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人提到白居易,多少会提到一句:他母亲是一个疯子,父亲是母亲的亲舅舅。 在白居易以后的人生中,“贫穷感”一直如影随形。他,十五岁就写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他是天才少年,自然努力营造文人潇洒自在的自我形象,另一方面,每一天他都在焦虑地“养家糊口”,22岁时,父亲逝世,一家人失去了经济来源,“养家糊口”的重任就落在了他的肩上。 对于这样一个“大龄无业青年”来说,要挣到钱,要买到房子,他首先需要考上一个官。 他决定去考最难的那科——进士。他没有很好的家室背景,也没有飞黄腾达的朋友,为了考中,只能拼命。他白天研读赋,晚上研读儒家经书,连睡觉的时间都没有,以至于很年轻的时候就患了眼疾。 考中进士,并不能得到一份工作,还需要守选三年,才有资格参加吏部的常调铨选,才有做官的可能。 可是这三年他等不起,一家人都眼巴巴地看着他。 他有生病的母亲,一个快要应考的弟弟,两个待嫁的妹妹,都要由他来抚养,他等不起,他只能参加更多的考试。 他去参加书判拔萃考试(书判拔萃即:解决纠纷的判词) 三十一岁那年,白居易终于如愿做了秘书省校书郎。 四年校书郎任满,他依旧不能赋闲等待吏部再次考核,于是,他只能再次参加考试,因为如果考上了,便能立刻授官。 如果一辈子只需要考试,他一定过得很开心,可是人生路这么漫长,考试只是人生路的一道帷幕而已。 36岁时,一个光明的未来终于落到了他的头上。唐宪宗李纯登基,新皇需要一些年轻新鲜、对他忠贞不二的面孔,于是他选中了白居易。 白居易以县尉成为了翰林学士,为皇帝起草诏书,做机要秘书。时隔不久,被再次提拔,做了左拾遗。拾遗虽然是小官,但是可以讽谏天下发生的任何不恰当的事情。 他的工资涨了不少,他甚至有钱买了两个健壮的婢女照顾母亲,防止她神志不清时自伤自毁。 家庭的负担一时松动,事业一片光明,为了表达对皇帝的忠心耿耿,作为谏官,只要是他觉得不合时宜的事情,他都会奏一本,对犯事的官员点名批评。 于是他得罪了很多人。 在他浑然不知的黑暗里,不晓得有多少人在等待一个机会,把掀翻在地。 40岁时,白居易终于被人抓住了把柄。 母亲发疯,失足掉落井中。白居易的秘密终于众人皆知:原来他有一个疯狂的母亲。 更有人人上表朝廷,说白居易毫无私德,应该贬去江州做司马。理由是,他的母亲看花坠入井中,他却在守丧期间写了看花和新井诗。 三年江州司马,磨灭了他的热情,他很难过、他感到羞辱。但是这些委屈、怨恨,他从来不说。说出来就显得小家子气,也给别人添笑话。 他只是一再强调:我不在乎,我无所谓,我学佛参禅热爱自然,好得很。 白居易,半生蹉跎,他曾经天真地以为,做官和考试一样,靠勤奋与才华。只有在伤痕累累之后,他才明白,考试之后的漫漫人生,并不遵循任何与公平相关的准则,更不提供任何体面的退路...... 后来,白居易离开江州,再后来他的官越做越大,但他再也没有肝脑涂地的激情,再也不会迫不及待地去报答提拔他的皇帝。 喝酒、学佛和写诗成了白居易往后人生的目标。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