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听育儿:「妈妈晕倒,孩子无动于衷」的背后,是家庭教育的折射┃清辰

 丄学号 2023-01-17 发布于广东

作者┃清辰   朗读┃大云

指导┃郭新爱   编辑┃丄学号

最近刷到了一个视频,画面内容是一个妈妈和三个孩子。

三个孩子正围在桌边吃饭,两个明显是上小学的孩子,外加上一个大约上幼儿园的小宝宝。

餐桌旁边是厨房的门,妈妈突然晕倒在门口。

年龄稍微大一点的孩子,仅仅是回头看了一眼,另外两个孩子没有任何反应。

这段视频放出来以后,三个孩子的行为招致了很多批评。

“尊老爱幼”“孝顺父母”是我们的传统美德,三个孩子的反应恰恰没有体现出这一点来。

一般来讲,孩子是家长行为的镜子,是家庭教育的果实。这种冷漠反应的出现,是不是说明家庭的教育出现了问题呢?

毕竟“尊老爱幼”这种传统美德,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每个人出生自带的技能,这是在后天的生活中家长一点一滴地教出来的。

这个视频中除了被不断批评的冷漠反应外,三个孩子有一个很难得的细节表现没有人提到——每个人都是独立吃饭,包括最小的那个宝宝。

老大或者老二,并不需要去喂更小的那个。

在餐桌上独立吃饭,是多少家长的吐槽点?

“每天吃饭都是一个体力活,不喂孩子不吃啊。”

“在外面玩喊不回来,孩子奶奶端着碗追在后面喂。”

“每次吃饭都是一片狼藉,除了不在饭桌上,哪里都是饭。”

家里孩子多的,需要喂完老大,喂老二,一顿饭如果没有两个大人帮忙,一个人一个小时根本没法让两个孩子吃完饭。

以小见大——独立吃饭,这也是折射出来的一件家庭习惯。

毕竟,生活中哪有那么多的生死关头,来让孩子突然大彻大悟。

每个家庭的日常,多数都是日复一日的普通生活,每个孩子的成长都是日常的细节来堆叠。

视频召来很多批评后,当事人很快就删掉了,毕竟孩子还小,性格还没有定型,家长如果意识到了问题,那么一切都来得及。

01

除草要除早,教子要从小

晚上吃完饭,全家坐在一边聊天,小孩子拖拉着宝宝椅走来走去,在房间里咚咚咚地闹动静,爸爸制止了一次,小孩子没有听,妈妈语气严厉地制止了一次,小孩子还是没有听。

当妈妈皱着眉头站起来,准备大声呵斥孩子的时候,爷爷奶奶会站出来,把孩子抱走,并且开始批评孩子的爸爸妈妈。

一场争端不可避免,那么为了老人,这件事情就这样轻轻放下吗?

科尔伯格提出的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叫作前习俗水平阶段,出现在4~10岁。这一阶段的儿童有两大表现,最先出现的表现是专注于行为后果,遵从他人的规则以避免惩罚、得到奖赏。

在房间里面闹动静,这事关邻里和谐。小孩子会根据大人的反应做出调整。

家长如果在老人的阻拦中,就此放过去,那么孩子并不会得到任何的教育。

他只会得到一个记忆点:我怕爸爸妈妈,但是爷爷奶奶会保护我。所以没有什么可怕的。

家长如果适时地告知孩子,在房间里制造出咚咚咚的声音,会影响楼下邻居的休息,这是一件非常没有礼貌的事情。

孩子每次闹动静,家长都及时制止,并多次给他讲道理,小孩子会听进去的。

千万不要等到楼下怒气冲冲地上来敲门,才开始阻止小孩子闹动静。

小孩子跟朋友在外面玩了一天,晚上回来吃饭,兴致勃勃地跟大人说话,突然嘴巴里冒出来一句脏话,大人吓了一跳,爸爸妈妈面面相觑。

“宝宝你这是跟谁学的呀?”

孩子说了一个朋友的名字,“大家都跟着这么说,感觉好酷。”

这是正常版的。

过火版的是,

场景一

因为没有给孩子买心爱的玩具,从商店出来就开始发脾气,对着爸爸妈妈说了一句很难听的脏话。

“你跟谁学的!知不知道这是脏话!”

小孩子仍旧在那里骂。

场景二

孩子刚会说话不久,老人带着孩子找自己的朋友玩,有人无恶意,类似于开玩笑地教孩子骂人的话,带着老人名字的那种。孩子跟着学,一群老人在那里哈哈笑,孩子的爷爷或者奶奶也跟着笑。

毕竟,三四岁的孩子,正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可爱的时候。即便是骂人的话,听起来也好笑的要命。

那么就笑笑过去了吗?什么也不做吗?

要知道科尔伯格的儿童道德发展中的第一阶段出现的第二个表现是儿童会根据事情对自己是否有利来决定表现的好坏,这一时期的儿童,没有主观的是否观念。

这种行为没有被阻止,得到了一片开心的笑声,对孩子来讲,这就是正面的积极反馈。

孩子的潜意识会记住,这是正确的。在往后的日子里,他会频繁地使用这次词汇。

那么在孩子过火的时候,给他一个狠狠地教训呢?

他会得到负面的记忆,他从此会记住,这是一件坏事。在长大以后的日子里,也不会轻易学脏话。

这是最可爱的年龄,可也是所有好习惯开始养成的年龄。

永远不要小看潜意识在记忆里面的作用。

一棵树在成长的时候,如果长歪了,在幼苗阶段是最好修正的,一些小小的枝叶,可以直接去掉,而不会留疤,等到树长成了,再去修正,会变成一场伤筋动骨的灾难。

02

该放手时就放手

要给孩子动手的机会

辅导孩子写作业,堪称是一场母子关系的大考验。

简单概括就是“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

美术工具的商品买家秀里,总是会出现“买来交美术作业,画图太多,太费妈了”这类评论。

之前听一个家长吐槽辅导孩子累死个人。

一个三年级,一个一年级,两个孩子都不会自己读题目,每次都要妈妈先念一遍,再等妈妈把题目分析一遍,孩子唯一需要做的就是,等妈妈说一句答案,动手写一行答案。

从不自己思考,妈妈一眼看不到,就开始玩铅笔和文具盒。

辅导完老大写作业,再辅导老二。

等两个孩子的作业全部完成,已经是晚上十点多甚至是十一点了。

偶尔还要完成手抄报的内容。

“怎么不让孩子自己做呢?”

“哎,那简单的题他看不明白,半天不写,图画的也不好看,拿去叫上不好看。”

这下作业不光是学生的作业,还是家长的作业。

作业从来不是为了难倒学生,也不是要跟家长做对。

每个年龄的课程设置,都是由易到难,最开始的简单作业,小孩子做的慢了一点有什么要紧的?

最主要的是孩子自己摸到了独立完成的乐趣。

家长觉得太慢,等不及孩子反应过来,帮孩子跨过了理解题目的过程。

后面难题出现的时候,孩子独立解答的能力会再次受阻,他会习惯性地寻求家长的帮助。

周而复始,随着年级的提高,作业难度加大,家长辅导起来当然会感觉越来越吃力。

美术作业,即便孩子完成的很丑,家长也鼓励他勇于去尝试,不要随随便便帮孩子完成,这正是需要发挥小孩子的创造力和审美的时刻。

简单题目出现的时候,家长不要过于着急的剥夺孩子独立完成的时间。

要给孩子足够的思考时间,要给孩子足够的动手的鼓励,不要代替孩子去生活。

劳动是一个人价值的重要体现,一个人能够在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过程,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

家长可以在一旁起个辅助作用,孩子在思考过后,仍旧不会,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交流思路,然后点拨一些思考误区,帮助孩子完成作业。但不可以架着孩子,直接把孩子带过去。

03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细节处见家教

之前我在餐馆吃饭,排队点菜的时候,前面是一对母女,点了大约四五道菜。

吃饭的时候,餐桌正好挨着,听聊天内容,妈妈在家里吃过饭了,来接孩子下课,孩子想来餐馆里吃完午饭回家。

他们吃完饭拿起包走了以后,恰好看到了他们剩下的菜,一眼看过去几乎没有动过。

仔细瞅了瞅,才发现每道菜只有最最中间凹下去了一点点,那点菜是左右下都不挨着盘子的部分。

这些菜后来没有打包,直接被餐厅的服务员清理掉了,我在一边看得心滴血,太浪费了。

还看到过一个帖子,说自己家娃懂得什么最好吃,西瓜只吃瓜瓤心,就是西瓜对半分开,最中间的那个圆心部分。草莓只吃草莓尖,就是只要上面的一口,剩下的都不吃。

再有就是听到一些就家长的聊天,有个家长讲,那天买了樱桃回去,孩子直接把最大最好的都挑走了,没说一句给妈妈或者外公外婆吃。问了一句,孩子说,“你们都不爱吃好的。”其他人哈哈哈笑了,夸这个孩子聪明。

把好东西单独留给孩子吃可以理解,只是,当孩子看见好东西根本想不到,父母长辈也想吃的时候,这难倒不是自私自利的苗头吗?

孔融三岁知让梨。尊老爱幼,不是孩子生来自带的技能,是要在生活中家长一点一滴地教出来的。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爱惜粮食,难道仅仅是因为心疼买菜钱吗?

什么时候教导孩子学会分享?就是在日常吃饭的过程中,在切开水果,大家分着吃的时候。

一个东西大家分着吃,不存在最特别的一份,不去特意挑最好最完美的那份。

在家庭这个小环境里,人人都宠着小孩子,那等小孩子长大了,在社会上,谁来宠着他呢?

不是每次的教育都要长篇大论,也不用每次都要特地找地方说教,这些都是日常的东西,都跟小孩子交流,在日复一日地聊天中,都可以慢慢地纠正过来。

作为家长,要给孩子足够的耐心,给孩子成长的空间,在日常的交流中纠正不对的地方。

要像等一棵树长大那样,等孩子成长。

每个孩子都是天真可爱的化身,是一棵刚刚开始生长的树苗。耐心的陪伴,适时地去掉遮挡,让孩子在成长中,慢慢地学会独立。

每个家长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都要学会这三点:

除草要除早,教子要从小;

该放手时就放手,给孩子独立动手的机会;

细节上见家教,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愿每个孩子都在家长的呵护下成长为栋梁之才。

作者:清辰,在文字中与自己对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