私)。

阮籍独自一人骑了一只小毛驴去上任,到了东平,也不处理公务,只命木匠把太守的官邸四周墙壁拆除,木匠弄不清楚阮籍的用意,阮籍笑着说:“你看,外面的风景多好,我把墙壁拆掉,躺在床上,也可以欣赏到美景,那才是乐事哩!”阮籍每天游山玩水,当他把东平的山水都玩遍后,便又回到洛阳,向司马昭辞职不干了。

不久,阮籍又主动向司马昭要求担任步兵校尉,司马昭总是顺着阮籍,立刻任命阮籍为步兵校尉。当然,阮籍并非想投效军旅,原来他听说步兵营厨房的大师傅善于酿造美酒,贮有陈年美酒三百斛,就咽着口水去上任了。

到任的当天,一大群将领士兵和官员列队欢迎,等候了半天都没有等着。最后有人发现,阮籍早进了酒窖,喝得酪酐大醉,头歪在一旁呼呼大睡。

步兵校尉的职务理该繁忙,但阮籍依旧我行我素,不好好办公,成天游游荡荡。只是凡有宴会,阮籍一定不请自到,而且喝得醉酐酐,不省人事。

阮籍平日对母亲虽然一直很孝顺,但遇事依然不守常理。一天,他正与人下围棋下得紧张时,忽然有家人来报告,说是阮母已在后堂病逝了,与他对弈的人立刻站起来,慌慌忙忙长长一揖,准备告退。

“急什么,下完这一盘再走!”,阮籍硬拉着人家决了胜负,然后放声痛哭,哭完了,吐血数升。在居丧期间,依旧照样每日非酒不可。

他的朋友前来吊丧,阮籍披头散发,呆呆地蹲在一旁,依丧礼,有人吊丧,家属应答礼,一直到今天我们在殡仪馆仍是如此。阮籍不哭,也不跪,他的朋友告退后,外边批评道:“主人如此无理,你何必哭得这般伤心?”阮籍的朋友说:“他是方外之士,我是俗中之人,不可无礼。”而当时竟然有人也赞美阮籍与他的朋友都是“相当难得”。

阮籍家隔壁有个卖酒的少妇,面貌十分艳丽,阮籍天天去买酒。醉了,就躺在少妇身旁呼噜呼噜睡着了。少妇的丈夫起初看到,大为不悦,卷起袖子就要揍人。以后,发现阮籍没有恶意,也就任凭他去。

他当步兵校尉时,手下一个军士的女儿,色艺双全,不幸忽然得了急病死去了。阮籍并不认识他们家里任何一个人,听说了这件事,备了几份厚礼,亲自去致哀,哭得昏天黑地,趴在坟前不肯站起来,旁人讥消他不懂礼法,神经不正常,阮籍扬着脸道:“笑话,礼教岂是为我阮籍所设?”

他又常常驾着一辆小马车,毫无目标地在野外乱闯,哭哭笑笑,举止怪异。然而脑筋却十分清楚,提起笔来就是一篇佳作,连一个字都用不着改。阮籍的种种行为,都是一种消极的逃避心理,他不满现实,借酒装疯,麻痹神经,心里非常痛苦。

由于当世人对现实不满,看到阮籍这种违反传统的叛逆行为,起初看不过去,慢慢地形成一种风气,认为就是要像阮籍这样玩世不恭,凡事都不在乎,才时髦,才脱俗。谁要再讲救国救民的大道理,真是“俗气”,于是形成社会上一片衰靡之气。

文章图片3

阮籍

阮咸:玩世不恭的浪子

阮咸是阮籍的侄儿,性情放达不受拘束,他很崇拜叔父阮籍,时常跟着叔父一块儿游山玩水。

在阮籍的家乡,阮是一个大姓,北边的阮族——北阮个个衣着光鲜,都是有钱人,南边住的都是阮姓的贫户,人民称之为——南阮。

每年到了七月七日,北阮的富户就把家中的绩罗绸缎统晾晾了出来,彼此赞叹,也显一显家里的阔气。否则,成年压在箱底,没有机会“亮相”,实在太可惜了。

阮咸属于南阮,对于北阮的作为大为不满。“你挂,我也挂”,阮咸不甘示弱,立刻找了根竹竿在大街上撑了起来,他家中哪有什么锦绣罗绮呢?阮咸把些粗布衣、臭裤子、烂了一半的短衣全都亮出来献宝。

南阮的穷户觉得丢人,纷纷要阮咸把竹竿收起来,忿忿地说:“丢人现眼。”

“嘻嘻,不能免俗,有总比没有好。”阮咸嘻皮笑脸地回答。

阮咸的姑母有个婢女,人长得挺标致,阮咸每次去姑母家,总要借机会去逗逗她玩,胡闹一阵子。

有一天,阮咸家中有贵客降临,正在招待着,忽然听见家人说:“姑母要搬到远处去了。”

阮咸一听此话,非同小可,也顾不得贵宾在座,夺门而出。更过分的是,阮咸竟然抢了宾客的快马直往姑母家中奔去。

一路上跨马扬鞭,尘土遮天,惹得路人侧目而视,阮咸也不管,追上了姑母的车后,硬把婢女自车上夺下,搂抱着婢女,亲亲热热,双双而归。许多人都涌过来看热闹,指指点点,窃窃私语。阮咸也不在乎,高声地“哈哈哈”大笑,猛地用鞭子一抽,马儿立刻嘶鸣着急奔而去,传来阮咸更加狂妄自大的笑声。

阮咸自命为不守礼法的时髦人士,因此,他请族人喝酒,不用杯子,大家围在酒缸旁,有的随便用容器,有的直接用手掏起来便喝。

喝得微醉了,“好酒,好酒”,有位族人把头伸进酒缸里喝个痛快,其他人跟着效法,脸上、发上,全沾满了酒,酒缸中也沾了不少人的污垢、头发、汗水,大伙也不以为许,喝喝笑笑,手舞足蹈,快乐似神仙。

也许这些名士崇尚自由吧,将人心比“猪”心,他们想猪大概也不喜欢受拘束,所以阮咸家里的猪可以自由地走来走去。

“嗯,嗯”,猪也闻到了酒香,拖着笨重的身躯,蹒跚地爬了过来,靠近了酒缸。

“砰”的一声,猪也学着阮咸,把脑袋浸入了酒缸,“呼噜,呼噜”大口地吸着,阮咸等既不生气,也不嫌猪臭,反而认为人猪共饮,倒也别开生面,觉得新鲜有趣。

文章图片4

刘伶醉酒图

刘伶:醉死方休的脱衣男

刘伶,字伯伦,沛国人,容貌丑陋,他的人生哲学是世间一切得失都是相对的,富与穷,生与死都差不多,宇宙极小,万物一般,没有任何事物值得去奋斗、去追求,除了一桩——酒。

刘伶因为自命脱俗,不屑与平常人往来,只与阮籍、稽康等相交,时常携手在竹林遨游,当然也少不了以酒助兴。

刘伶平常不做事,靠祖宗的田产过活,他喜欢乘着一辆鹿车,带着一壶酒,悠哉游哉到处游山玩水。

他出去玩的时候,总叫一个小童,扛着锄头跟在后面,刘伶拿起酒壶“咕噜咕噜”往喉咙里灌,对小童说:“随时随地,死便埋我,死在哪儿,就葬在哪儿。”交代完后事,他便提着一壶酒上路了。

当时士大夫对于刘伶这种把生命看得毫不在乎的作风,佩服得不得了,纷纷仿效,称为“放达”。刘伶的太太最怕听他讲这种不吉利的话,但是,看他那副要酒不要命的德行,有一天死在路上也不是没有可能。因此每回刘伶驾着鹿车出游,她就心里七上八下,着急万分,一直要等刘伶歪歪倒倒醉酐酐地回到了家才安心。

“我们家里穷,你又不肯做事,也就算了。身体不好,又天天喝酒,这样下去怎么办?”刘伶的太太一天到晚嘀嘀咕咕,他一句也没听进去。

有一天,刘伶的太太大发脾气,把他的美酒、酒器统统一起砸得稀烂,强迫刘伶戒酒。

刘伶叹了一口气道:“也不是我不肯,只是个性如此,要戒酒,除非祷告鬼神助我断酒。”

“真的?”刘伶的太太看他终于有悔悟之心,十分欣慰。忙着杀鸡宰羊,张罗酒菜,在庭前布置起香案,先毕恭毕敬拜了几下,然后满怀兴奋把刘伶拉来。

刘伶“扑通”一声直挺挺下跪,大声祷告道:“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非一斛不可,要五斗才能尽兴,妇人之言,慎可不听!”说着扯下一只鸡腿大嚼,“哈,妇人之言,慎可不听!”捧起祭祀的美酒便喝。

刘伶的太太被气得脸儿一阵白,一阵红,又羞又恼,啼笑皆非。

过了几天,刘伶在外面又因为喝酒和一个粗人起了冲突。那个粗人野蛮得很,卷起袖子抢着拳头就要揍刘伶。

“慢着,慢着。”刘伶倒退了几步,用手护着前胸道,“我这几根鸡肋禁不起你的拳头。”那粗人看看刘伶的几根排骨,的确有点儿像鸡肋,笑得上气不接下气捧着肚子走了。

刘伶还有一个怪毛病,喝酒喝得酒酣耳热了,就开始动手脱衣服。一直脱到一丝不挂为止。

一次,他又喝醉了酒,脱光了衣服,坐在书桌前读书。忽然有一个客人闯入,发现刘伶赤身裸体,大吃一惊面红耳赤。

客人把脸别过一旁,怒声责备:“你这个人怎么这般无礼?”刘伶昂然答道:“我以天地为房舍,屋宇为衣裤,你莫名其妙走到我裤子里,是自讨没趣,少见多怪。”

文章图片5

王戎画像

王戎:吝啬到极致的富豪

王戎小时候非常聪颖,悟性极高,他有一个本领,面对着灼灼的太阳光,眼睛不会眨,也不会眯起来,有人形容王戎的眼睛灿烂有如闪电。

当王戎六七岁的时候,胆量已经很大,一天,在宣武场观杂戏,看得有趣,大伙都走近瞧瞧,忽然老虎在槛中发起威来,大声一吼,声震天地,吓得人们抱着头转身就跑,只有王戎直直站在原地不动,神色自若,魏明帝在阁里看到惊奇万分,直夸:“这个小孩子真勇敢。”

他不但胆量大,而且反应机灵。

一天,王戎和几个小朋友上街玩耍,发现道旁有一株李树,果实累累,一个个鲜艳欲滴,又大又红,大家口水都要掉下来了,小朋友们一拥而上,争先恐后爬上树去。

“咦,王戎快来啊!”小朋友发现王戎竟然没跟上来,觉得好奇怪。

“别去了吧,这些李子都是苦的。”王戎摇摇头道。

“哪有这种事,我不信!”一个馋嘴的小胖子抢先爬上树,摘下一个大的就咬,“哇!坯吓!”小胖子不断地吐着口水,生气地埋怨着,“从来没有吃过这么难吃的李子,不但苦而且酸得要命。”

群人垂头丧气地爬下树,奇怪地问王戎:“你又没有尝过,怎么知道李子是苦的呢?”

“这个嘛,很容易。”王戎从容不迫地回答,“你们想想看,李树长在道旁,又没有人管理,如果又香又甜,不早被摘光了,哪还剩下这么多?”大家听了都很钦佩王戎的观察力。

王戎长大了,与阮籍等六人成为好朋友,号为竹林七贤,很受社会人士的崇敬。

竹林七贤的作风是,官是要做的,责任却是不愿意负的。王戎也不例外,他历任吏部黄门郎、散骑常侍、河东太守、中书令等高官,却没有为民造福的意愿。

竹林七贤标榜“隐士”,认为不做官,隐居山林固然是“隐”,就是在朝廷也可以做隐士,王戎后来做到了司徒,虽然职位很高,他却把所有的事交给手下的幕僚。时常偷偷骑着小马,从边门悄悄溜出去玩儿,见到的人都不知道他是司徒,也没有想到本来应该忙得不可开交的司徒,竟然会在路上闲逛。

王戎十分贪财,广收八方田园,竭尽所能地攒钱,每天晚上,王戎自己拿着筹(用象牙制成计算钱财的工具),对着账簿,仔仔细细地核对。财源滚滚而来,王戎还是不满意,为人吝啬小气万分,人家都说他是财迷心窍,病人膏育了。

王戎的女儿嫁给裴頠(wei),裴頠曾向岳父借过数万银钱,一直没有还,王戎每次想起这件事就像心里掉了一块肉般难受。

他女儿回娘家,上堂去禀见王戎。

“爹,女儿回来了。”

“哼!”王戎扭过脸去,仿佛没看见人似的渡着方步走开了。

王戎的女儿很清楚她父亲的脾气,急急忙忙把欠债全部还出,看到了钱,王戎的气也消了,父女和好如初。

王戎有个侄子快要结婚了,这次他倒很大方,送了一件小小的单衣为贺礼。但是侄子完婚后,王戎竟然把侄子骂了一顿,把单衣又要了回来。

更叫人啼笑皆非的是王家有一株李树,结出的李子皮薄汁多,甜美无比,王戎把它当宝贝,很舍不得吃。

一天,王戎灵机一动:“何不拿去卖钱?”主意打定,他就开始忙着摘果子。

摘了一半,王戎突然想到:“不好,我的李子是难得一见的好李,若被人买了去,用核栽植,岂不白白便宜了人家?不好,不好。”

不卖,恐怕李子都烂掉了,损失了金钱。卖掉,又惟恐旁人得了好的李树。

王戎烦恼极了,最后,他竟想出一个妙法,先把李子中的核剔除,再加以出售,他也不嫌麻烦,拿着钻子一个一个地挑果核。买了王家李子的人都好生奇怪,怎么这些李子竟没有核,等到打听清楚以后,不免啼笑皆非,都说没看过如此小气的人。

文章图片6

竹林七贤

嵇康、山涛与向秀:矫揉造作的典范

嵇康是竹林七贤中被公认为最多才多艺的。他少有奇才,读书的悟性很高,身长七尺,挺拔潇洒,有仙风道骨的风采,当时人称他为“龙章凤姿”。魏晋时代的人对外貌非常注重,嵇康俊美,文章又写得好,很受一般民众崇拜。有次在山林中采药,一位樵夫看见他那飘逸的身影竟然以为是仙人下凡。正因如此,魏国宗室急着把女儿嫁给嵇康。

嵇康曾担任过短期的中散大夫,对工作没有兴趣,也不愿尽力。不久,隐居山林,与阮籍、刘伶等结为好友。嵇康也喝酒,更喜服药,当时人喜欢服食长生不老的丹药,丹药中有铅和砷,或许是铅中毒吧,所以会变得愈来愈疏懒。

竹林七贤表面上看不起俗物、礼教,好谈玄妙虚幻的道理。其实,多半对名利非常向往,不多时,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首先逃离了隐士生活,靠着与司马昭有表亲的关系,攀上了高位,而且一再升迁,他并推荐嵇康继任自己原来的职位。

嵇康写了一封信与山涛绝交,这是一篇极为有名的文章,说明他野性难改,不耐流俗。他说:“我幼年丧父,因为母亲娇惯,没读什么经书,性情疏懒,肌肉松弛,经常半个月不洗脸,非到痒得难受,绝不沐浴;连上厕所也懒得去,一直忍着,非到尿要胀出来,我不起床……除非你我有深仇大恨,你不要拉我去做官。”信中并对官场大大讽刺一番。

山涛一向看不起做官的,自己当了官,处处不负责任,表示“仍然不稀罕此职位”。山涛后来担任选拔人才的职务,也就是向皇帝推荐某人任某一职位。每一回有一个官出缺了,山涛就拟了十几个人让晋武帝司马炎选,先试探晋武帝的意思,然后再上奏。

晋武帝不了解外情,挑中的人经常不是众望所归的优秀人才。一般人不清楚,以为山涛很走红,他说谁好,谁便可以出头,哪个人得罪了山涛,也就堵住了自己的官路,对山涛十分巴结。山涛也就大大方方收取贿款。山涛还有一个本领——以退为进。每次升官,他就苦苦上表,说自己“老了、病了,实在不能再做了”,逼得武帝又用更高的职位挽留他。然后山涛再假惺惺地故意谦让一番,才“勉勉强强”去上任。

嵇康因为家贫,以锻铁维持生计。他家门口有一棵大树,十分阴凉。

嵇康常与向秀(也是竹林七贤之一)在树下敲敲打打。

此时,大将军钟会正春风得意。他撰了一篇文章,自以为见解独到,因仰慕嵇康之名,特别怀揣着新作,邀集了贤士名人来拜访稽康。嵇康正和向秀在铿铿锵锵地打铁,看到钟会来了,连招呼都不打,依旧埋头打铁。两人说说笑笑,仿佛没见到钟会一般。

钟会在带来的名士前丢尽了颜面,脸孔涨得通红,气得拔脚要走。“待会儿,”稽康叫住了钟会,“你听到什么而来?看到什么而去?”“我听到所听的而来,看到所看的而去。”钟会气愤地回答。

回去以后,钟会立刻在司马昭面前参了一本,说嵇康言论放荡,有害社会风俗教化,这种人不该留着。于是,司马昭下令把嵇康处死了。嵇康的朋友向秀恐怕受到牵累,胆战心惊。正好地方上要推举人才,素来鄙视官场的向秀急忙去应征,到达了京城洛阳。

司马昭看到向秀来了,笑着讽刺道:“听说你有箕山之志,你怎么来了?”

向秀回答:“像许由、巢父那种人,不了解尧、舜安邦治国的苦心,哪值得羡慕?”

许由、巢父是尧舜时代的隐士,许由听到要他做官的消息,就到河边洗耳朵,说:“别让这些话玷污了我的耳朵。”巢父为了逃避官场,干脆住在树上,这两人隐居在箕山,所以后代用“箕山之志”,代表隐居。竹林七贤自命为隐士,所以司马昭用「箕山之志」讥刺他。而向秀也居然好意思自打耳光,难怪后来官做到了散骑常侍。

文章图片7

魏晋时期壁画

后话

竹林七贤果真像他们自己所说,与天地万物合一,淡泊寡欲吗?错了,他们是以唾弃礼教而求名,以世人不齿之事,看做是风流雅事,用来沽名钓誉。竹林七贤这批人代表的人生观,表面上看来清高脱俗,其实只是自我麻醉,而且造成魏晋南北朝的糜烂风气。

竹林七贤故作潇洒,为的是沽名钓誉,口中批评官场,却又厚颜无耻去求官,一旦当上了官,还是拿“玄虚”为帆子,不肯好好做事,甚且想尽办法拿红包。这种不作为,是对社会对国家的祸害!

文章图片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