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促成“三大文化”融合发展 ——郑崇选研究员在“2022城市文明思享会”的演讲

 金钱河南山牧童 2023-01-17 发布于陕西

.

来源:解放日报 日期:2023-01-17


■红色文化锻铸上海文化的精神灵魂,海派文化充分彰显上海文化的开放包容,江南文化在优秀传统的传承创新中积淀上海文化的气韵品格。自红色历史中提炼故事的灵魂和精神,从海派和江南元素中传达细腻的生活肌理,于真挚情感与寻常人性中表现真实的人文上海,促成“三大文化”元素的内在交融

■上海故事汇聚了关于中国故事几乎所有的典型要素,如近代以来的现代化进程、开放包容的精神、多元多样的文化形态、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不同文化形态的激荡与融合等。通过“三大文化”融合发展,上海可以成为世界文化创新高地与文化创新思潮引领者,成为现代城市文化精神和文化价值的输出者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发展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是城市文明程度集中和深刻的呈现。党的二十大报告阐明了文化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的地位作用,明确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大任务。

上海文化在历史演进的传承创新中构建起城市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品质,锚定了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发展方向。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是上海神韵魅力所在。新形势下,必须充分彰显上海文化品牌标识度,让城市精神品格浸润人心,让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融合发展。

强调“三大文化”的融合发展、共生共荣,把握住了上海文化开放融合的优秀特质,为彰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神韵魅力提供了体现文化主体性的明确路径,是中国式现代化在城市文化发展领域的典型示范。

融合创新是上海文化传承转化、繁荣发展的内在动力。从传统江南市镇向现代城市转变的过程中,上海汇聚各类文化滋养、融合多种优秀文化形态,逐渐培育出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和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

近年来,上海文化在融合发展中形成了有效的建设路径,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特质更加彰显,品牌标识度不断提高,国际大都市的社会文明程度也不断提升。

■红色文化锻铸上海文化的精神灵魂,海派文化充分彰显上海文化的开放包容,江南文化在优秀传统的传承创新中积淀上海文化的气韵品格。自红色历史中提炼故事的灵魂和精神,从海派和江南元素中传达细腻的生活肌理,于真挚情感与寻常人性中表现真实的人文上海,促成“三大文化”元素的内在交融

■上海故事汇聚了关于中国故事几乎所有的典型要素,如近代以来的现代化进程、开放包容的精神、多元多样的文化形态、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不同文化形态的激荡与融合等。通过“三大文化”融合发展,上海可以成为世界文化创新高地与文化创新思潮引领者,成为现代城市文化精神和文化价值的输出者


激活文艺原创源头活水,打造上海文化原创标识

近年来,上海重大现实题材、爱国主义题材、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的创作得到长足发展,文艺原创大潮从“高峰”迈向“高原”,“上海出品”取得引人注目的社会效应。特别是在如何用好优质文化资源方面,上海推出了一批尝试融合“三大文化”且具备时代特征、中国特色、上海特质的原创精品、扛鼎之作。

《永不消逝的电波》在全国掀起“电波热”,成为一票难求的现象级舞剧,成为一张代表上海城市软实力的文化名片。故事发生地安排在老上海最有代表性的报馆,悠扬舒缓的《渔光曲》旋律响起,带有江南韵味的舞剧将石库门、里弄、街头、旗袍裁缝店等老上海特色艺术作了写意再现,绝妙地结合了红色主题、海派布景、江南余韵。

大型红色海派原创杂技剧《战上海》成功结合杂技技术和艺术叙事,将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进行深度融合,成为一部融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于一体的优秀原创作品。

长篇小说《千里江山图》以细腻书写描摹了一幅幅充满烟火气的海派和江南生活场景,与党的地下工作者出生入死、刀尖生存的险恶环境形成内在叙事张力。宏大主题与微观生活水乳交融,用文学叙事点亮了上海文化的红色基调。

此外,上海沪剧院的现代沪剧《一号机密》、上海淮剧团的都市新淮剧《寒梅》、上海昆剧团的现代昆剧《自有后来人》等原创作品,以汇集于上海的江南传统戏曲形式为艺术载体,对经典红色作品进行全新的艺术阐释。

上海芭蕾舞团的原创芭蕾舞剧《宝塔山》以海派芭蕾典雅的肢体语汇,讲述在革命圣地延安发生的红色故事;上海话剧中心的《浪潮》《觉醒年代》、上海戏剧学院的《前哨》等话剧作品,将现代中国的红色浪潮还原为浸润上海文化底色的艺术场景……这些充满上海文化标识的文艺精品拓展了红色文化、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融合演绎的新风格、新趋势。

自红色历史中提炼故事的灵魂和精神,从海派和江南元素中传达细腻的生活肌理,于真挚情感与寻常人性中表现真实的人文上海,自然而然地促成了“三大文化”元素的内在交融,以高品质原创作品带动了“三大文化”的阐释与传播。

凸显不同城区文化个性,提升城市空间文化功能

在城区规划与文旅融合相互赋能的背景下,上海各个城区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文化场景和空间,凸显了不同的文化个性,让红色基因、海派魅力、江南风韵以有机互融的方式推动上海文化整体发展。

比如,徐汇区积极盘清优秀文化资源家底,发掘徐家汇源、魅力衡复、古韵龙华、艺术西岸等文化地标的内涵及联系,把海派文化精髓、红色文化场景设计、江南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有机融合,打造特色鲜明、联系紧密的“海派文化之源”文化景观。

又如,虹口区充分利用“文化三地”特色资源,通过打造“四川北路红色文化生态示范区”,进一步激活海派文化中的红色基因,实现城市空间功能转换、文化资源融合焕新,让历史文化遗产生动融入市民群众日常生活。

“五个新城”建设是拓展上海城市发展空间、引领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抓手。“五个新城”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优势,是沟通上海文化与长三角文化的桥梁和纽带。

其中,松江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依托,传承区域优秀传统江南文化,挖掘民俗民风、历史名胜等资源,打造了一批以江南文化为标志的具备高辨识度的文化项目;青浦将“最江南”的文化符号嵌入城市建设理念之中,重现江南古镇风貌,让人们在家门口就能体验到现代江南水乡魅力。

由沪苏浙三地合力打造、以长三角原点为中心、地跨青吴嘉的水乡客厅,是新时代江南文化融合创新发展的核心展示空间。水乡客厅充分汲取长三角不同区域的江南文化典型意象,打造方厅水院,构建地标场所,体现了中国精神与江南文化的精髓,描摹出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美好愿景。

以“一馆五址”为代表的红色文化遗址,分布在具有江南文化和海派文化气息的街区巷陌中。在弘扬红色文化的过程中,红色文化遗址的日常性和生活性转化成为艺术创作中有意味的场景,寓红色文化传播于行而不觉之间。

营造各种类型文化场景,塑造上海地标文化空间

过去10年间,黄浦江两岸45公里岸线公共空间、苏州河中心城区42公里岸线公共空间相继贯通开放。“一江一河”在城市文化遗存的开发、各类新公共空间的文化赋能中,进一步彰显出充满温度的文化魅力。

与此同时,由社交新场所、演艺新空间、家门口好去处、文旅新场景所构成的上海公共文化空间新格局逐步成形,政府举办与社会参与形成良好的文化生态。

如何以“三大文化”的融合发展丰富城市空间的文化内涵,从公共文化设施布局、功能提升和内容供给等方面赋能城市空间的文化内生动力、推动现代城市文明不断进步,成为实现城市韧性发展的主要路径。

事实上,在上海历史文脉传承过程中有不少创新做法。“建筑可阅读”“海派城市考古”“城市微旅行”“社区故事馆”等实践,产生了深入人心的良好效果。

历史文化资源的系统梳理,不仅要静态记录、考证城市物理空间下的文脉肌理和具体分布,更为重要的是要在日常生活的烟火气息中重现“三大文化”的内在生命力,从而打造、提升、完善和赋能城市文化的功能与内涵。

新形势下,数字文化场景的构建为“三大文化”资源的当代转化提供了沉浸式体验路径。2022年3月,上海多家公共文化机构联手推出“艺起前行”文化内容体验矩阵,借助各种数字平台将优质文化内容送至“云端”,云游览、云参展、云观赏、云直播、云讲座等方式成为公共文化生活新风尚。

下一步,应把“三大文化”与城市更新全方位融合,在文化传承创新上注入更多智慧因素,呈现丰富的历史记忆和人文底蕴,真正做到建筑可阅读、街区可漫步、城市有温度。

例如,石库门兼具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特征,是上海这座城市的独特气质所在。对于经典的石库门建筑,不应只局限于留存历史风貌的阶段,还应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形成具有新时代特点的文化风尚,塑造新的地标文化空间。

增强上海叙事能力,讲好中国故事演绎上海精彩

通过“三大文化”融合发展,上海可以成为世界文化创新高地与文化创新思潮引领者,成为现代城市文化精神和文化价值的输出者。

“三大文化”在上海的发展历程中,形成和积淀了大量丰富的历史细节、时代印记,都是非常优质的叙事资源。上海故事汇聚了关于中国故事几乎所有的典型要素,如近代以来的现代化进程、开放包容的精神、多元多样的文化形态、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不同文化形态的激荡与融合等。

自2018年以来,上海文旅部门发掘全市各类建筑资源,创新打造“建筑可阅读”项目,迄今已由点到面、由浅入深,完成了三次迭代升级,深入挖掘建筑蕴含的历史价值、人文精神、城市力量,是讲好上海故事以及展示丰富多彩、生动立体上海形象的有益创举。

2021年,全市博物馆、美术馆共接待观众2267.6万人次。上海致力于打造“博物馆之都”,创新推出“大博物馆计划”,从“以物论史”和“以史增信”两个层面讲好“三大文化”融合发展的上海故事,全面赋能城市软实力提升。

上海博物馆推出的“春风千里:江南文化艺术展”,突破文物的单一门类及时间脉络,侧重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和江南的人文历史,生动传达了江南的基调、性情、气度和风尚。

中华艺术宫策划推出“何谓海派”艺术系列大展,对“海派”的内涵和流变进行追本溯源,将海派文化与近现代上海城市发展深度连接,在艺术考古中增强文化自信。

总之,红色文化锻铸上海文化的精神灵魂,海派文化充分彰显上海文化的开放包容,江南文化在优秀传统的传承创新中积淀上海文化的气韵品格。期待通过“三大文化”的融合发展,可以为提升上海城市能级和全球影响力提供强劲的内在文化动力、精神支撑。

      思想者小传

      郑崇选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文化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创新团队首席专家,研究员。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