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云谈辽沈战役胜利原因,如果只听林彪的,辽沈战役可能打不起来

 sdhenry 2023-01-17 发布于广东

辽沈战役是解放战争中国共双方开展的第一次战略决战,这场战役对全国的解放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正是有了辽沈战役的胜利,东北全境解放,我们才有了一个稳固的大后方,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基础。

早在抗战胜利前夕,毛主席就敏锐地意识到东北的战略地位,他指出:

“从中国革命的最近将来的前途看,东北是特别重要的。如果我们把现有的一切根据地都丢了,只要我们有了东北,那么中国革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

而日后的整个解放战争的发展,也验证了毛主席前瞻性的预言,也证明了他的战略方向的正确性。

陈云是最早到东北参加工作的领导人之一,曾任东北局副书记、东北军区副政委等职,指挥了扭转战局的“四保临江”战役,为东北的解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陈云作为东北解放的亲历者,在解放后的1983年,谈到辽沈战役胜利的原因时,总结了6个方面,分别是:苏联红军的帮助、全国各个根据地的支持、剿匪、土改、经济基础和毛主席制定的正确的作战方针。

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毛主席为辽沈战役制定的正确的作战方针,如果完全按照林彪的想法打,很可能就不会有辽沈战役,东北的解放也不会那么快。

正是有了这6个原因,辽沈战役才取得了巨大的胜利,本文就陈云总结的6个方面,展开看一下辽沈战役胜利的主要原因。

1.苏联红军

1945年2月,由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牵头,和苏联领导人斯大林、英国首相丘吉尔在苏联的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皇宫举行了雅尔塔会议,主要内容是制定战后的世界秩序和战后利益的分配,说白了就是分赃会议。

当时二战并没有结束,不过德意日轴心同盟已经穷途末路,时间不会长久了,为了尽快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罗斯福请求斯大林,在德国投降后,苏联进入中国东北,对日开战,这样日本在美军和苏联红军的夹击之下,战争就会很快结束。

斯大林同意罗斯福的请求,但是提了一个条件,那就是“外蒙古保持独立现状,以及租借旅顺军港,大连港国际化,中长铁路等”,罗斯福同意了斯大林提出的条件,在蒋介石并不知情的情况下签了字。

雅尔塔会议上的巨头

蒋介石在得知罗斯福背地里出卖中国利益的时候,十分气愤,但是日本人还盘踞在东北,要想赶走日本人,还真需要苏联的帮助,于是派出外交人员和斯大林进行谈判。

斯大林态度强硬,一定要得到这些利益,才能出兵东北帮助蒋介石赶走日本,如果不按照这些条件签订条约,那么只能靠蒋介石自己去打。

蒋介石不愿意签订这些协议,与斯大林开始了拉锯式的谈判,到了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巨大的破坏力震惊了全世界。

斯大林害怕日本会屈服于美国人的新式武器,于是在1945年8月9日夜,百万苏联红军进入东北,对日宣战,随后的战事摧枯拉朽,苏联红军很快占领了东北。

蒋介石害怕苏联红军将东北交给共产党,所以在1945年8月14日,同斯大林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同意了斯大林在雅尔塔会议上提出的要求,将东北的利益出卖给了苏联,目的就是为了不让斯大林把东北交给共产党。

由此可见,蒋介石是有很强的战略眼光的,和毛主席一样,看到了东北的重要地位。

虽然和蒋介石签订了条约,但是中国共产党和苏联同属社会主义阵营,是同志关系,虽然有条约的限制,但是苏联毕竟和共产党更亲,所以八路军进入东北之后,从苏联红军手中得到了很多装备,改善了我们的武器装备水平,为日后的战争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

2.全国根据地的支持

因为东北重要的战略地位,毛主席让全国各个根据地都大力支援东北,因此从各个根据地调了大批主力部队出关。

比如山东军区的主力部队,新四军的第3师,陕甘宁的359旅,以及冀东、冀中等军区的一部分部队,支援东北的总兵力达到10几万人,这些部队加上东北抗联原有的队伍,组成了东北发展的基础力量。

除了全建制的部队之外,还派到东北能组成100多个团的部队干部,还有20000多人的党政干部,包括20个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仅从这些干部为日后东北解放军的壮大奠定了基础,从这些干部的人数也能看出,毛主席对东北有多么重视。

除了给东北送干部送部队之外,在战事上,各个根据地也给了东北很大的支持,当时全国的各个战场打得都不错,牵制了大部分的敌人,不仅没有使敌人大批进入东北,甚至还吸引了东北的一部分敌人入关,这也是对东北的巨大支援。

如果没有全国各个根据地的支持,就不会有强大的四野,也就不可能有东北战场的巨大胜利。

3.东北剿匪

解放区东北的匪患有多么严重,我们从一些影视作品中就能窥得一二,比如《林海雪原》《闯关东》等等影视作品。

这些土匪表面上是占山为王的山大王,打家劫舍,实际上很多土匪是伪满帝国的军警和地主武装,因为战败才上山继续祸害百姓的。

影视作品中的土匪

要想发展稳定的后方,不把这些土匪剿灭干净是不行的,在这个问题上,东野用正规军队去剿匪,虽然有点杀鸡用牛刀的意思,但是效果很好。

剿灭了这些为害一方的土匪,农民的被调动了起来,也有了一个稳定的后方,这对东北的解放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4.土改

这个无需多说,我们本身的革命就是穷苦人为了活路,起来抗争,打烂一个旧社会,建设一个新的公正的社会。

贫困农民的要求并不高,能有属于自己的土地,让家里人吃饱饭,不被饿死就满足了。土改让贫苦农民翻了身,给了农民生活的希望,因此才会有那么充足的兵源,在电影《辽沈战役》中,毛主席说林彪现在有100万军队,如果没有好的政策,是不会有短时间扩充那么多的军队的。

除了兵源之外,土改还为东北的解放战争提供了充足的粮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后勤在战争中有多重要,这在许多影视作品和文章中都有论述,这里就不讲了。

5.经济原因

日本人在1931年就占领了东北,经略东北14年之久,虽然日本人疯狂的掠夺东北的资源,但是也大力推动了东北的工业发展。

在日本人的经营下,东北的工业区成了东亚规模最大的集群地区,不过这可不是日本人心善,他们只是为了把东北变成他们侵略中国的后勤基地,不但生产普通工业品,还生产武器装备、飞机和坦克等战略物资。

工业的发展让东北成为中国最为富裕的地区,这也是毛主席把东北视为战略要地的重要原因之一。

除了工业,东北的农业也很发达,全世界仅有三块黑土区,分别是乌克兰的乌克兰平原、美国的密西西比平原和中国东北的东北平原,黑土区土地肥沃,有“一两土二两油”的美称。

肥沃而广阔的黑土地提供了充足的粮食,可以保证我们的部队不断扩充,有充足的粮食可以吃,并且东北交通在当时最为发达,物资调动起来非常快速、便捷。

6.战略因素

辽沈战役最为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毛主席制定的作战方针,早在1948年2月,毛主席就提出东野部队南下北宁线,切断东北与内陆的交通,卡住东北的咽喉,阻止东北的敌人撤退,就地歼灭。

但是林彪不同意毛主席的建议,他认为打长春更为稳妥,在经过争论后,毛主席同意了林彪围困长春的作战计划。

这个招数是我们常用的招数了,围城打援,林彪想围住长春,然后逐步消灭前来救援的敌军,但是敌人根本不上当,围了长春几个月,无所作为。

毛主席于是又催促林彪南下,并在8月份的电报中对林彪提出了严厉地批评,在这样的情况下,林彪才制定了辽沈战役的作战计划。

辽沈战役爆发后,东野首先攻克锦州的北大门义县,但是在义县被攻克后,蒋介石增兵葫芦岛,林彪觉得打锦州风险过大,正如他说的,“准备了一桌饭,来了两桌客人”,所以向毛主席发报,撤销攻打锦州的计划,回师继续打长春。

此时的部队都已经展开,林彪却又要回师打长春,这让毛主席很生气,幸好在罗荣桓和刘亚楼的力劝下,林彪才下定决心攻打锦州。

从作战风格上看,林彪打仗求稳,不愿意打风险大的仗,这和彭老总和粟裕的风格截然不同,打锦州是个风险很大的一步棋,但是也是收益最大的一步棋,正因为风险大,所以林彪才会显得犹犹豫豫。

不过林彪也有优点,那就是一旦决定打锦州,就义无反顾,积极的做出部署,最终取得了锦州战役的胜利。

锦州被攻克后,辽西战役和沈阳战役对于林彪来说,就是不太难的事情了,所以,毛主席在纪念罗荣桓的诗中写道:“战锦方为大问题”。

最后,除了上面陈云总结的辽沈战役的6个取胜因素,人民也是一个重要因素,陈毅元帅曾经说,“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小推车推出来的!”辽沈战役也是如此。

在辽沈战役中,东北的各个地方为前线提供了难以计算的人力和物力支持,根据统计:辽沈战役共动员民工160万人,出担架13000多副,马车6700多辆,火车皮近2万节,筹措粮食7000多万斤,抢修铁路4300多公里,架设桥梁280座。

其实,哪一次作战,我们能够离开人民的支持,我们的解放战争,不就是党领导的人民战争吗?所以毛主席才会说,人民万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