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十四章:马里亚纳海沟:中国人来了!​(7)向祖国和人民汇报

 河南文苑 2023-01-17 发布于河南

 向祖国和人民汇报

海试最后一道程序:科技部下发了海洋高字[2012]41号《关于成立蛟龙号载人潜水器7000米级海上试验现场验收专家组的通知》文件,由海试现场专家组对“蛟龙”号海试相关考核项目和技术指标进行逐条验收。

现场专家验收组组长于杭教授受科技部特聘,组织有关专家,依据《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作业技术改进及5000米—7000米海上试验课题任务书》,并参照《863计划海洋技术领域海洋仪器设备第三方独立检验通用规程》,认真细致地进行了现场验收工作,提出了权威性的验收结论:

一、海试团队全面执行了《课题任务书》要求的各项任务,试验充分,结果可信,成果可靠,三大任务类六个组成部分共313个子项目完全满足验收要求,总评98.5分。

二、海试团队在全部完成《课题任务书》所规定的任务外,还增加了一系列潜水器的试验以及海底的科研作业项目……其中个别试验和作业内容,比如对国产推力器的试验、针对7000米深度的生物所进行抗衡诱饵布放试验、对海底微地型地貌的测量,对于未来的技术攻关以及深海科学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三、与国际上其它大深度潜水器在其最大设计深度的海试相比,此次海试在其试验的重复性和充分性方面已明显超越了前者。我们的证据表明,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其最大设计深度安全可靠,并拥有投入应用所需要的实际作业能力。它不仅超越了国际上三人重载作业潜水器的最大使用深度,实现了它们所具备的功能,而且在某些方面,比如声学通信以及自动化控制等方面拥有明显的优势……

同时,“蛟龙”号专家咨询组在青岛召开会议。一致同意海试现场验收专家组的意见和结论,高度评价了“蛟龙”号海试团队的工作。认为:他们坚持了严谨求实的中国载人深潜精神,在六年的研发及四年的技术改进和海试作业期间,通过多方协同、持续投入、不断积累,最终实现了我国深海高技术的重大突破,使我国载人深潜的能力进入了世界领先行列。

这是真正的十年磨一剑,横空出世,震惊寰球。

其中,还有一项令国人引以为傲的纪录:迄今为止,全世界曾经下潜入海超过7000米深度的共有11人,包括前面所说的瑞典人皮卡德、美国人沃什和卡梅隆,其他8位全是中国人!

公元2012年7月16日上午,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市奥帆基地码头上,一面面彩旗迎风飘扬,一只只大红灯笼升上天空,头扎英雄巾、身穿红黄相间民族服装的锣鼓队擂得震天价响。临时搭起的主席台上铺着迎接贵宾的红色地毯,蔚蓝色的大背景板上写着:蛟龙号载人潜水器7000米级海试凯旋欢迎仪式。戴着红领巾的少先队员,捧着鲜花的男女青年,高举着照相机摄像机的新闻记者,早早等候在这里,翘首以待准备靠泊的“向阳红09船”……

往年,“蛟龙”号海试返航归来,均是从东海长江口进入驶达江阴码头,而后卸载“蛟龙”号运回无锡702所基地。因为,将来交付应用的国家深海基地正在青岛建设中,潜水器仍由制造厂家保养。而这一次不同了,因是7000米海试全部胜利完成,标志着我国“863计划”中的又一项高科技装备圆满成功了。国家有关部门决定在青岛举行隆重的欢迎仪式,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公开展示。

9时许,“向阳红09”船悬挂满旗,右舷拉起“衷心感谢祖国和人民对载人潜水器海试团队的关怀”大红横幅,在两条拖船协助下,缓缓驶来,稳稳停靠在青岛奥帆中心码头。全体队员身着蓝色的海试队统一服装,胸前绣着鲜红的国旗和深潜标志,精神抖擞地在甲板上列队站坡,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刹那间,整个奥帆码头上一片欢腾,礼炮轰响,鼓乐齐鸣,民间的舞龙队、海军的军乐团搅动了海天……

欢迎仪式由国家海洋局、中国大洋协会和青岛市人民政府主办,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长万钢、副部长王伟中,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国家海洋局局长刘赐贵、副局长张宏声、王飞、王宏,山东省委书记姜异康、省长姜大明、中国科学院纪检书记李志刚,中船重工集团副总经理钱建平,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李群,青岛市长张新起,海军北海舰队副司令员杜希平等领导人,以及1000多市民群众欢聚一堂、迎接勇士。

90名海试队员(船上留有6名值勤者)在总指挥刘峰和党委书记刘心成带领下,依次走下舷梯,领导们在舷梯口一一与大家握手。而后,队员们迈着矫健步伐走到主席台前列队,8名下潜7000米的试航员站在最前边。刘峰总指挥向前一步面对麦克风大声报告:“我是海试现场总指挥刘峰,代表海试队全体队员报告:'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海试队圆满完成7000米海试任务,安全、胜利返航了!”

“好----”欢迎队伍响起一片叫好声、鼓掌声。90名中学生手捧鲜花跑上来,向90名海试队员献花。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发来了贺信。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现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主任)代为宣读: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各参研单位,全体参试人员:

欣悉“蛟龙”号载人潜水器7000米级海试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胜利归来,谨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参加“蛟龙”号研制人员、海试队员和海试保障人员,表示热烈的祝贺和亲切的慰问!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研制和海试成功,实现了我国深海装备和深海技术的重大进步,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成就,对于促进海洋科技发展,提升认识海洋、保护海洋、开发海洋的能力,推动我国从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迈进,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人类对海洋的探索永无止境,希望你们继续大力弘扬科学求实、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优良传统,不断攀登我国载人深潜事业的新高峰,为建设创新型海洋强国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万钢部长讲话:“蛟龙号的研制和海试成功长达十年,证明了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和各有关部门的通力协作下,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在关键技术领域实现跨越式的发展。蛟龙号的成功是我国深海科技发展的一个新的起点,但是未来的路程还很长,任务将更加艰巨。希望蛟龙号深海潜水器整个团队大家以更加饱满的精神投入新的征程,在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再建新功、再创辉煌。”

国家海洋局局长刘赐贵,山东省委常委、副省长孙伟,江苏省副省长徐鸣分别代表各有关单位致辞。

山东省委书记姜异康、科技部副部长王伟中、青岛市委书记李群、中船重工副总经理钱建平等有关领导同志向中国海洋大学、青岛理工大学等学校赠送“蛟龙”号取自马里亚纳海沟7062米深度的海水水样。山东省长姜大明、国土部副部长汪民、青岛市长张新起等有关领导同志共同按动一个大圆球,为蛟龙号纪念邮封、明信片启动首发式。

随后,举行了“蛟龙号公众开放日”活动,与会人员、市民群众依次走上向阳红09船参观“蛟龙”号,欢声震天,喜不自胜,无比激动的瞻仰着这件深海利器,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当天中午,在青岛市富丽堂皇的五星级酒店里,举办了盛大的欢迎庆祝宴会。96名“蛟龙”号海试队员全部参加,受到了英雄般的接待……

作者简介
许 晨,男,59岁,山东德州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山东文学》杂志社原社长主编、一级作家职称。青岛市政协委员,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9897月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200312月鲁迅文学院高研班结业。出版有《居者有其屋---中国住房制度改革纪实》、《人生大舞台---样板戏启示录》、《血染的金达莱》、《钢铁铸造的岁月》、《巍巍“泰山”》、《真情大援川》和《再生之门》等十几部长篇报告文学。电视文学剧本《战歌没有消逝》、《鲁氏兄弟》(合作)。作品曾获得《人民日报》文学版一等奖、“冰心散文奖”、山东省“文艺精品工程”奖、电视剧飞天奖提名等多种奖项,并入选山东新文学大系。20146月至8月,许晨受国家海洋局、中国大洋协会之邀,随同我国深海潜水器“蛟龙”号前往太平洋科学考察,走进一线,体验生活,经受住了种种考验,积累了丰厚的素材,为写作长篇报告文学《第四极----中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纪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朗读者简介

胡春燕 ,山东广播电视台一级播音员。播音风格沉稳大气,感情充沛,所播《闯关东》等多部长篇小说深受听众好评。

许晨第七届鲁迅文学奖作品《第四极》展示区

点击以下阅读

许晨鲁奖《第四极》连载|(代序)|李炳银

(朗读版)许晨鲁奖《第四极》连载|序 章:人类的极地探索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一章:我随“蛟龙”去探海

(朗读版)许晨鲁奖《第四极》连载|第二章:华夏“海洋梦”(1)远古的潮音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二章:华夏“海洋梦”(2) “郑和”们的遗憾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二章:华夏“海洋梦”(3)洋人的坚船利炮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二章:华夏“海洋梦”(4)寻回失落的“海洋”

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三章:“蛟龙”公众开放日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四章:神秘而诱人的海底世界(2) 从“的里雅斯特”到“阿尔文”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四章:神秘而诱人的海底世界(3)新海权时代

(朗读版)许晨鲁奖《第四极》连载|第五章:钻进“蛟龙”过把瘾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六章:横空出世:中国载人潜水器诞生记(2)吹响深海集结号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六章:横空出世:中国载人潜水器诞生记(3)退休“老帅”再出山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六章:横空出世:中国载人潜水器诞生记(4) 有志男儿聚无锡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六章:横空出世:中国载人潜水器诞生记(5) 总体组牵动海内外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六章:横空出世:中国载人潜水器诞生记(6)第一代潜航员(上)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六章:横空出世:中国载人潜水器诞生记(6)第一代潜航员(下)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六章:横空出世:中国载人潜水器诞生记(7)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七章:“蛟龙”科考开门红

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八章:从50米到1109米(7)“中国载人深潜精神”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八章:从50米到1109米(2)海试第一潜:“下不去”与“联不上”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八章:从50米到1109米(3)声学设计师的不眠夜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八章:从50米到1109米(4)拳拳赤子心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八章:从50米到1109米(6)国庆60年:深海的献礼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八章:从50米到1109米(7)“中国载人深潜精神”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九章:科考应用建奇功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十章 新深度:海底3000米  (1)再别母亲港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十章 新深度:海底3000米 (2)“海试大学”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十章 新深度:海底3000米 (3)又一次“走麦城”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十章 新深度:海底3000米 (4)“目标吉野,冲!”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十章 新深度:海底3000米 (5)与“蛟龙”一起成长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十章 新深度:海底3000米 (6)深海警报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十章 新深度:海底3000米 (7)五星红旗在海底飘扬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十章 新深度:海底3000米 (8)世界瞩目“中国龙”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十一章:半个世纪蓝色梦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十二章:转战太平洋(1)先辈的旗帜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十二章:转战太平洋(2)坚强的“战斗堡垒”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十二章:转战太平洋(3)告别祖国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十二章:转战太平洋(4)“老轨”和他的兄弟们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十二章:转战太平洋(5)“蛟龙”打游击:奋力一搏5000米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十二章:转战太平洋(6)惊心动魄的一幕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十二章:转战太平洋(7)搏风击浪看“蛙人”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十二章:转战太平洋(8) 海之恋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十三章:太平洋上看日出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十四章:马里亚纳海沟:中国人来了!一  “蓝色海洋·你我同行”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十四章:马里亚纳海沟:中国人来了!(2)7000米级第一潜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十四章:马里亚纳海沟:中国人来了!(3)“蛟龙”守护神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十四章:马里亚纳海沟:中国人来了!(4)历史性的对接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十四章:马里亚纳海沟:中国人来了!(5)世界纪录:7062米!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十四章:马里亚纳海沟:中国人来了!(6)十年磨一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